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GQ总主笔何瑫:从事非虚构写作是我的幸运

GQ总主笔何瑫:从事非虚构写作是我的幸运

时间:2024-01-05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蓝鲸传媒10月31日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白俄罗斯女记者斯维特拉娜·亚历谢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也让“非虚构写作”的概念被更多人知晓,这位女记者调查二战苏军女战士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灾难后果的深度调查报道,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是“由于其同时多角度的书写纪念了我们时代的痛苦与勇气”.

在传媒圈,非虚构写作又称特稿,是被各大报纸杂志珍视的一种报道形式,gq前主编李海鹏曾说,“特稿就是在妓院里弹钢琴”,意指特稿是媒体格调的保证.如果说《南方周末》在2003年开创了中国特稿报道的先河,那么《gq智族》则是2009年以后无法被忽视的特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活跃着诸多特稿写作的好手,比如gq总主笔何瑫.在写出了《10月中旬,何瑫在知乎live上开设特稿写作培训课程,吸引了众多听众,并在朋友圈不遗余力地推广特稿写作的概念.

日前公众号“利器”采访了何瑫,就非虚构写作的定义和记者写稿的日常聊了聊.

以下为访谈部分内容:(原文标题《利器访谈|何瑫,非虚构写作》)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我是何瑫,2010 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做了六年媒体,目前在《智族 gq》担任总主笔,从事非虚构特稿的采访写作,也常担任编辑,帮助作者打磨特稿.

常有人问起「特稿」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它既有别于标准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又不能和文学创作完全划上等号,那它究竟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特稿:比起新闻报道,它具备更丰富的意义指向、更精致的文本呈现、更详实的故事细节、更能与时间对抗的审美价值.比起纯文学创作,它具备更为有力的直指人心的力量——真实故事的情感冲击力永远无法被虚构故事完全取代.

你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是什么?

应当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 2012 年夏天.此前两年在媒体的工作并不顺利,对自己所要报道的领域既不擅长,也提不起兴趣,工作表现很一般,自然也缺乏成就感.当时很认真地考虑过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吃这碗饭,是不是应当趁早转行.

当时《人物》杂志刚刚改版筹刊,几位国内特稿界最优秀的编辑聚集在一起,四处招兵买马.当时《人物》的副主编林天宏是我第一份工作时的前辈,他把我作为「毫无经验但是悟性还可以」的年轻新手招了进去.从那时起,整个人的状态有了本质性的改变.擅长不敢讲,但可以确定的是,非常喜欢特稿采写的工作.那算是职业生涯正式步入正轨的时刻.

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 2013 年的夏天,我加入了 gq 的报道组.大四时我曾在 gq 短暂实习过,当时的报道总监蔡崇达(百万畅销书《皮囊》的作者)觉得我有一定潜力,但当时的「即战力」离 gq 的工作要求还过于遥远.他告诉我,让我去外边先磨练三四年,如果有一天他觉得我上道了,再叫我回来.这一幕在三年后成为了现实.优秀的非虚构报道是美国版 gq 延续多年的优秀历史传统,是它的标志性产品之一,而在国内,gq 中文版同样是中文非虚构写作领域里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能够成为它的一员,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幸运的事情.

你都在使用哪些软件?

byword& pages:mac 版的 office 实在让人无法信任,并且繁琐笨重的功能绝大多数都没有用.最好的文本输入软件应当是越轻巧约简单越好,最好让人忘记它的存在.我通常用 byword 码字,界面非常简

洁清爽.如果需要发送给别人 word 版文档,就粘贴到 pages 里导出为 docx 格式.

印象笔记:印象笔记高级账户的年费是 148 元.我愿意为它付十倍以上的费用.因为对工作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zine:一个小巧精致的在线文档分享工具.印象笔记唯一的缺陷在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记内容无法公开分享.zine 很好地补充了这一缺憾.

any.do:尝试使用众多日程管理软件后唯一愿意继续使用的是它.此类工具的一个通病是,使用它们本来的目的是精简时间、提升效率,然而很多产品的复杂繁琐程度使得用它们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负担.而 any.do 则足够直观简洁,完成一项从左到右滑动删除一项的操作方式也是一种很爽的体验.

网易云音乐:在知乎上表达对网易云音乐的欣赏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有品位有逼格的象征.优点确实很多:丰富的歌单、算法先进的私人 fm、网易的优良传统:评论区.

anyconnect:最可靠的 vpn 登录工具.

知乎:对媒体人来讲知乎正日渐变成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发掘选题、确定思路、搜集素材、寻找采访对象、收集反馈……对知乎的使用几乎贯穿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从左侧而来的充足阳光、宽大干净的白色工作台、一台大显示器、转身伸手就能够到书架、除了心爱的人以外无人打扰的安静房间.

你平时获得工作灵感的方式有哪些?

打扫房间、读欣赏的作者的书或文章、将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随手记在印象笔记里、听某些特定的音乐,还有彻底放空大脑去游泳.

推荐几本书给读者.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本书我多次跟别人安利过,表面上来看,这是一本讲电影编剧技巧的书,但实际上,里面的理论全部可以无障碍直接挪用到写作上.更进一步讲,它并不是一本只停留在技巧层面的书,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理解人、理解世界的体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最好的作家访谈,除访谈内容之外,访谈之前三四千字的「帽子」是非常精炼得当的人物报道范文,写报道找不到语感时,经常拿出来翻翻.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此书堪称有魔性,常读常新,每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实在太奇妙了,气氛、结构、节奏感,种种方面,精妙到了让人绝望的程度.

法拉奇的《好莱坞的七宗罪》: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异乡人、全世界最优秀的记者,法拉奇深入好莱坞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名利场,剖开光鲜外表,让浮华世界背后的复杂幽暗暴露无遗.

哈金的《等待》:哈金属于那种真正把写作当做一门严肃手艺的职业作家——朴实到显得有点笨拙的文风、扎实有力地直面中国现实、绝不炫技的诚恳态度、严格的写作纪律.余华将之形容为「推土机似的叙述方式,笨拙并且轰然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