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印度种姓制度】_印度种姓制度简介(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印度种姓制度】_印度种姓制度简介(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时间:2024-02-08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印度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 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典型、最森严的一种等级制度。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种姓制度(印地语: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 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

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一般认为,种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木留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简介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当代的种姓制度

印度独立后,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另外,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

·在2001年,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

·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于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了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

印度种姓制度一览表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开始建立种姓制度。

2. 确立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3. 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4. 每个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

5. 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

6. 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二、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

1. 婆罗门

婆罗门是种姓中最高的等级,通常被认为是神的代表。他们通常是祭司、学者、艺术家政.和治家。

2. 刹帝利

刹帝利是种姓中第二个等级,是贵族和军人。他们通常是国王、将军和领主。

3. 吠舍

吠舍是种姓中第三个等级,主要是商人和农民。他们通常从事商业和农业。

4. 首陀罗

首陀罗是种姓中最低的等级,通常是工人和服务人员。他们从事的工作包括清洁、工匠和武士。

三、种姓制度的聚落种姓和氏族

1. 聚落种姓

每个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每个聚落种姓有自己的传统和规则。

2. 氏族

种姓内部再依行不同分成许多行外婚制的氏族,通常以祖先或职业为基础。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和现状

1. 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歧视,导致了印度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种姓歧视在印度社会中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2. 种姓制度的现状

虽然印度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印度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教育、就业、婚姻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仍然与种姓有关。

3. 未来的发展

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还需在去除种姓歧视、促进平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政府应采取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教育和就业机会应该向所有人开放,而不仅仅是特定的种姓。

五、结论

印度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其影响仍然存在于印度社会中。虽然它已经废除了法律地位,但仍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消除种姓歧视,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