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戏曲《秦香莲》故事源于小说(戏曲《秦香莲》说词)

戏曲《秦香莲》故事源于小说(戏曲《秦香莲》说词)

时间:2023-12-23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陈世美中状元,欺瞒皇帝,迎娶公主,做了驸马,竟杀妻灭子,被包拯处以斩刑的故事,在中国城乡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公案.掀起如此轰动效应的,人们以为是京剧《铡美案》和评戏、梆子《秦香莲》.其实明万历二十二年刊出的小说《百家公案》,万历二十五年同一版本的《包公演义》第二十六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演说了这个故事.

《百家公案》(《包公演义》)是第一部采用长篇小说的叙事形式,描写包公案的小说.可惜国内已绝版,只日本和韩国各藏一部.《秦氏还魂配世美》故事大意说陈世美娶妻秦氏,有子瑛哥,女东妹.赴京大比,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却贪恋爵禄,两年不与家通音信.香莲便携子女往京寻夫,在都中张元老家中安歇.元老让其趁世美十九岁生日,扮作弹唱女,于陈府门前等候,陈必认香莲,接进府中.岂知陈世美不但不认,反派人棒打香莲,赶出府门,又以元老私藏妓女罪,责打四十大板.此后陈发布告,禁市人私匿远方妓女,更派部属赵伯纯杀了香莲,瑛哥、东妹拒绝去陈府.三官菩萨念香莲贞烈,命土地判官保护秦氏尸身,待日后还魂.又化作法师教瑛哥兄妹武艺.恰逢海贼竞起,朝廷出榜招贤,二人揭了榜,收除了海贼,瑛哥封为中军都督,东妹封右先锋夫人,封秦氏镇国夫人,陈世美为镇国公.兄妹二人秦氏墓拜祭,香莲还魂,要报陈世美杀妻之恨,三人联名状告到包拯.时包公居太师,见诉状大怒,申奏朝廷,皇帝判陈世美发配充军,赵伯纯也发配云南.

小说的故事情节移植到戏曲,最早仅见于清末焦循《花部农谭》中提到“花部中有剧名《赛琵琶》,余最喜之,为陈世美弃妻事”.基本框架与小说相类,但情节较小说充实,许多情节、人物为后来梆子、评戏、京戏的滥觞.剧中说陈世美登第后招为郡马,遂弃其妻,并不顾其父母.秦香莲寻夫在都,弹琵琶乞食,唱其为夫弃之事,为王丞相听知.适陈生日,王丞相去祝贺,说有女弹琵琶,当叫之为君寿.女至,原来是故妻,陈怒斥而去.王丞相以为陈不便于众人前认亲,便于昏夜送香莲至陈府.但陈世美拒不纳,香莲表示死生唯命,自行离去,请世美收养儿女.陈虽怆然有所动,然再三思之,仍驱之门去,夜遣客往旅店刺杀妻及儿女,幸店主纵去,藏于三官庙堂中,香莲解衣裙覆其儿女,自缢求死,三官神救之,且授以兵法.时西夏入侵,香莲以军功得显.王丞相以陈世美杀妻事不平,并以陈有前妻欺君劾之,下诸狱.时秦香莲以军功归,皇帝将若干案件令其决之,其间就有陈世美案在.香莲高坐公堂之上,历数其罪,洋洋千余言.陈世美囚服匍匐堂下,见是故妻,惭愧无容云云.

从小说到《赛琵琶》,到现代梆子、评剧《秦香莲》、京剧《铡美案》的演变过程,可看出相似处与鲜明的歧异:

一、在小说《百家公案》(《包公演义》)中,陈世美只是个普通官吏,而不是《赛琵琶》中的郡马,或《秦香莲》中的驸马身分.倘若是普通官吏犯罪,只要申诉到开封府,定罪后奏请皇帝批准即可.郡马驸马的定谳就比较复杂,须按唐代沿袭的“八议”原则处理.许多案子,七议八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梆子、评剧和京剧把陈世美的身分改为驸马,这必然加强了矛盾冲突的强度,因为包拯处理的是皇亲案,在激烈冲突中必将加强场面张力,考验人物的性格.

二、《百家公案》与《赛琵琶》都说三官神保护秦氏母子,教授武功.不同的是,在小说中秦氏被刺死,三官神教瑛哥东妹武艺,建功立业,封赏后香莲还魂,三人联名告世美.而《赛琵琶》则把复仇的利剑转到了秦香莲自己的手里,审问的结果如何,判世美何罪,焦循语焉不详.据我年轻时看过的南方地方戏(忘了哪一个剧种),好像是香莲还朝封为大都督时夜审陈世美,最后手刃了陈世美.这种处置,可能体现平民大众的弱者,幻想自己变成强者,亲自惩治邪恶的愿望.但是,在现代戏曲中,执法的权力又复归于包公,由包公伸张正义,铡了陈世美,强调是依法办事的法治精神.

三、矛盾冲突的处理,人物性格的刻画,京戏、梆子和评戏远胜于小说和《赛琵琶》.因为《百家公案》把决定陈世美命运的权力交给了秦香莲母子,包拯是在接受申诉,然后才申奏朝廷处以徒刑.《赛琵琶》一方面沿袭了《百家公案》三官菩萨的线索,描绘秦香莲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强化了王大人同陈世美的矛盾.王大人让香莲在生日筵席上弹唱,陈与王相诟;接着王于昏夜将秦氏母子三人送入陈府遭拒,得知陈杀妻事而不平,以欺君罪弹劾,同包拯判案毫无关联,中心议题转移,自然就不属包公案范畴.因此,在《铡美案》、《秦香莲》剧中,保留了王丞相同陈世美的情节,不过陈王矛盾降为次要的、辅助性的,只为激化和加深包拯与陈世美的矛盾而起铺垫作用.由于公主、太后乃至皇帝介入,干预包拯断案,皇家特权已使包拯不能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这时包拯与陈世美的矛盾,实际上转向同皇族特权集团的较量,转向法治与人治的冲突.争论的焦点,上升到王子犯法是否与庶民同罪.具体到陈世美杀妻灭子行为,是否因其是驸马而不予追究,或者是采取妥协的办法,抚慰秦香莲,给点银子就可摆平,让其撤诉呢?梆子、评戏及京剧还原香莲为平民,那么,面对毫无自卫能力的小民,公平正义和良心促使包公硬是不顾皇室压力,铡了陈世美.可话得说回来,倘若包公手中没有钦赐的铡刀,他能擅自动刀,先斩后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