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78岁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拄拐为老师示范牛)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78岁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拄拐为老师示范牛)

时间:2023-11-27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新体系作文进校园”第一站:

走进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教学实录

举重若轻,浑然天成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

一、教观察,给素材

师:写作文少不了观察,观察主要的手段就是用眼睛看周围的事物.可是如果光用眼睛看,不用脑子记,眼睛会欺骗你.我问两个问题,看你能回答吗?对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马路上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不陌生吧.见过吗?(生点头)红绿灯三个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绿的.哪一个灯在上面?

生:绿的灯在上.

师:看看.是绿的?(播放ppt)哪个在上?

生:红的灯.

师:尽管我们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熟视无睹,脑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进来跟你们见面,你们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点头)这件大衣是什么颜色的?你说.

生:黑色的.

师:黑色的,哦……(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吗?不是的,还说是的.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所以观察要看仔细;脑子要记,记清楚.

师:下面看一段文字.(放ppt)有这么一段话,看得见吗?(生点头)看两遍.

(学生看ppt上文字)

师:看完了吗?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让耳朵来帮助你记忆.哪位同学读得好?她?好.你读好啊,一定读得清楚、准确,知道吗?好,试试.

生:(读)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事,闹出不少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居然摸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儿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嗯.看了两遍,耳朵又帮你记了一遍,三遍了.现在,我把它关了,没有了.谁能把这段话说出来?能记多少说多少.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有一天,他居然在回家的时候找错了门,摸到邻居家去,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真好.还有谁要展示展示自己?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

师:你说得比她好,她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你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事”.你记得比她清楚.

生:有时候,他手里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跑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两个同学记住了,看了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一段一百五十多字的文字记下来了,不但记下来,还能回忆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本事.所以观察不仅要靠眼睛看,还要靠脑子记,耳朵、嘴巴、鼻子,都可以用.

师: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我们教室里来,写成一篇作文,时间变一变,地点变一变,人物变一变,事情变一变,变成这么一件事:爷爷有一个手机,他很喜欢,但他犯糊涂,找不到手机了,他非常着急地叫道:“手机呢?手机呢?”他怎么也找不到,就叫儿孙一起找.有的找厨房,有的找卧室,有的找客厅,都找不到.结果,小孙子跟他说:“爷爷,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开着开着.”“那我有办法了.”最后,小孙子把爷爷的手机号码输到自己的手机上,一拨,结果发现手机在冰箱里面叫.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手机真的在里面.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原来啊,吃好早饭,爷爷把剩下的饭菜放到冰箱里,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二、看表演,理框架

师:有趣吗?好,我们请四个同学跟我合作,把这件事演一演,你们推荐几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学生推荐)

师:好,你们四个同学,加上我,我们五个人,合作演一演,演得要好.很简单,给你们一分钟分配角色,我做你们的爷爷.哪一个做小孙子?(指一学生)你做是吧.(指另几名学生)那你做爸爸,你做妈妈,你做奶奶——我的老伴.

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就叫“孩子们过来”,然后你们就出来了.奶奶问:“什么事啊?老爷子?”我说:“我手机不见了.”“哎呀,你手机不见了,怎么去给人家看病呢?”“是啊,快帮我去找.老伴,你到卧室里去找.你们两个,一个到客厅里找,一个到书房里找.”小孙子说:“爷爷,我上哪儿去找?”我说“你自己去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小孙子就问:“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我手机开着.”“开着,我有办法了.”然后,小孙子就用铅笔盒当手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按几下.结果呢?小孙子说:“在冰箱里头.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说:“爷爷,你的手机找到了.”我说:“啊,那真的是我的手机.”接着呢,你们都齐声责怪:“爷爷,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我就说:“哦,一定是我吃好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把手机都放进去了.”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们都到旁边作准备.要演得逼真啊.演得好,我推荐你们上2014年的春晚.(众笑)

(师生开始表演)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成作文的话,要起一个题目,每个同学想一想,想好的,站起来回答.这样一件事,至少有三百个题目好起.好,说一个题目.

