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电影《萧红》(电影《萧红》冯绍峰主演)

电影《萧红》(电影《萧红》冯绍峰主演)

时间:2024-01-15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影评1 论洛神的溺毙

被称为中国文坛的洛神,萧红的经历和文字一样,一直是一段传奇.上世纪中叶颠沛流离又百舸争流的中国,情路坎坷的才女作家,这样一个故事,能难拍到哪里去?但是导演霍建起却以实际行动告诉观众:“我能!”

台词无疑是《萧红》的一大致命伤,并且分为两类,其一,是二流近当代文学教科书萧红赏析选段,用以表现导演对萧红的理解;其二,是《情深深雨蒙蒙》式的对话.从影片一开始,骆宾基开始抒情:“你的作品宏大,细腻XXXXXXXXXX”云云云云一大段,就让人感觉大事不好.果然,之后居然出现了鲁迅对萧红萧军情感纠葛的评价:“你们两个就像两只刺猬XXXXXXXXXX”之类《情深深雨蒙蒙》般的对话.此类例子,数不胜数,观众笑场不知凡几.影片后半段临近结束时,骆宾基和端木蕻良站在萧红墓前,居然又开始以“诗一般”的语言,背诵萧红赏析选段,仿佛怕前面表现的内容观众没看懂似的,实在令人发指.台词的问题其实可以代表整部影片的问题,过多浮于表面的肤浅解读和表现,让这位“中国文学的洛神”,在霍建起这个“戏水人”手里,溺水而亡.

简言之,霍建起不懂萧红,不懂女人,更不懂爱情.为了节省脑细胞,他更多用的是让演员将人物心理说出来,而不是细节的捕捉,镜头语言.这就让电影和观众感观产生了错位,“装逼”的意识先入为主,人物设置单薄,再加之做作到搞笑的台词,失败在所难免.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这部萧军萧红这一对左联“小红军”唱主角的电影里,居然没有像多年前的《鲁迅》那样,频频唱红,而是将着力点放在了男女关系上,甚至在影片后半段出现了两男一女同睡一床的中国公映大银幕突破之举,还是体现了一点导演的想法.但是,从本质上说,《萧红》导演霍建起和《神探亨特张》导演高群书,都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是想用电影表现“我懂”,一个是懂萧红,懂女人,懂爱情;一个是懂中国现状.可惜的是,他们的“懂”只是比“不懂”懂那么一点点,骗得过那些什么也不懂的观众,而在比他们懂那么一点点的人面前,难免贻笑大方.

撇去以上那些吐槽,《萧红》在视觉方面,还是颇为精美的,可以说是直直击中了小清新们的心.那些美衣华服,亭台楼阁,千山万水.甚至那些精心设计场景:水面漂浮的欧利维亚;镜前顾影自怜的女作家.都让人知道,这部电影是用了心的.但是,就像导演从电影里极力表现的“我懂”一样,这些精美的画面对电影本身,于事无补.萧红一生经历的主线,导演抓住了,但是以太多没有具象性的情节来进行填补,于是只能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我们知道萧红一生坎坷,她倔强,她需要爱,她才华横溢,她情殇连连.这些,都需要导演通过抓住萧红一生中可以不为人所知,但一定是要非常人能受的片段,来进行体现.而这,则需要导演对萧红,对萧红的作品,甚至对女性,对人,这个永恒的问题有自己的深度见解.结果,大家已经看到了,大量的萧红赏析选段,只能将电影拖入肤浅的深渊.

一句话,《萧红》的确让人感觉不是电视剧了,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仅此而已.

影评2 电影萧红,也谈爱情

今天,生命中的那个男人,不辞而别.一个人站在午后国贸的街上,看着北京的扬尘、雾霾、车水马龙和略带黄沙的天气,还有那辆迟到的公交车,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牵挂.

一个人去看电影《萧红》,坐在最后一排的座位,束腰的长裙拖在地上,灯光终于暗下来,终于可以哭得像个孩子.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朵明亮的临水照花人,她的文字有着惊艳而孤寂的灵魂,亦如她短暂的人生,划破了民国灰暗氤氲的天空.三十一岁如缎的青春,红颜香消玉碎.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百万字的文字作品.

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那个男人说要回家取钱,于是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

没有阳光、没有饱饭、没有明天.那些她写在阁楼墙壁上的诗画,救不了她.她的文艺和才华,也救不了她.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

那时候,该是爱的吧?哪怕战乱交加,哪怕食不果腹,大雪夜里,萧军回来,一个硬汉,生生在心爱的女人面前留下眼泪说,“不能让我心爱的女人吃一顿饱饭,我还有什么用”?她给他揉着冻伤的脚,说没事儿,我们还有一点点豆饼.

