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_《教育的真谛》读后感精选三篇(教育的真谛高中作文800字)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_《教育的真谛》读后感精选三篇(教育的真谛高中作文800字)

时间:2024-01-17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重中之重,任何一个国家都缺少不了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爱,生活的美好。下面小编精选了《教育的真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1

历时九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在《教育的真谛》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理解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具体展开,应该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并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基本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做到“诲人不倦”。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有“母亲般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做是一个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们都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因爱而生恨,屡见不鲜!这方面的教训也太多,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上升到使学生爱老师,经常听到一些经验人士说,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如何如何爱护自己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平时说话不多的老师说道:与其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去做到爱护学生,不如多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你。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

教师要以正直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端庄亲切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知识的信使,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并以其优美、生动、独具风格的表达,赢得学生的钦慕、爱戴。这种形象不是教师哗众取宠的花样表演,更不是矫揉做作的临场发挥,而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外化。内荣外华,慧于内而秀于外,它有赖于教师长年不懈地积累、磨练、凝聚、升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感,使关系融洽 。

学生与其说是喜欢教师所授学科,不如说是喜欢教师本人。许多学生都是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他们喜欢这个人,喜欢听他讲话,听着他娓娓道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

然而,当这个学生离开了的他所心爱的教师,又遇上他不爱的教师,那么又怎么办呢?

因此,教育中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

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角色的意义,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学会做人。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们的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热爱自己!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谓“长善”,就是鼓励学生发扬其优点,从而激发他内在的发展潜能。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快乐的体验,从而获得成功,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获得对生活的满意和幸福感,那么他也就会越来越热爱自己,从而越来越要求上进!

海伦·凯勤说得好:“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张海迪也鼓舞人们:“只要你抬起头来,新的生活就在前头!”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相信并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就会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要依靠别人,因为一个总是靠别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让学生清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么呢?只能靠重新认识自我,热爱自己,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只能靠认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认定自己是一个可以挖掘出无价之宝的宝藏。那么最后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就象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端着大盘子把幸运和成功送给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人生交给我们一道难题要求解答,那么它也会同时交给我们解决这道难题的智慧和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有当我们自信加奋斗,自己救自己,它们才会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即便某个学生自身条件多么不好,身世多么不幸,但只要他有积极的心理态度,他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和有用的人,他就能交上好运获得成功!

生命的茁壮,属于学无止境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2

时光如梭,转眼间,踏着人文思想之路又走过了一个学期,这学期通过学习《教育的真谛》一书,让我感受颇深。让我感受到了名家对教育的不同诠释,也让我在教育思想上得到了充实,在教育理念上对教育有了更为深的理解。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教育思想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洗礼之后,还是那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选取贴近生活的教育知识,这样学生首先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学更感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如我在教学圆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是圆的,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数学知识,学生在课上找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通过自主操作,小组全作学习自主找到圆的特点介绍给大家。因为介绍的是与学生生活紧密接触,因此,在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愉快的,学习也完全是主动积极的。

二。教育场所“社会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意思就是说学校要和社会密切相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和环境范围都可以大大增加,把学生从牢笼里解放出来,使学校教育作用不局限在学校内。

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观察的对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的利用家庭及社区资源,让学生采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走出校园,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技能。

三。学生的“创造思维”

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由较好的引导能力,放开思想、胆量,给学生充分的自信表现。过去我总是想学生是不行的,他们还小了,所以常常有一些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完成。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是我教、你学,我认真的教,你认真的学,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其实,社会的前进步伐非常快,社会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当然也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现在的学生是聪明了许多、能干了许多。结合“手脑并用”渗透入各个教学活动中,总是希望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其实这样完全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应要求他们能够通过不同办法去完成。例如,求圆的周长,学生不仅会想到由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周长,也会想到生活中的设计花坛,做零件等经常用到圆的相关知识。这一点充分说明要相信学生,放手去尝试,会有创造的。

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手脑并用,通过切身的体验来感知世界,学生大胆的探索、发散的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能很好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是广博而深邃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3

假期读了《教育的真谛》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告诉了我:爱就是教育的真谛。我读完这本书后理解的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

首先,也是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做到的热爱学生。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并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基本美德。

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老师必须通过合适地方式让学生爱老师。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正直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端庄亲切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知识的信使,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并以其优美、生动、独具风格的表达,赢得学生的钦慕、爱戴。这种形象不是教师矫揉造作的临场发挥,而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外化。学生自然会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感,喜爱之情。

当然,在阅读《教育的真谛》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在学生的人生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做到让学生爱自己、让学生变得自信,能够悦纳自我。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通俗地来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角色的意义,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学会做人。自尊感其实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热爱自己!

爱是教育的真谛,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谨记这句话,努力去爱学生、努力去让学生爱上老师、努力去让学生悦纳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