生:《巧找手机》《手机不见了》《找手机的最佳方法》《手机在冰箱里》《手机丢失记》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那么这件事,我们写下来的话,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先写起因.

师:先写起因吗?“起因、经过、结果”,所有作文都是这样写吗?(生思考)

师:应该先写什么?刚出门……

生:先写他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

师:对,看一看.(放ppt)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非常着急.第二句,请你来读一语.

生: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

师:第三句应该写什么?

生:小孙子出妙招找手机.

生:当“我”得知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时,“我”就拨通了爷爷的手机.

师:看一看,是不是?(放ppt)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就拨通了他的手机.第四句呢?

生:结果手机和剩饭剩菜一起放在冰箱里.

师:手机在冰箱里.怎么会呢?(放ppt)爷爷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第五句呢?

生:原来爷爷早上把剩饭剩菜放进在冰箱里的时候,把手机也一起放进去了.

师:中国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这怎么回事呢?哦,要问爷爷.爷爷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五句话,就是一篇文章.我请她来读一读.题目就叫:找手机.

生:找手机.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非常着急.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来,爷爷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里的时候,随手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三、丰血肉,炼字句

师:真有趣,两百个字不到,把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这样写,这样交代,不具体.我们可以把一句变成几句,再把几句连起来.这里一共有五句话.(师指挥学生分组)每一组,把一句话变几句话.

(分配学生写作任务后,三分钟时间写作.)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轻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通吗?顺吗?用词恰当吗?能不能再写得具体一点?清楚一点?生动一点?

(师选两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生:爷爷是个医生,他天天都要去帮病人看病.可是,因为没有手机,所以联系病人很不方便,爸爸就帮他买了个手机.爷爷可喜欢这个手机了,去哪都要带上它.有一天,爷爷……

师:不是有一天,今天——

生:今天,爷爷要出门去为病人看病,但是他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就到这儿.该写的没有写具体,要你写的是出门的时候手机不见了,怎么着急的你没写.第二位.

生:爷爷折回了家,焦急地说:“哎呀,我的手机不见了,联系不到病人了.这可怎么办呀?”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拉过来,他让奶奶……

师:把全家都拉过来?是拉吗?

生: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

师:都叫过来,唤过来.

生:他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他让奶奶去卧室里找,让爸爸去客厅里找,让妈妈去书房里找.我心里着急了,手机丢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让我去找呢?我问爷爷:“我去哪找呀?”爷爷让我自己想办法.我想,爷爷大概上厕所的时候把手机掉在厕所了……

师:厕所,我们一般不用,叫洗手间更文明.社会文明了,用词也文明了,所以不用“厕所”,用“上洗手间”.

生:我想,爷爷上洗手间的时候大概把手机落在洗手间里了,我怎么不去哪儿找呢?我跑过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生:爷爷更加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对爷爷说……

师:把好主意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生: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爷爷的手机开着,那我就可以拨通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可以找到爷爷的手机了.

师:对了,把你的思想活动写出来,这叫什么?这叫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补充文章的不足.

生: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

师:“对爷爷说”改成“我昂着头对爷爷说”.

生: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

师:这个手机一定是你爷爷的,所以“爷爷,你的”就可以省略了.“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爷爷回答……

师:不耐烦地.他着急呀……

生:“当然开着啦.”爷爷不耐烦地回答.“那么,我有办法.”我说.我拨通了爷爷的……

师:“有办法啦!”要读出惊喜的感觉.

生:“有办法啦!”

师:可以了,可以了.写得还不错.

生:“嘀嘀嘀”,我刚拨通爷爷的手机,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我循声找到厨房里……

师:“循声”这个词很好,是跟着声音找到了地方.

生:我循声找到厨房里,竟然发现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歌”.

师:“唱歌”后面加个“呢”.

