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译文]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出典] 王维 《终南山》
1、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2、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近:近乎,或者接近.
天都:一说指天庭,一说指唐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3、译文1: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译文2: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庭,山山相连,一直延伸到海边.白茫茫的云雾,在回望中连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可走进山中,在近处却又看不见了.中央主峰高大雄伟,把终南山分成两部分,属于不同的分野;同在一片蓝天下,由于千岩万壑,阳光普照的程度不同,山谷与山谷之间的景象变化迥异,气象万千.天晚了,想在山中找个人家投宿,我隔着河水向对岸樵夫询问,借宿可否方便?
4、王维生平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13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名.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6、“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这两句诗历来解释的人都没有讲通,食而不知其味,都没有讲通,我现在根据我的体会来加以分析.
终南山 唐·王维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历来的注家注解“白云回望合”一句,有的说四望出去,是白云连接着,有的说回望山顶,回头看山顶,白云聚合,笼罩于终南山上,这都不得要领.
“回望”,“白云回望合”的“回望”,是跟下一句的“入看”对照,对偶的,它的意思是“回头望”,而不是四望,不是向四面望,“回望”是回头望,不是向四面八方望,但又不是回头望山顶, 诗人正在向终南山行进,在游终南山,他已经是在开始,第二联已经开始爬山了.
假如说是“回头望山顶”,有人解释说回头望山顶是白云聚合,那么回头望山顶,那就是说,游完终南山回来了,下山了以后才回望,可以望见山顶白云聚合,那根本就是违背诗意的.
那么我根据我的理解来讲“白云回望合”,
终南山 唐·王维
白云回望合
我们分析这个句子,说是“白云回望合”是个什么句子,是个什么样的句子,主语是什么,它在这里,“白云”摆在前边了,好像是这一句的主语.
其实不是.主语是省略了的,诗人游山,游山观景,主语是“我”,是诗人,“白云”是“望”的对象,回望白云,“我”回头看白云,“合”,合上了,围拢起,合拢起来了,这一句诗是这个意思.
“白云回望合”,回头望的时候,白云合拢起来了,那么什么意思呢?
写“白云回望合”的时候,已经是诗人藏过了一层,藏过了一层什么呢?
说他未回望之时,他没有回头望的时候,怎么样呢?
回头望的时候,白云已经合拢了,那么他未回头望的时候怎么样呢?
就说是身边没有白云,白云没有“合”,就是身边没有白云,为什么没有白云呢?
说它分开来了,白云分开来了,分向两边了,退向两边去了,而说白云分开,退向两旁的话,分明又藏过了一层,就是前面较远的地方,白云是合拢的,看不见其他,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说诗人身在终南山中,那么朝前看,白云弥漫,一片白云,远望一片白云,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的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里边了;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一回头看,分在两边的白云又合拢起来了,汇成茫茫云海了.
这一种奇妙的境界,凡是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得到.
但除了王维,谁能够用五个字表现得这样出神入化呢?
白云实际上是,他所说的白云是一种白茫茫的雾气,远望能够看得见白云,你继续走,白云又在远处,白云近处看不见,就没有了,就好像是就分到两边去了,回头一望,又有一定的距离,它在远处又合拢了,又是白云,所谓白云,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也可以看到,那么飞机的周围从窗子里边看,那不是很浓的云,远处看是云,旁边看是白茫茫的一些雾气.
“白云回望合”
导读: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然而白云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及;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青霭入看无”
“青霭”:一种淡薄的青色雾气
那么下一句的“青霭”是什么呢?
“青霭”也是雾气,不过比“白云”淡一些,颜色淡一些,因而不是白色,而是青色,甚至有一点翠,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写这个“翠微”,见这个诗里边有所谓的“翠微”,“翠微”就是指的这一种“青霭”,是淡薄的一种青色的雾气.
岑参在大雁塔上头遥望北原的时候,他说: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遥望一种“青濛濛”的,那就是一种青霭,一种雾气, 在山上头遥望,山上头一种雾气,青色的雾气,就叫做翠颜色的,苍翠的颜色,叫做“翠微”.
终南山 唐·王维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那么“青霭入看无”这一个句子,跟它的上一句“白云回望合”是所谓的“互文”,它们综错为用,互相补充的.
就是说,“青霭入看无”,白云也“入看无”,远处看是一片“青霭”,你走近去没有了,因为近处,眼睛近看,它不明显,远处才能看见.
“青霭入看无”,也就说明,白云也是“入看无”,你走到里边就看不见了,这所谓的“互文”,那么“白云回望合”,白云明明分开了,往前走分开了,回望又合拢了,“白云回望合”,那么“青霭”也是“回望合”,也是这一种景象,它是用上句写着白云“回望”的时候“合”,没有写“入看”的时候“无”,那么写“青霭入看无”,就补充了说白云也是“入看无”.
那么实际情况就是诗人走出了茫茫的云海,前面又是濛濛的青霭,要是继续前进,就像可以摸见青霭了;然而继续前进的话呢,却又摸不着,看不见了;回头看,青霭又合拢起来了.
