发布日期: 2015-01-19 发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约翰邓恩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早期以写爱情诗见称.忠贞与背叛是邓恩爱情诗中的两大主题,在他的爱情诗里既有对爱情的专一的歌颂,又有对爱情的否定,然而,最终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男女之爱升华为灵与肉、神圣与世俗的合一.因此,矛盾爱情观成为其爱情诗的独特之处.本论文通过对约翰邓恩的爱情诗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其矛盾的爱情观.
中国论文网 /5/view-6554559.htm
关键词: 约翰邓恩;爱情;矛盾;统一
作者简介:张田元(1990.7-),女,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1
约翰邓恩是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天主教家庭,早年生活放荡不羁,早期以写爱情诗见称.本论文通过对约翰邓恩的爱情诗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其矛盾的爱情观.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影响其矛盾爱情观的时代背景、宗教根源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对其爱情诗的具体分析来阐释这一矛盾的爱情观;第三部分则旨在探讨其矛盾爱情观中的融合与统一.
一、矛盾爱情观的根源
每位诗人的创作都会受到自身生活经历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约翰邓恩也不例外.首先,其矛盾爱情观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核心,新兴资产阶级试图摆脱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动荡时期,洋溢着怀疑和醒悟的氛围.他的矛盾爱情观正是当时社会中冲突与对抗的体现.其次,他出身于天主教家庭,并曾经一度为自己对天主教的信仰感到自豪,但最终他为了权力还是皈依了英国国教.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让内心无法平静的背叛,因此他开始在自己的爱情诗中通过对不忠于爱情的女子的批判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悔恨情感,又进一步通过将男女之间的世俗之爱上升为上帝与人之间的神圣之爱来寻求救赎,最终使其矛盾爱情观得以形成.最后,邓恩早年生活放荡不羁,经常光顾剧院和妓院,他对女子的印象一般都是不忠于感情,但自他结婚以后,对妻子的深爱以及婚姻的幸福使他开始歌颂爱情并追求爱的真谛.
二、矛盾爱情观的体现
在邓恩的爱情诗中,他对爱情的永恒与忠贞的赞美是很容易看到的,在《赠别:莫悲伤》中,他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不要害怕离别,离别固然可怕,但在两个深爱中的人面前就会显得一点都不强大,因为距离只会将他们的爱情延伸.他甚至将自己与妻子比喻成圆规的两只脚,虽然是分开的,但永远是不可分离的.他用自己的想象和奇思妙喻表达着自己对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赞美与忠诚,同时他也将性与爱融合,赞美了身体之爱与灵魂之爱的统一.另一方面,他对爱情中女性的不忠也进行了批判,表达出真爱难寻,在《去吧,去抓住一颗流星》中,他认为即使你已经阅历无数或是感受过近千年的美好事情,你同样找不到真正的永恒之爱,因为女人的爱只会持续到分别后你给她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显然,这首诗中的邓恩对爱情中的女人是充满讽刺与不信任的,他用一系列奇思妙喻来突出女性的忠诚是最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三、矛盾爱情观背后的统一
在矛盾爱情观的背后,邓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男女之爱升华为灵与肉、神圣与世俗的合一.首先,他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分两种: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完整的爱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因此,避免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实现二者的统一.在《赠别:莫悲伤》中,他就表达了真爱是离别不能摧毁的身体与灵魂的统一的观点.他与妻子虽然是两个个体,但他们被一个中心紧密相连,因为他们内心是统一的.其次,在政治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对天主教的背叛使他内心充满矛盾,因此,他在自己的诗中赋予男女之间的爱情一种神圣的色彩,将其升华为上帝与人之间的爱,从而来拯救自己的灵魂.例如,在《跳蚤》中,他写道,如果对方将吸了他们两个人的血的跳蚤拍死,那就是对三条生命的抹杀,是对上帝的违背.他用这种方式使这只跳蚤成为他们爱情的有生命的载体,从而将他们的世俗之爱与上帝与人之间的神圣之爱相统一.
作为玄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邓恩的矛盾爱情观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他对这种矛盾的化解也是无人能企及的.在对爱情的追寻中,他最终明白真正的爱情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但肉体与灵魂又非永恒,于是他将男女之间的世俗之爱又升华为与上帝和人之间的爱的统一.总之,邓恩爱情观中的矛盾与统一是无与伦比的.
参考文献:
[1]carey, john. john donne: life, mind and art [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 1990.
[2]smith, a. j. john donne: the complete english poems. london: penguin publishing . 2004.
[3]胡家峦. 英国名诗详注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李正栓.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5]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