生:在冰箱里“唱歌”呢.“爷爷,手机找到了.在冰箱里.”找到手机的我激动万分,大叫了起来.

师:你写得最好.(对小组最后一个学生)你要交代事情的结果.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

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把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再读一下.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呢?

师:改为“去了呢”.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了呢?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爷爷想了想,笑着说:“今天早晨……”

师:“笑着说”,还不如用“不好意思地说”.

生:“今天我吃完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顺手把手机也放了进去.真是年纪大了,又犯糊涂了.”

师:嗯,很好.

(生全部读完后,教师逐一点评五个同学的表现.)

师:(请第二组同学上台)现在你们8个同学,注意了.一开始“爷爷犯糊涂……”这段话记得么?这段话可以不可以摆到文章里面去?

生:可以.

师:应该放哪儿?

生:开头.

师:为什么可以放进去?

生:可以介绍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师:爷爷年纪大,犯糊涂,结果呢,发生了后面的事.开头这段话是总的介绍,然后引出一件具体的事.好,你们8个同学谁愿意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老干糊涂事,闹出许多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还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竟摸错了门.

师:这个“竟”比老师用得好,“竟摸错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发生了,用“竟”.

生:竟摸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非常好.又闹什么笑话了呢?好,故事开始……

生:今天爷爷出门给人看病时,发现手机不见了,就折回了家门,连忙大叫:“哎呀,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去哪了.”看到爷爷上蹿下跳……

师:“上蹿下跳”不好,换个词好吗?

生:急得团团转.

生:急得直跺脚.

生:爷爷急得心急如焚.

师:爷爷心急如焚,“急得”就不要了.

生:爷爷心急如焚,大声叫喊:“大家都出来啊.我的手机不见了.”全家都跑了出来.爷爷说:“你们快帮我找找.我的手机丢了.”老伴说:“我去卧室找.”“那我去书房找.”“那我就去客厅找找吧.”

师:你发现吗,你的话有点重复啰嗦.

生: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

师:灵光一闪.(师伸大拇指赞扬)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呀?”我抬头问爷爷.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开着呢,开着呢.”

师:对了.这里看起来好像重复很多,但符合生活的习惯.

生:我有办法了,我急忙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手机号码.

师:真好.

生:丁零零,我一拨通爷爷的电话,就听见从厨房传来一阵手机的铃声.我赶忙跑去厨房.

师:跑去厨房?没这种说法.跑到厨房去.

生:我赶紧跑到厨房去.原来,爷爷的手机正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

师:还可以.来,这个同学.最后一段读出来就圆满了.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呢?爷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孙子们……”

师:孙子们?儿孙们可以,知道吗?儿孙,儿女,孙子,这可以叫儿孙们.孙子们都是孙子了.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爷爷说:“我老糊涂了,今早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

师:“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放冰箱里……”有这种说法么?“吃完了早餐——”

生:我年老糊涂了,吃完了早餐,把手机同剩菜剩饭一起关进了冰箱里.

四、加题目,做练习

师:自从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手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演变成许多故事.我们今天的故事是手机系列的一个,如果手机前面加一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生:《找手机》

师:可以.可否在手机后面加几个字,变成一篇文章的题目呢?

生:《手机失踪了》

生:《手机去哪了》

师:现在有个电影叫《爸爸去哪儿》.如果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可以吗?什么题目?

生:《糊涂的爷爷》

师:《糊涂的爷爷》,如果爷爷放前面,这句话怎么说?

生:《爷爷真糊涂》

师:《爷爷真糊涂》,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提着眼镜找眼镜;第二个回家摸错了门,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差点被人当成老贼,抓到派出所去;第三个,手机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写出爷爷的糊涂.回家,把这篇文章写完整,写成五百个字,5段话,再加上第一段,6段话,认真地写,认真地改,最后加上一个妥当的题目就可以了.好吗?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执教: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整理: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沈燕、张玉兰、朱琥.)

《小学语文教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