那时候,该是爱的吧?在破阁楼里,萧军抬起她美丽的尖下巴,温柔地说,“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当银幕前的我们与萧红一起心碎的时候,殊不知,同样原封不动的台词,原来也可以依然饱含深情地,和其他女人说.

那时候,该是爱的吧?萧红生了那个强迫她的男人的孩子,在医院收了几块大洋,硬是要把孩子送人.萧军悄悄追上去,偷偷地又塞给抱孩子走的奶妈几块大洋.奶妈问可是后悔了?他说剩下的钱,给孩子用.望着奶妈的背影,他说,“她长大了告诉她,她亲妈是位美丽的作家!别忘了!”

那时候,她未成名,他未显赫,他们是患难夫妻.他说,他对她是付出灵魂,对其他女人,只是逢场做戏.

“遇到萧军,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他是一根火柴,划亮了我全部的灵魂.然而,他也当着我的面,划亮着一根根其他的火柴.”萧红在成名后,对鲁迅先生的太太许广平如此说.

他和别的女人逢场作戏,她偷偷咽下所有的苦水,假装一如所知.直到她最好的朋友打开电话,说在妇产医院,打掉了和萧军偷情的孩子.

“为什么是你?为什么偏偏是你?!”最好的友情,背叛了她最美的爱情.就像《失恋三十三》里的黄小仙,好朋友成了自己男朋友的女朋友,全世界的女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可以,可是为什么,偏偏走不出一个萧军?就像萧红走出医院时说的,“我们真像是在演戏.”

鲁迅先生的肯定,成名作《生死场》的大卖,上海文化界的追捧,记者的采访XXXXXXXXXX萧红走在成名的路上,她的追慕者开始那么多,那么多,她跑到日本又回来,从哈尔滨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香港,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她怀了那个负心汉的孩子,身陷阁楼,房东告诉他,“他不会再回来了.”

她怀了萧军的孩子,萧军远去了陕西,她和端木去了武汉,她告诉自己,“萧军不会再回来了.”

她在香港的病榻前奄奄一息,整个城市的人都跑光了,端木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倾慕她才华的小骆,她告诉他,“端木不会再回来了.”

香港医院的临终前,她想抽烟,没了火柴.小骆说去买火柴,她眼巴巴地看着指针走到了晚上九点半,再没别的人可告诉,只得告诉自己,“他不会再回来了.”

“为什么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

她赢得了所有走进她的男人的爱,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

就像当初端木明知她怀了萧军的孩子,依然宴请所有宾朋,给她一个一生唯一一次的名分和婚礼;

就像小骆比她小六岁,依然心甘去照顾久在病床,早已红颜憔悴的她;

就像当初的萧军,明知道她怀了别人的孩子,依然冒着死的危险,跑到洪水泛滥的阁楼上去救她.

“她是一个裸露的灵魂,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她的爱会让男人变得好骄傲,于是下手很重.”

于是,萧军走了,端木走了,小骆走了,一切男人都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萧红,这位孤寂的才女,注定留得住男人赏红,留不住男人惜红.

“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

也许,一切从萧军闯进那间阁楼,看见那首“落尽萧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吧.

她的一生,就定格在那首“落尽萧红”中.

影片中,那个如此骄傲的,落寞的,旗袍的背影,埋藏掉的,是多少难捱的黑夜,和孤寂的灵魂.

她要的精神共鸣太贵,倾慕她的男人,不懂她;懂她的男人,挥霍着这份懂得,伤害她.

“为什么写作?”

“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

看到这句话,在电影院的黑暗中,我的眼泪终于决堤而下.

“小姐要不要打车?”

“不了,谢谢.”

从影院出来,那些疾驰的车子,在红灯前安静地停下来.而我平生第一次希望,它在那一刹那,就这么直直地撞过来.

或许灵魂会在那一刹那终止,或许,那太阳落下去后的每一刹那,便不会那么难捱.

凌晨五点了.胃痛.才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好久,没吃东西了.

腰从一尺七变成了一尺六,是真的又该飘摇了吧.只是这一次,不再是为了论文,也不是为了工作.

那只血红的布猫咪,那些咖啡,那些巧克力,那些信,那些所有的回忆,都可以被统统被扔进垃圾箱.可是心呢?要扔到什么地方,才可以不再那么疼?

十九岁那年,我哭着说,“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谁知道什么时候,心潮也平了.”却是一语成谶.

如果懂得后,一定要去伤害,那么当初,何必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