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希平教授解读杜甫文化精神(杜甫甫在四川百科)

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希平教授解读杜甫文化精神(杜甫甫在四川百科)

时间:2024-01-05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记者 曾江 孙萌 通讯员 吴明茜)7月8日下午,“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第三讲在四川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希平教授登坛开讲.

徐希平讲座认为,四川和成都不仅为杜甫创作提供基础,更为杜甫诗集的整理传播和杜甫文化精神弘扬作出巨大贡献.

徐希平表示,全面深入理解杜甫是杜甫研究的重要课题.他认为,杜甫思想性格十分丰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精神与诗歌成就都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其诗艺“宪章汉魏、而取材六朝、至其自得其妙”,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其感情深沉而多彩,执着又率真,喜笑由衷,痛饮狂歌;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于儒家仁义,而兼取释老精魄,大凡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理想道德因素,在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特定历史转折条件下凝聚成独具个性的杜甫精神与人格.

徐希平指出,杜甫自称“乾坤一腐儒”,同时也有佛道成分,更多地偏于积极良好因素,这其中如性情的真率、狂放、崇尚自然,以及诗歌艺术风格的斑斓多彩,都吸取了佛道的丰富营养.因为博大精深的杜甫人格精神本身就是兼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想道德凝聚而成.“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这正是诗人心中充满“出世”与“入世”矛盾,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真实自诉,也是其与常人情感相通、共鸣可亲之处.而经过痛苦的抉择,诗人汲道家之营养,却未遁隐入道,所选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关注民生疮痍的心路历程也才更弥足珍贵,饱经忧患的“笔底波澜”方更真切地传达出时代的脉博与世间的欣乐悲愁.比起所谓自始至终笃于人伦的愁苦呆板面孔来,其突出的诗史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知要高出几许.

徐希平认为,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型代表的杜甫思想与精神,是为奋进者树立的光辉楷模,激励其更加努力拼搏,对于过于浮躁或精神麻木者,或许也不啻为一剂良方,对症下药,调理得当,可以减缓症状,进而令其沉静、促其警醒,起到振聋发聩之效.杜甫精神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人类永恒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与现代和未来世界提倡和需要的道德情操、民主意识和人文精神有着自然的逻辑联系、内在的契合相通,故而是建设新世纪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们正在努力寻取、苦苦追求的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建设所必需.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精神不朽的生命力,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徐希平还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杜甫精神基本特质及现代意义.(一)志存高远,胸襟博大.忧国忧民,矢志不移. (二) 维护公平正义,疾恶如仇,除恶务尽.(三)勇于担当,慎独自省. (四)倡导文明进步和先进文化,反对愚昧迷信.(五)倡导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六)反对穷兵黩武、期盼和平.(七)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理念与热爱自然、万物共生.

人物简介:

徐希平教授从事杜甫教学研究30余年,出版《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古典文学》、《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羌族文学史》、《中国风雅文化》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关杜甫研究论文近30篇,对杜甫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兼任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李白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兼民族文学史料学分会会长.

蓉城听众在讲座后与徐希平教授合影.吴明茜/供图

讲座现场.吴明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