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和教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程小结、课后作业以及板书,是教师备课的必要准备之一。下面这些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运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2.经历分析、操作,利用转化思想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感受由特殊到猜想,再由一般到验证探究的思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验证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方法延伸到四边形、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教学准备】
直尺、四边形纸片2张,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 出示三角形卡片,回顾特点及内角和的探究方法。
2. 将三角形卡片减掉一个角,变成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3. 设疑引入:四边形的内角和。
二、操作验证,探究新知
(一)由特殊到一般
1.出示常见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任意四边形,你知道谁的内角和?
2.猜想: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吗?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二)由猜想到验证
1.操作活动: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或自己在练习本上画的四边形验证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是360°?
2.方法展示交流:
预设:(1)量角求和法
(2)撕拼求和法
(3)折角求和法
(4)一分为二求和法
思考:为什么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对比提炼:一分为二求和法(可剪可画,画图易操作,清楚明了,体会转化思想)
(三)由四边形内角和到多边形内角和
1.探究五边形内角和:
(1)猜测:
(2)验证:
(3)交流:180°×3 180°+360°
(4)方法对比提炼:一分为三求和法(画图)
2.思考: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如何验证?
3.规律总结,建立模型:多边形内角和=?
三、课堂巩固,内化提升
1.p69 第4题
2.计算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的内角和。
四、全课小结,升华新知
本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边形的内角和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运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探索四边形内角和,掌握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能利用量、拼、转化等方法进行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学习过程,感悟转化、数形结合、建模、分类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解决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建立优化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从特殊到一般,通过探索实验得出四边形内角和。
教学难点:
能将“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边形图形、剪刀、固体胶、学生预习纸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航
1.课题引入:同学们请翻开书68页,看看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内角和就是指把四个角的度数加起来。
2.小组內交流一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二、导学反馈
1、根据学生的预习导航进行第一次导学。(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下面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
(一)第一次导学:
预设:我们学过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他们的内角和是:90°×4=360°
梯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可能出现拼、量、分的方法)
方法1:——拼
方法2:——量(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
方法3:——分
180°+180°=360°
180°×4—360°=360°
总结1:(优化方法)刚才我们使用了算、量、拼、分四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四种方法都能验证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但是有的方法只适用于特殊图形,有的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只有分这种方法又方便又能避免误差。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
(二)第二次导学:
1:你为什么就想到把它分成三角形,你怎么就不分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呢?
2:原来的四边形有几个内角?现在有几个内角?原来的四个内角和现在的六个内角,有什么联系?
有哪些同学在课前小研究就使用了这条神奇的线的?真了不起!下面,没有使用过这条神奇的线的同学,也试试在你的四边形上画画这条神奇的线,使用过的同学,也想想这条神奇的线还可以怎么画?
总结2:(大板块总结)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经历的学习过程。首先,通过这样的学习路径进行研究,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发现了通过一条神奇的线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的知识,每个同学也都画了一个四边形,共同证明了所有的四边形内角和都是360度!对于刚才提出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那我们看看大家的应用能力如何?(ppt出示练习)
学生汇报,质疑,答疑
总结:同学们,原来这条神奇的线帮助我们把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三角形,所以所有的四边形内角和都是360°。
(三)第三次导学
预设: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自主完成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探究。
汇报质疑。
总结:原来也可以把五边形、六边形转化成为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或者四边形来研究。
拓展: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想解决新的问题呢?
同学们,你们实在太了不起了,发现了那么多的画线的方法!那这些不同的画线的方法里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三、归纳积累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经过对特殊——一般的四边形的研究,通过四种方法验证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重点研究了分的方法,发现了一条神奇的线,这条神奇的线,可以点到点画,可以点到边画,也可以点画在中间,无论怎么画,都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3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
教学目标
1.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内角和是2017的多边形),引发思考,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探究新知
活动1: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呢?那么任意的一个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准备全班展示。
(2)小组代表展示
法一:连结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法二:四边形边上取一点,连结各顶点,把四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再减去180,得证。
法三:四边形内取一点,连结各顶点,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再减去中间的360,得证。
法四,四边形外取一点,连结各顶点,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再减去180.也可以得证。
(3)比较四种方法的异同点。
活动2 :探索n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对照导学案上的表格独立探究,集体订正。
(2)提问:为什么是(n-3)条对角线?
(3)归纳:n边形的内角和:(n-2)×180°(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
(三)巩固练习
a组 智慧大比拼
(1)八边形内角和是( )
(2)如果一个边形内角和是1200°,则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b组 拓展与探究
如果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形成的另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2520°,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四)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
a组:课本练习1、2题
b组:用一把剪刀,将一张正方形的卡片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卡片是一个几边形?内角和是多少?
刘欢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导入(5分钟)
1.通过问答形式,回顾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及结果。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四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
二、探究四边形内角和(30分钟)
1.由特殊到一般,通过手工操作让学生探究四边形内角和。例如:让学生使用剪刀、固体胶等工具将四边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再分别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
2.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如量角器、撕拼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计算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探究多边形内角和(20分钟)
1.让学生观察五边形图形,猜测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让学生使用类似于分解四边形的方法,将五边形分解成三个三角形,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度。
3.通过五边形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例如:如果把六边形分成三角形,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那么六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
四、练习及作业(10分钟)
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作业:根据所学方法计算六边形的内角和,并在下节课前提交作业。
五、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度
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将多边形分解成三角形,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再乘以三,即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们能够通过手工操作、推理和验证的方式,深入理解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掌握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进行操作和推理,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讲解时,也要注重提问和引导,让学生逐步探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