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他是西汉武帝时期为汉朝北部边疆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也是与卫青齐名的爱国将领.
霍去病的身世与卫青有相似之处,只是他为卫青的晚辈,没有经历卫青少年时的坎坷道路.他的生母是卫青之姊少儿,为其父霍仲孺与少儿私通所生.由于武帝对少儿之妹子夫的宠爱,使卫氏一家得到宠荣.所以,霍去病18岁时,就被选为侍中,并常跟随其舅、大将军卫青山征.
汉武帝也十分喜欢霍去病,特别嘱咐卫青用心培植.卫青任他为票姚校尉,让其分领壮士,霍去病善于骑射,武艺高强,胆略过人.一次,卫青出征,他亲领800轻骑,远离营地,深入匈奴后方,俘获了匈奴众多人口和一些首领,第一次显示了他独当一面的本领,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从此,他与卫青并驾齐驱,独立率军作战,成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得力助手.武帝亲政以来,对匈奴采取了全面反攻的战略,分别由正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连续出击,连年用兵.
而霍去病的主攻方向是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势力.就在他受封为骠骑将军这年秋,武帝即令其率1万精骑深入陇山以西地区进攻匈奴.他率领大军,越过陇山,进入河西走廊.这里是匈奴浑邪王之子的统治范围,也是匈奴最高统治者与西部匈奴联系的咽喉要道,防守自然严密.
霍去病不畏强敌,于此转战6日,击败了浑邪工之子,俘虏了他所设置的相国,都尉等官员.同时,还攻入下匈奴另首领休屠王的祭祀之所,收取了他用以祭祀天神的金佛像.
这次战争,有力地挫击了匈奴西部的统治势力,也促进了匈奴统治力量的内部分化.匈奴单于因此而怀疑浑邪王与汉朝的关系,准备除掉他.浑邪王所部既处于汉朝军队的进攻之下,又被最高首领所挤压,决计投降汉朝.
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率所部共4万余人降汉,霍去病率大军迎于道上.不久,汉朝政府将前后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分别安置于今陕北、甘肃陇山以西及内蒙河套地区,称为五属国, 由汉朝政府派官员来统领.这样-来,汉朝政府收复了河西走廊地区,为进一步打通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创造了条件.并且,也使已经收复的河套地区得到进一步巩固.
浑邪王归附汉朝后,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迫使匈奴余部退居大漠以北.为了彻底挫败匈奴的势力,巩固汉朝北部边疆,汉武帝决定组织会战,深入漠北,捣毁匈奴后方基地.武帝元狩四年(前199年)春,他令霍去病、卫青各领5万精骑远征匈奴,以数十万步军为之转运粮草.
霍去病率军由代郡(今山西北部)、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出击,进攻匈奴东部主力,远袭塞外2千余里,深入到今贝加尔湖,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地区.在汉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匈奴左王所部人马纷纷离散,其部族首领、相国、将军、都尉等80余人皆被汉军俘获,男女7万余口亦归属汉军,只剩左王及少数人马脱身远遁、霍去病的北征胜利,直接配合了大将军卫青包围单于幕府的战争,成功地实现了汉武帝诸军会战、一举歼灭匈奴的计划.
他远涉数千里征讨匈奴,北临翰海 (今贝加尔湖),封祭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肯特山),把汉朝的旗帜插在那里,至今传为历史佳话.
经过这次战争,匈奴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汉朝的北部边疆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巩固.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田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汉武帝亲政以来,为了打通和建立汉朝与西缄诸国的关系,数次派人前往西域各地进行考察,对西域诸国用力之勤, 也是历史上少见的.而自霍去病西出西域后,终于完成了汉通西域的任务.从此,汉朝与西域诸国信使往还,使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远播西域诸国,也使西域文化传播于内地,使西域与汉朝的关系日益密切.
霍去病不仅精于骑射,能征善战,而且善于因势利导,捕捉战机,绝不为兵法的教条来束缚自己处理战机的行动.他在率军征伐之初,汉武帝唯恐他谋略不足,要他学习孙子,吴起的兵法,霍去病就说,要看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战略战术,不至于全要照搬古代的兵法.表现了他卓越的大将见识.
霍去病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将领.他从20岁起,就开始率兵讨伐匈奴,转战沙场近10年,因战功显赫而屡受封赐.然而,在他的心目中,个人的荣辱得失没有占据多少位置,而心系国家安危、民族大计,把年轻的一生献给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斗争中.
他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念他功高,特为他起宅治第,并让他去看看是否满意,他坚辞不肯,只回答了句活;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国家民族共存共亡的志气.
与卫青相比,霍去病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经历过曲折困苦,他可以说是在汉武帝的宠幸下成长起来的,因而他很少了解下层士兵的疾苦,不象卫青那样抚将爱士,在出征时,往往粱肉有余,而士有讥色.尽管如此,他的声望还是很高,时誉过于卫青.
霍去病壮年早逝,汉武帝为之深深悼痛,特发匈奴属国士甲,自长安至茂陵,列阵为之送葬,以祁连山之形为他树立墓冢,以象征他开辟河西走廊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