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流传,不论是中国传统诗词还是国外文学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核,作为新新一代青年,诵读经典可抚慰心灵,让平淡无奇的生活也透出点点光,请欣赏中外经典诵读文章
《致橡树》 作者: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推荐理由: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我愿意是急流》 作者: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④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推荐理由:《我愿意是急流》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和其他抒写着豪情壮志的诗篇构成了创作思路上的统一和情感诉求上的一致。侠骨与柔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有机体。“我的爱人”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价值理想和行动目标。妇孺皆知,理想从来不是触手可及的,追求很可能是咫尺天涯。它们需要人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有“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斗雪傲霜,不折不挠,奋不顾身,全力以赴。因此,诗作通篇以“我愿意是——”这掷地有声的人格宣言,强烈表达了为理想而努力的气概和情怀。诗歌字里行间流溢着汩汩滔滔的殉道精神,并由此彰显着诗人内心的虔诚、忠贞、执着。这是对爱情生活中的敢于奉献、甘于奉献的转述与升华。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1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推荐理由:《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雪》 作者;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①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②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③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④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⑤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⑥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⑦……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推荐理由:本文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我的心》 作者:巴金
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这颗心痛得更厉害了。
我要向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我这颗心收回去罢,我不要它了。记得你当初把这颗心交给我的时候,你对我说过:‘你的爸爸一辈子拿了它待人,爱人,他和平安宁地过了一生。他临死把这颗心交给我,要我将来在你长成的时候交给你,他说:“承受这颗心的人将永远正直,幸福,而且和平安宁地度过他的一生。”
现在你长成了,那么你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到广大的世界中去罢。’这几年来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痛苦的创痕。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见?这一切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到?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不会再演?一切都像箭一般地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上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我不要这颗心了。有了它,我不能够闭目为盲;有了它,我不能够塞耳为聋;有了它,我不能吞炭为哑;有了它,我不能够在人群的痛苦中找寻我的幸福;有了它,我不能够和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有了它,我再也不能够生活下去了。妈妈,请你饶了我罢,这颗心我实在不要,不能够要了。
“我夜夜在哭,因为我的心实在痛得忍受不住了。它看不得人间的惨剧,听不得人间的哀号,受不得人间的凌辱。它每一次跟着我游历了人心的沙漠,带了遍体的伤痕归来,我就用我的眼泪洗净了它的血迹。然而它的伤痕刚刚好一点,新的创痕又来了。有一次似乎它也向我要求了:‘你放我走罢,我实在不愿意活了。请你放了我,让我把自己炸毁,世间再没有比看见别人的痛苦而不能帮助的事更痛苦的了。你既然爱我,为何又要苦苦地留着我?留着我来受这种刺心刻骨的痛苦?’我要放走它,我决心让它走。然而它却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胸膛内了。
“我多时以来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愿有一时的安息。可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我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道:‘心啊,你去罢,不要苦苦地恋着我了。有了你,无论如何我不能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了。请你为了我的幸福的缘故,撇开我罢。’它没有回答。因为它如今知道,既然它已被你的祝福系在我的胸膛上,那么也只能由你的诅咒而分开。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允许我放走这颗心去罢,让它去毁灭罢,因为它不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有了这颗心以来,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到而今我的爱被人出卖,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剩下来的依然是黑暗和孤独。受惯了人们的凌辱,看惯了人间的惨剧。现在,一切都受够了。可是这一切总不能毁坏我的心,弄掉我的心,因为没有得到母亲的诅咒,这颗心是不会离开我的。所以为了你的孩子的幸福的缘故,请你诅咒我罢,请你收回这颗心罢。“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什么?能做什么?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收回这颗心罢。我不要它了。”
可是我的母亲已经死了多年了。
推荐理由:这篇散文通过一个人和母亲诉说的形式,一层层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恨,对世间丑恶的鞭击,把自己痛苦、迷茫、愤怒等复杂情绪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透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讴歌。
《经典诵读文章》 经典诵读是指朗诵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包含朗读的技巧,还涉及到解释作品的文学特征和表达文学内容的力度。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增强人们的文学修养,还能激发人们对经典作品的诠释。 经典诵读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学活动。在这种艺术形式中,朗读者要把握作品的精神,把握其节奏,使其丰富多彩,从而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经典诵读也需要朗读者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将经典作品朗读得更加有力,更加精彩。因此,朗读者需要充分理解作品的文学特征,以便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把握住作品的精髓,表达出作品的美感和深刻思想。 经典诵读虽然是一项艰苦的任务,但它能够为听众带来宝贵的文学体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精髓。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鉴赏力,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对文学的兴趣,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经典诵读文章
《经典诵读》
经典诗歌的诵读,给人以聆听的乐趣,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文字的力量。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深受赞赏。其中,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以橡树和木棉作为诗中的形象,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把爱情的主题和自由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表达出女性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用自然的形象,如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表达诗人的爱情理想和追求。此诗让人体会到诗人渴望爱情的深远,他用极具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心中的价值理想和行动目标,展现了他为理想而努力的气概和情怀。
这两首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让人们赞叹不已,更让人们在聆听中受到深刻的感染。
诵读经典诗歌,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能陶冶情操,让人们在繁杂的社会中,寻找到一份安宁的心灵安慰,感受到人生的精彩和意义。
经典诗歌的诵读,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们受益终身。我们应当珍惜经典诗歌,多多研读,多多诵读,感受诗歌带来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