“青霭入看无”
导读:
诗人走出云海,前面又是“青霭”,仿佛可以摸着“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青霭”又合拢来,可望而不可及.(新草民的语文自修室 )
7、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8、《终南山》一诗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和自己融入其中的感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诗从多种视角,展示了秦岭终南山恢宏的气势,有仰视,有平视,有俯视.诗中既写出了秦岭雄浑辽廓、高耸峻峭的阳刚之美,又写出了他的妙曼轻柔、幻化无穷的阴柔之美.美妙的山景给了落魄的诗人些许心灵的慰藉,山中的安宁和静谧也许能使诗人忘却仕途坎坷的郁闷和烦恼,与樵夫、山民的交往也许能让诗人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存在,终南山的伟岸挺拔,也许给了诗人做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的启迪.终南山之游,也许会让诗人领悟到这政治舞台上的景象也如同这山中景色一样变幻无穷难以把握,人生的升徙沉浮也如同山间的景象变化莫测,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表明诗人人生境界的升华.
9、 诗歌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歌只会让人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
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胸襟,没有“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所以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嘲笑世人的贪婪,却没有理由嘲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批评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10、名山是城市的名片.“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是泰安市的名片.“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终南山是西安市的名片……
秀水是城市的名片.严冬河水温暖的热河是承德的名片.“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是济南的名片.“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湖是杭州的名片.枕着鸣沙山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是敦煌的名片……
名楼是城市的名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是武昌的名片.“控蛮荆而引瓯越,襟三江而带五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是南昌市的名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的岳阳楼是岳阳市的名片……
名关是城市的名片.“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的山海关是其市之名片.“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的嘉峪关是其市之名片.“暮雪连青海”的玉门关是其市之名片.取得抗日战争第一次大捷的平型关是大同市的名片……
市民风貌、社会治安也是这个城市的名片.当你走进某个城市,那清洁美观的市容,使你爽心悦目;乘坐公交车时,公交车里的气氛很融洽温暖,即使在冬天,你的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当你问路,迎面而来的微笑的面孔时,你好像来到的亲人的身边.当你走进某机关办事受到礼遇时,你会衷心感谢这个城市的心脏像国旗一样红艳.反之,你的钱包被偷,贵重东西被抢,问路时无人理睬.当你走进某机关办事时,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你的感觉如何呢?你顿时感觉这个城市已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你也只好高兴面来,败兴而归,即使有再好的名胜古迹也懒得欣赏了.
11、霏霏的雨终于停歇了,天地一片新洗,走出户外,雨后的清爽一定会令你一震.远方的山雾还没散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当我走近山林时,树香沁鼻,树叶的绿仿佛新生的一样耀眼,润碧湿翠的山影中,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都汇成了山泉,叮咚作响.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汽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云开雾破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仿佛一位位抱着琵琶却遮面地仙女,又像是一幅幅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山水画.
12、云南是彩云的故乡,而大海草山,飞云走雾更是浸透四季不绝的歌儿.春风里,这歌儿凉爽中抑制不住的蓬勃生机时缓时急;夏季里,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湿漉漉的雨意,拘一把轻轻一握便滴得下水来;到了本该成熟的季节,它却精灵古怪起来,永远捉摸不定.时而滚滚而来,如在素绢上用精妙的墨法、超脱的笔调绘就的水墨画卷一样,空灵和秀美.忽就飘过了山头,转眼又是彩虹当空,缥缥渺渺、臻于纯美;进入冬季,它变得深沉而厚重起来.草山的云和雾很难找到一个较为明白的分界,雾自沟沟凹凹钻出来,绕山而起,云层的底端却就在头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只有到了大海草山,方能体会到王维这句诗的意境.
13、凭窗静眺,我把湖控制在我模糊的视线之中.雨丝轻柔,沙沙地编织着无端生起的细愁,网住了那山、那水、那人.雨点接连不断欣悦地跳跃,在湖面荡漾开来,我想象鱼儿定在仰望湖面,它们没有看见太阳,却睹见雨的圆晕,一切都沉湎于雨的韵律之中.远山在雨中安静地趴着,一如亘古未变的姿势,让雨水伴随着千年的凉汗裹入湖中,山与湖因此多了一份融合.新鲜的绿色充溢着这方安静得只剩下声音的天地,充盈着兴奋的视网膜.薄薄的云雾悄悄地升腾在天、山、湖相接的平面,升起在视线的末端.“山抹微云”的情境,“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奇幻并不只有在遥远而美丽的唐诗宋词中独有,雨中的一切都耐下了性子,清风惊不起吹老的波纹,停泊在湖中的水田开始舒坦襟怀,吮吸着天公的恩赐.“阴阴乔木啭黄鹂,漠漠水田飞白鹭”,鸟儿是最闲不住的,拍打着雨丝,掠过芦苇——这人类骄傲的头颅,在温柔的醉乡中垂下了高傲的思想,全身湿漉漉流着晶莹的汗珠.雨像一把珍珠撒在了湖堤上,撒在漂浮的水草上,撒在正欲葱茏的荷叶上,少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凉,多了一份欢跃,零落在湖中.平静的世界里时则移过一点身影,那是垂钓者或是划船劳作的村人,挖泥的船已经少矣.湖很小,因为它在我的视野中;湖极大,因为它会陪我度过一生.但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了柳宗元《江雪》中孤独而清高的钓者,可是这不是雪而是江南初夏的雨,“欸乃一声山水绿”,只有轻缓的桨声才会撩拨你入神的思绪,这是一个静谧之乡,抛却了城市的霓虹和喧哗,眠在世世代代饮湖水长大的村人身旁.雨中看湖,人在雨幕之外,心系湖心之间.
