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杨玉环简介——唐朝绝代佳人(杨玉环,简介)

杨玉环简介——唐朝绝代佳人(杨玉环,简介)

时间:2024-01-29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杨玉环(719年年-756年) 杨玉环简介:

中文名:杨玉环

国籍:大唐

民族:汉族

出生地: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

出生日期:719年

逝世日期:756年

职业:妃子

主要成就:后人评价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代表作品:《赠张云容舞》

杨贵妃(719年-756年),号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父早丧,养于叔父杨立璷家.善歌舞,通音律,聪明过人,身材丰腴,姿容绝代.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宫中,深得唐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为贵妃,姊妹皆有才貌,分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出入宫掖.堂兄杨钊,赐名国忠,升任宰相,权倾朝野.贵妃兄妹使玄宗耽于声色享乐,不理朝政.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无军可调,出逃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士兵不行,诛杀杨国忠.玄宗被迫赐杨贵妃自缢.

她先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为唐代第一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羞花”,杨贵妃.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有人恨她,贬斥她,说她“蛊君误国”,把她看作是“祸水”、“尤物”、“妖姬”;

有人爱她,同情她,说她从不参权问政,把她看作才女的典范,爱情的象征.

但不管是恨她的人,还是爱她的人,对于她的美丽,还是公认的.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形容并不过分.

杨玉环(719—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世称杨贵妃.

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大唐开元盛世中度过,她天生丽质,自幼学文习舞,颖慧卓绝,“性智慧,谙音律,明经史”.开元二十二年(734年),16岁的杨玉环被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为其美貌所倾倒,于是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叫杨玉环为“娘子”,实居后位.

杨玉环不仅美貌绝伦,而且多才多艺,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她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日长耳里闻声熟,拍数分毫错总知”;

她有很高的舞蹈技艺:“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她演奏琵琶“音韵凄清,飘如云外,而诸王贵族自虢国以下,竟为贵妃琵琶弟子,每受曲毕,皆广大进献”;

她是一个击罄高手,演奏时“拊搏之音冷冷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

她写的诗词文笔酣畅,才华横溢,现《全唐诗》仅存一首: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杨玉环以其美貌和才华受到多才多艺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百般赏识和宠爱,成为他人生旅途上的知音,因而发出“朕得杨贵妃,如获至宝也”的感慨.

唐玄宗李隆基是真爱杨贵妃的:贵妃喜吃荔枝,他命人骑马疾驰南方,星夜兼程,为她采摘;贵妃患有牙疾,他赐以玉鱼儿含在口中疗治.于是爱过了头:贵妃父杨玄琰被赠兵部尚书职;堂兄杨国忠升宰相职;三个姊妹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更为可怕的是生活的欢乐、爱情的甜蜜,使一国之君的李隆基逐渐对政事产生倦怠,以至开创开元盛世的他迎来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携杨贵妃出逃西蜀,行至马嵬驿时,六军不发,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唐玄宗下诏将杨贵妃缢死,时年,杨玉环38岁.

红颜薄命的杨玉环死后,武断的文人墨客并没有放过她,“蛊君误国”,“女色乱国”,“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盆盆污水泼向了她.她真是“祸水”,“尤物”或“妖姬”吗?杨玉环不具备武则天那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品质,她从不过问政治,仅像一般女人那样追求爱情,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如果说要她来承担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战火蔓延的社会重大责任,未免过于夸张,而且有失公允.百年以后唐末战乱,唐僖宗又像唐玄宗一样率领皇室入蜀避难,当路经马嵬驿时有感赋诗:

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

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其实唐僖宗早已代杨贵妃诉说了不平之恨了.

杨玉环的才貌和故事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创作题材,《长恨歌》、《贵妃醉酒》等许多诗歌、戏剧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精品.尤其是她与李隆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千古绝唱,至今成为人们真挚爱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