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我为群众办实事演讲】_我为群众办实事演讲稿精选3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我为群众办实事演讲】_我为群众办实事演讲稿精选3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时间:2023-11-25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必须扎扎实实练就一心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的真本领,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党员干部群众这本“书”一定要读懂

同志们:

群众,就像是一本书。 初读,朦朦胧胧,再读,曲曲折折,反复读,才发现"群众” 二字已深

深融入血液里。一位学者讲过:“读不懂群众就不懂农村, 就做不好群众工作。”这句话道出了群

众如同一本书的真谛。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唯有把群众这本书读懂弄通,了 解透彻,才

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不断增强宗旨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

读懂群众这本书,首先得把自己当作群众。俗话说:换位才会不缺位。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

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不缺位,关键就是要有群众的视角,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份子。只要我

们站在群众的角度,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能与群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就能让群众在嘘寒问暖

的和谐氛围中吐露心声。然现实中,一些干部却只拿自己当“干部”,不愿将自己视为群众一员。

有的高高在.上,对群众颐指气使,甚至对群众动粗;有的对“父母官”的称谓很是受用,甚至以此

自居等等。你把自己当群众,群众就把你当自己人。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只有把自己视为“群

众”不把自己当“官” 看,群众才会对我们真有情、有真情、有深情,才会把我们当作朋友一样来

联系、当作家人一样来对待。

读懂群众这本书,其次得心里始终牵挂群众。-枝- -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每逢春节来

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都奔波在看望慰问人民群众的路上。自2013年以来,总书记先后在甘肃、

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北、四川调研,看望困难群众,了解基层实情。总书记为何如此这般,只

因他心里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这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我们要

向总书记看齐,真正把心沉下,时刻把总书记最牵挂的记在心头,经常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

肩并肩“交心底”,以情换情,以诚相见,多去了解群众的疾苦、困难、愿望,了 解群众的喜怒哀

乐、酸甜苦辣,切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

读懂群众这本书,最后得以真情实意温暖群众。真情是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党员

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要学会做“暖官”,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把群众当

“娘家人”,和群众“一 条心”,把好事办好、把民心焐热。党员干部只有带着炽热的感情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读得进、读得深、读得准群众。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党员

干部要以真情实意温暖群众,首先得摈弃官念,树立民念,真心实意对待群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服务农村。其次,应放下架子,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少一点官味,多一点人情

味。最后,得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增进

群众福祉。唯有如此,群众才会打心底里拥护和爱戴我们。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读懂群众决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次活动,是心与心的交

流,情与情的触碰。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只有面对面、零.

距离地沉到群众中去,事无巨细服务群众,才能真正读懂群众这本“书”。

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

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新时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国家发展,准确把握服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切实提高为人民

群众分忧解愁的服务水平。

广开言路,受得住群众”建言献策"。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只有多听听不同的意

见,听听不同的声音,才不至于产生傲慢和偏见。唐太宗虚心纳言铸就了大唐的盛世繁华;安史之

乱,全因李隆基不接纳打压安禄山的意见,使唐朝往日辉煌顷刻坍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翻

身做主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

成就离不开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新时

代新征程,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广开言路、广集民

智,以院坝会、恳谈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准确了解群众最关切什么、最需要什

么、最反对什么,鼓励群众敢直言、说真话,真正以谈心谈话的方式增进彼此感情、密切党群干群

关系。

解决疾苦,扛得起群众"推诚布信”。俗语有云: -言既出,驷马难追。高尔基曾说:走正直

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问心无愧的归宿便是为

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乾隆皇帝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并对百姓关心、迫切的需求

予以回应、解决,真正让百姓感受到来自官员的"关心”,也被人们传为一代佳话!党员干部要始

终把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看在眼中,放在心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结合工作

实际,深入- -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心老百姓疾苦,急群众之所及,想群众之所

想,解群众之所难,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办好办实,才能让党心民心凝聚得越来越紧,才能真正让人民更有

获得感。

脚踏实地,经得起群众“即穷验问”。“有为才有位, 有位要有为。”党员干部就应该脚踏实

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可"不作为慢作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

苦干、不求索取、默默无闻,积极奉献,-切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

豁得出”。工作中,面对群众的即穷验问,要敢于担当职责,勇于直面矛盾,努力做到干一行、爱

一行、钻一行,拿出愚公移山的意志,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承受

挫折、克服困难当作挑战和考验。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愈战愈勇,践行共产党人的

初心,勇担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奋斗中经得起检验,不断谱写个人的人生精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

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群众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领航人,党员干部更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方

能有新作为。

党员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19日下午前往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他沿着古镇小巷步行,和沿途的游

客、村民亲切地打招呼。有个游客问:彭妈妈呢?总书记回答说: "没来, 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

呢。”总书记与群众"拉家常”的视频一时间成为热点,古镇上笑声阵阵。

俗话说,乡里乡亲,下乡才亲。”拉家常”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路上的- -种交流艺术,更是- -种

工作能力。党员干部要把约会与群众"拉家常”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才能更好将党的

温暖传递到人民群众心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俘获群众“芳心”,成为群

众“贴心人”。

诚以待人,

"拉” 近距离。拉家常,重要的是要会"拉”,所谓"拉”字,强调唠嗑双方的关

系。群众可能羞涩、有戒心,要在短时间内”拉” 近距离,只能凭借真诚。反之,总觉得自己比群.

众“高一等”,唠几句,自己别扭,对方也不舒服。同群众打交道,真情是关键,沉下身融入基

层、零距离和群众"拉家常”,体现的是我们党员干部对群众的一份真情、-种作风的转变。学会

和群众拉家常,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习惯与群众坐

到同一条板凳说话,在一-句温暖的许诺、-声亲切的问候中,拉近党群之间鱼水之情。

贴近生活,以”家”为本。拉家常,关键的是找准”家”- -个”家”字,强调唠嗑的内容。不

仅不说官话,还要避免“打哈哈”。茶米油盐、菜价工资,都是“家”事。党员干部唯有多关注人

民群众的“家事”,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作为党员干

部我们下基层、同群众"拉家常”,不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更不能讲派头摆官架子,要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实打实与群众聊“家事”。与群众

“拉家常”,就是要以群众家为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民忧,

在家常里短的寒暄里暖民心。

夯实作风,形成“常”态。拉家常,可贵的是做到“常”一个“常”字,强调唠嗑的精髓。拉

家常成为常态,才能密切联系群众。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把深入群众工具化庸俗

化,不仅无助交流,反而会让群众寒心。党群干群关系是干部作风的晴雨表,和群众"拉家常”是

做群众工作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党员干部要多和群众“拉家常”,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

治治病”,把"拉家常”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在“拉家常”中把问题找准,解决实,让群众满

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拉家常” 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 -课 ,看似清风拂.

面,实则功力很深。唯有让"拉家常”成为工作常态,才能及时掌握群众想法,真正做到问政于

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深

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