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团辅活动对一个集体来说,可以增加集体间个人与他人的互动,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以下自己是否有心理上的问题。
心理团辅感想一
在这个以成绩为“王”的时代,孩子们整天活在早起晚睡的课堂里,作业试卷裹挟中,头上悬着均分、排名的利剑。玩,就成为是不上进的,是浪费时间,是潜在安全隐患,是不勤奋的,是奢侈的体现。
心理团体辅导课的玩,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
心理团体辅导课可以通过无数个团体辅导方案和技术,让学生带着觉察和体验参与活动。真切的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参与到团体中,遵守一定的规则,勇敢的表达自己,打破“固我”的思维,勇敢表达自己,在团辅中学会接纳别人,凝聚团队力量,在信任和被包容中收获友谊,找到学习的动力,被关心能活下去的勇气。
在伙伴能量的牵引下,团体辅导是心理疗愈最好的方式,也是危机预防最高效的方法。
昨天给一个班上团体辅导课,孩子们玩的很开心。
以“解手链”为例,无论是为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组织的,都要求组织者能够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才能让孩子能够带着觉察体验后,总结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第一小组,孩子玩起来,就有些放松,而不去专注倾听,倾听发布的规则,不能在解手链的过程中倾听伙伴的建议,缺少耐心,一味的硬拉乱扯,随意松手,在一起叫骂、指责、畏难逃避,最后失败丧气。这也是一种情境体验。
第二小组,安静团结,带着头脑先思考,礼让合作,不断尝试,错了,再回来尝试另一条路,错了,再尝试,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最后体验到团体的力量,合作带来的成功乐趣,增加了自我的效能感,找到下一次挑战更高难度,更大困难的内驱力。
失败的小组总结经验后,先总结失败的原因,想要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具体说说我能为团队的成功付出哪些努力,然后再次尝试,不行,再来一次。第二次就没有人破坏规则,没有大喊大叫,没有硬拉撕扯,相互指责的现象,错综复杂的千千结也迎刃而解。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很有意义的生命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成为下次成功之母。失败中学会冷静思考,总结经验,不离不弃,再次尝试也是生命成长的收获。这样的体验与觉察,要比光靠一张嘴侃侃而谈的讲大道理,让孩子更有收获。
团体活动中还能反应一些特殊的情况。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交往比较矛盾而敏感。所以分组时我已经按照性别分组。可还是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在团体组建的过程中,有个瘦弱、白净、秀气的小女孩,无论在哪个环节她都是落单的那一个。她参与团队的兴趣也是很浓的,行动上更是努力的。像个孤独落单在风雨飘摇中急切追赶队伍的孤雁,可是追来追去还总是落下她一个人。与其它伙伴团抱在一起有了归属后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人数的限制,她终于加入了一个队伍。但接手环时,她尝试了拉几个人的手,几次都表示拒绝,我拉着她的手去握一个女生,那个女生带着傲娇和嫌弃的说:你找别人吧,我已经和别人接上了。(我当时应该参与到其中握着这个女生,因为要继续组织其他组,就没有反应过来。)
这个孩子很明显是被群体孤立的。事后我和班主任老师反应,探求原因,他说也观察到了,吃饭的时候有老是别人安排她洗碗的现象,因为这事他狠狠地批评了其他孩子。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是孩子成绩不好,还是身体原因比如脚臭、狐臭,还是家庭原因。我认为,这些都不可以作为她被孤立或被欺凌的理由。
如果是她为人处世的方式有问题,或者人品有问题如随意拿别人东西,爱骂人等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训练和引导。成长的过程中任何错误都应该相信这个孩子有向好,向上发展的可能,只不过都需要转变观念和具体行为训练。这个过程中就像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我们都会犯错、都会翻车,但我们也坚信我们能学会,练习,再练习,最终总能骑到正道上来。
后来我和几个同学了解了一下,不是因为成绩、生理、家庭等。是因为她反应慢,沟通理解能力不强,常常不和别人一个频道上。团体中很多同学更担心她能力弱而带来麻烦,使团队落后或失败。(孩子的思维已经继承了我们好的一方面:简单而功利)
我和班主任达成共识,想方设法对这个孩子多给予关怀和爱护,也找几个心地善良热情的孩子带着她成长。
每个孩子的明天不可预测,也许他在初一时一个人人看不上瘦弱、矮小自卑的“豆芽菜”,可能,他到了高中就会长成健壮帅气有力的青年。也许在初一她会内向、弱小,长大了走到工作岗位变得通达能干的、自信的女人。这些变化的前提是要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
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找不到人际交往的力量,她的生命状态一定是压抑的、退缩的,甚至是退行的,停滞不前的。这就是有些孩子为什么厌学,甚至厌活,退行到不能上学,只能关上房门沉溺在手机里的原因之一。
幸运的是,这个女孩有个有爱的班主任,他会尊重和爱护这个群体中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小小鸭”,会给予她生命的力量,让她健康的活出她自己。
心理辅导感想二
团辅活动从热身小游戏开始,“手指操”、“暴风雨”等热身心理游戏使同学们迅速融入进了团辅温暖欢乐的氛围。
“生命中,除了爱,一切都是行李。”一句话揭示了本次团辅的主题——让幸福走进心灵。在团辅的三个阶段中,同学们在各类游戏中与同伴携手,共同发现幸福,获得幸福。尤其是“解开千千结”的游戏,每组最后经常有一个人难以解开,需要周围同学的助力,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变得熟悉团结了起来。
心理辅导感想三
这次心理团辅从生命的特征切入,每个人都需要向内的联系和与外界的联系,由此展开本次团辅活动。
“认识自己”,再“接纳自己”,同学们在团辅中跟随张老师的引导,一步步懂得了自爱的重要性。毕竟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爱自己,接纳自己,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
在信任之旅中,同学们两两组队,其中一位同学戴上眼罩,另外一位同学通过细致的言语指引戴眼罩的同学安全到达指定地点,游戏中同学们学会逐步克服恐惧,也懂得了互相协作、彼此信任,发现原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如此简单。
心理团辅感想四
在心理团辅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接纳自己,与他人良好地交流,第三次团辅则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想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首要的是提升沟通的能力。撕纸小游戏让大家真切体会了沟通和反馈如此重要,沟通中的任何差误都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团辅最后还为大家准备了沟通的十个小技巧以及善解人意的三大技巧,干货满满,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与方法。
只有对外交际当然不够,那我们要如何完善自我呢?团辅活动中,大家通过谈谈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引出了重塑自我形象的版块,张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学会在批评中学习,坚定自我,欣赏他人。
最后,我们都要真诚地友好地面对我们自己,最后一次团辅课,主题便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团辅中的冥想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可以将其好好运用,因为冥想不仅能使身体放松,还能让我们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绪。
团辅的内容依旧是温馨充实的,包括提升自身应激的方法、调试情绪的方法等实用内容。通过这次内容充盈的团辅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既拓宽了知识视野,也在实践上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