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许多的文学大家都有自己独有的治学态度,值得人们好好借鉴与学习,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关于治学态度的经典句子推荐吧。
关于治学态度的名言一
1、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2、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
3、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4、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5、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
6、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7、4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8、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9、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10、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关于治学态度的名言二
1、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2、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3、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4、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6、要成为德、智、体兼优的劳动者,锻炼身体极为重要。身体健康是求学和将来工作之本。运动能治百病,能使人身体健康,头脑敏捷,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7、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8、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9、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10、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关于治学态度的名言三
1、年轻只知学习营利,乃生命中最黯淡之时刻。
2、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3、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4、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5、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
6、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7、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8、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9、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10、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关于治学态度的名言四
1、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3、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4、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5、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关于治学态度的名言五
1、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 戴布劳格利
2、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 亚里士多德
3、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陈寅恪
4、--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的。人天乘法,也不但是佛法的,像中国的儒,道,西方的耶教,与中东的回教,动机与行为,大都是契合人天乘法的。就是世间的政治学术,也很多是符合人天法的。所以人天乘法,是共世间的,显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质是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 印顺导师
5、佛法,应修中道的不苦不乐行。在家弟子,或务农,或做工,或经商,或治学,或当兵,都是过著在家生活。但与一般在家的不同,即能正信三宝,不耽著於五欲的享乐。白天修作人间正事,晚上或修慈悲喜舍定,或作无常无我观,引发真智。但能由正戒发正慧,不废人间正业,也可了生死,得究竟解脱。 —— 印顺导师
6、方针:甲、以严肃认真态度律己;乙、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丙、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 —— 陶行知
7、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辩。我们的治学次序是依据“行是知之始”及自动的原则排列,可以说是把传统的道理颠倒过来。 —— 陶行知
8、现代性论述的本质意向可以说表现在二方面:其一,对现代性展开深入全面的批判;其二,用文化的差异政治学建构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这二方面的视角和方法都是典型的后现代策略,但问题在于,后现代在这种论述中,真正被拖入现代性沼泽地。后现代的当代活力被消解之后,剩余的是现代性的庞大骨架。 —— 陈晓明
9、现代性的多样性是近年来相当热门的话题,不用说,受后殖民理论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受差异文化政治学的影响,现代性的多样性成为颠覆欧洲主义中心主义和反全球跨国资本主义的有效利器。这无疑是那些在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中,试图重新定位,寻求自我认同的民族-国家所热切的主题。 —— 陈晓明
10、治学要耐得住寂寞,做人须经得起风雨。 —— 佚名
关于治学态度的名言六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典】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析】要先坚定意志志向,才能保证自己会去学习,学习实践了,才有广博的才学。圣贤诸葛亮巧妙地把两句话颠倒,近一步强调了立志和学习的递进逻辑关系。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先秦孔子及其子弟《论语雍也》
【原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评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两汉汉乐府《乐府诗集长歌行》
【原典】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评析】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的时候,一事无成,这样只能留下悲伤、悔恨。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原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评析】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出处】宋朝朱熹《训学斋规》
【原典】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评析】读书的时候要一边放心思去想,还要一边用眼看,同时嘴上要读出来,从而对你阅读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步关注,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战国荀子《劝学篇》
【原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评析】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7.到处留心皆学问。
【出处】未知
【原典】此句来自《红楼梦》第五回,其中的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评析】所有在你看来很平常的的事情里都有高深的学问,只要肯当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原典】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评析】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唐朝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典】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评析】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处】战国荀子《劝学篇》
【原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评析】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