雨中划船湖里也别有一番情趣,“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船桨轻点,小船离开潮湿稳重的岸,船桨的旋涡瞬间愈合,你俨然成了山水画中的主角,无须漂在中央,在角落中有一点就已足够,你肯定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一笔.让涟漪把你漾向湖心,你的不远处除了朦胧还是朦胧,还是看看身边吧:田田的荷叶上珍珠滚动,娇嫩的菱角在你船桨下闪过,养殖河蚌的竹桩移动着它固定的视线看你经过,远离了岸、村庄,接近了栖息着的湖田(湖心的水田),鸟儿带着惊喜与恐惧扑腾,全世界仿佛只有你一个人但很热闹.这时你一定要环视氤氲的四周,三面清山,一方村落,如梦如幻,那是一个气息的出口,被逼仄的群山拥怀的湖将她的灵动连同山的凝重倾泻向千年村落,漫过时间和地点.“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俱在,天赐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此四美,不亦快哉!
雨中的村落蹲在岸边,望着静静地湖水.沿河古朴而苍老的建筑的地基浸润在湖中,仿佛是在湖水的滋润下长大的.斑驳的青苔爬满墙面,古旧的气味隐约飘散.村民的屋子在雨中沉默着,雨伞斗笠悄悄生长,从狭窄的弄堂深处走来,汲一点湖水,隐没在来处.房子风格各一,百年老屋,低矮的窗口中总会闪过一双双与湖对视的眼睛,似断非断的雨帘跳跃的声音仿佛在船上也能听得见.那青砖黑瓦——来自湖灵魂深处固体的思想——在雨中锃亮.顿时,潮湿的绿色,青黑的房子,幽秘的弄堂,一起倒影在湖中,永远不会沉没.人在船中,船在湖中,湖在雨中.披一肩千疮百孔的蓑衣,不也逍遥自在,山边泥泞的机耕路上移动着牧牛老农的蓑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已经不止一次迷失在雨中的皂李湖中了.这雨从古代一直下到了现在,在我想象之外一定会淅沥地下着,这被雨淋湿的湖啊.
14、听雨也在听自己.听那冷雨,撑一把雨伞,漫步雨中,让雨和着那内心的话语.
孤夜里听雨,也别有情趣.雨打在树叶和瓦上,尤其是铿锵敲在瓦砾之上,那古老的音乐,就属于孤寂的人了,如若在竹楼上听雨,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吟诗,共鸣的效果更好.
在寂寥的瞬间,我眼前总有那么的景象,不敢捕捉也无需去捕捉,恍惚中一切都那么黯然.喜欢“胸生成云”“商略黄昏雨”的意境,那奇岩怪石,相叠互依,砌就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观看,给天涯的游子欣赏.那苍白的雨滴,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来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心酸感伤的时刻,也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那又自己忘却一种心灵的期盼.
不知道家乡和远方的雨是什么味道,也不知道那喧嚣里的世音是否和此时的旋律一般.想想雨,就那么亲切了许多,就淡然了不少.雨不尽为观,更重要的是认真的听,特别是在寂静的夜里,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南方的秋天,无论是秋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些凄凉,凄清,凄楚,于是在梦中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层凄迷了.把流浪的心绪放在雨里,把相思的歌写在在雨里,那是怎样的音乐的绝美.
听雨的时候,心总是在哭泣.
15、佛教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高蹈者常讲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是不要受天地人的拘泥、儒释道的框定,洒脱了、解脱了、超脱了.脱向何处?只有问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了.人是有需求的,需求总有实体依托和方位指向,这便是一种定数.纠缠于“定”,萦心于“数”,金木水火土、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非要脱,也是花非花,雾非雾,梦中梦,身处身.于是圣者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和理,本来就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世人执迷,仍孜孜追索:紫陌红尘里,梦想何在?滔滔浊世中,真趣可有?攀和爬,奔与走,哭并笑,嗔还闹.其实,这一切都陷于无极之中:是耶非耶,人也鬼也,天地冥想时,古今怅惘中.
16、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诠释出这样的一种禅意:遥望彼岸时很美,但一旦走进去,美就被破坏了.彼岸之美,或许美在别处,美在不可得中.佛说,渡人容易渡己难.窥见了彼岸的秘密,人们便大可从容面对身边的爱恨情愁,渡己渡人,珍惜得到的,身边的才为最好,不再被外面的诱惑所吸引;优雅转身时,也不再为失去而悔恨,此岸即是吾乡.悲剧往往是那些不懂其中道理,沉溺于彼岸不能自拔的人.距离,才会使人和花之间变得安全和美好,使这世间一切恒定而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