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_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_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要义每章要点总结)

时间:2024-01-15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乔军玲 201041110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 :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第二章 即从第七大特点家庭说起,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生产家庭化,未经历社会化大生产,未经历产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特点.然而冯友兰的观点之说到了一部分,还有未尽之言.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特别持重,不是只是一个“生产家庭化”所能解释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元的也非机械的,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没有产业革命.中国非是迟慢落后,只是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这个道路上有走不出,于是就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可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早熟一支,中国文化在早熟这一点上较之西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第三章 作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分析比较,我的感悟有两点:

其一指出中国缺乏的正是西方人所擅长的集体生活,西方过的是一种集团化的生活,而中国还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各自过活.其二作者研究过佛学,敏锐指出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从以基督教做中心,而中国信奉的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四章 由上一章铺垫很容易得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这一结论,由此引出西人所长吾人所短约四点: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凡在超越家庭的集团中便多少有些拘束,团体和家庭也素来不相融.团体生活需要的是法律关系来维护,而家庭生活则是需要伦理道德和血缘关系来维系.

第五章 梁先生此书前后章节衔接自然,很容易由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一种家庭家族关系理解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这一点.伦理之于政治经济宗教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引出中国这样一个重伦理重情谊的人情社会,恰与西方社会之人人相对立法制观念相悖之势.伦理很多时候讲的是情,法制则

是讲理.因此,中国只处处见义务,而西方处处是显现权利之说和民主观念.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作者在第一章即提出宗教问题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前面提到中国人几乎没有宗教,而缺失的宗教就让于伦理来补充了,家庭伦理代替了宗教.家庭伦理的理论基础则是儒家的教化,每一个外来的宗教都被中国的文化改造同化使之符合中国家庭伦理本位制度.也就是说道德代替了宗教.而伦理更成为组织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以家庭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社会并不像西方的团体生活和个人主义下人们讲求利益,而社会也更宽松或者说是松散而和睦.

第七章 介绍理性这一特征.中国的理性形成过早而有所不足.经周孔教化提前进至理性之境,无需退回或反绕宗教的圈子.在理性这一点上,西洋偏长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但是中国民族和谐之点在于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

第八九章分述阶级与国家.讨论阶级,则首先应探讨土地分配问题,中国的政治势力势必导致农民们无法拥有土地,而地主垄断土地,政治势力影响作用于土地分配,在中国看不到统治阶级,只有一个统治者,即国君.两千年来常常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中国之国家类型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中国不属于一般的国家类型,一般国家都是阶级统治,而中国则趋向于职业分途.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追求国泰民安,官府与百姓各不干扰,求一个太平盛世就好.因此一向属于国防重文轻武.而在西欧的一些国家,社会是从经济手段发达而来,国家则起源与政治手段,祛除不利己因素,最终获得胜利而已.

第十章与十一章分述治道与乱世和周期性的治乱.就西洋而言,阶级形成与权力之下 ,而权力生于集团之中.中国的社会组织则诞生于伦理本位,落于职业分途而不适合资本主义的滋生成长.中国土地资本等种种 要素不能集中,并为一部分人所垄断.由此政治上之无阶级而鲜垄断,也不容许经济上只有垄断而造阶级.政治伦理化,社会职业化,职业化发过来促进伦理,从而使伦理职业政治经济循环扣合辗转相成.中国的社会一直处于治道和乱世的周期循环往复中,人心的自反导致周期性的乱,人心放肆则天下将乱,但是自秦汉后,即入于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中国一直没有发生过是社会发射改造的革命,无论大的小的,都是换汤不换药,中国人民似乎自古以来就终于解决安的问题就罢了.

第十二十三章讲述文化早熟的问题与中国文化之早熟.中国文化第九特征即为无民主,民主,得默克莱西这一次乃舶来之物,中国人擅长讲伦理,而不是民主,人权自由更不可见.前面也提到中国文化之早熟且与西方不同之处在于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由此遂无科学,中国讲究人事人情,重文轻理,由此理智被抑制而不得申长.而且由于一治一乱而未变革的是社会形态使得中国陷入一个盘旋不进的怪圈,导致许多年经济政治社会几无发展.

最后一章,梁先生重申中国文化之十四特点,几乎每条都与西方对比,探讨出其中细微差别,由此凸显中国文化之独特不殊.大概为寻求其一生所执着追问的问题,中国自己的问题,发现民族的历史,以及与西方比较得来的差异,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优良性和不足之处,虽说梁漱溟先生是一个重思想而少行动的人,但其所作也可以为后来的实践者和革命者们提供改革参考的方向.更是让无数人了解到自己是在怎样一个文化传统下生长起来的人,又带着怎样的民族烙印.大处于民族改革有所贡献,小处于个人思想大有裨益,梁先生究其一生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后来的人寻找答案还是很有启发的,先生若泉下有知,该含笑抚须呵.

读罢此书,真的受益匪浅.感谢梁漱溟老先生!

当好一个班组长的体会班组长作为班组的排头兵,肩负的工作具体而复杂,不但有生产方面的任务,也有管理方面的任务,因而需要合理安排好班组成员的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如果班组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 和奉献精神将很难完成这些任务,也很难带领班组成员做好各项工作.另外,业务能

文学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庄子、四大名著;《悲惨世界》、《简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飘》、》、《双城记》、西五i561.44/49-3 《老人与海》、《瓦尔登湖》、《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选》等;《傅雷家书》、西七g459/4 《围城》、《平凡的世界》、西五i247.5/684/1/1 《浮躁

平湖中学关于召开磨课活动总结的通知为了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学期我校开展了磨课活动.活动期间,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备课、议课、听课、反思、总结等过程,磨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使此项活动在下一阶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学校拟召开“磨课活动总结暨下学年学科

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一些家长苦恼孩子的作文写的不好,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孩子找补习班等,结果还是见不到效果,其实,孩子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孩子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增加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的语句,要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这样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乔军玲 201041110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 :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卷第)期*+,’-&.+/012&+34&564’7’8+..494:+.(!);+()!!!!!!!!!!!!!!!!!!!!!!!!!!!!!!!!!!!!!!!!!!!!!!!!!!!!!!!!试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明!月(临沧教育学院政教系,云南临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