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颁奖词与发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赏析,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及发言稿推荐吧。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英文颁奖词
professor william campbell , professor satoshi ōmura and tu youyou, your discoveries represent a paradigm shift in medicine, which has not only provided revolutionary therapie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evastating parasitic diseases, but also promoted wellbeing and prosperity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the global impact of your discoveries and resulting benefit to mankind are immeasurable. on behalf of 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i wish to convey to you our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may i now ask you to step forward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from the hands of his majesty,the king.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演讲幻灯片)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诺贝尔奖的颁奖词
尊敬的评委会成员、各位嘉宾: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接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殊荣。首先,我要感谢诺贝尔基金会和评委会对我个人和我的研究工作的肯定和表彰。同时,我还要感谢瑞典政府和人民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关注。
我所获得的这份荣誉,是我和我的团队多年来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付出的结果。在此,我要向我的团队成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智慧才使得这项研究得以成功。
我作为一名药学家和中药专家,从事中药研究已经有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药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和潜力。然而,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团队着眼于解决全球性疾病中最富挑战性的问题——疟疾,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四十年前,我们的团队在中国的农村中寻找抗疟新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经历了数年的试验和研究后,我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名为青蒿素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不仅解决了疟疾的治疗难题,而且也让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青蒿素的发现,代表了医学的一次范式转变。它为人类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促进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和繁荣。青蒿素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是我个人和我的团队的努力和成就,更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进展和突破。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致力于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我们相信,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利于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科学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我再次感谢诺贝尔基金会和评委会对我的认可和表彰,感谢我的团队成员的支持和努力,感谢瑞典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和支持。我相信,在全球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药研究和应用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