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 【实践与认识】_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_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时间:2023-11-09 作者:本站作者 来源:网络

学马哲的时候写过的一篇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小论文,当时没想过考研所以只当是应付差事.如今面临考研的复习,不仅是马哲,毛概、思修、近现代史都要一一地看过、记过.不能再应付差事了.这么多理论的东西砸下来,真的觉得不舒服.其实从这个暑假开始,我就没有舒服过,司考的理论绝对比政治的理论更多、更复杂.之前对待政治的每一科都是应付,只要期末考试过得去就行,所以对于复杂的内容我选择囫囵吞枣或者直接忽略不计.而今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要反复推敲,尽量减少自己的漏洞.看来真的是学习的目的不同,学习的质量、投入的精力、对待知识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吧.我忽然觉得之前应付差事的那篇文还有几分道理,就发上来用自己的话教育自己吧.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性质加深了理解,并利用这些事物为人们的生活造福.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对实践的概括.正确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关键词:实践 认识 主体 客体 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性质加深了理解,并利用这些事物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作为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有这样的解释: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其中“制造”和“使用”就是实践的过程.生活中,人们会面临一些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单纯任由客观事物自由发展将会更加影响人类自身.人是思维者,是认识者,客观的情况反映到人脑形成一种思考和分析的过程.通过思考和分析,人类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人们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达到改变客观的发展的目的,以适应自身需要,使自身更好地发展,这就是实践.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发现客体对主体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的认识意识的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和规定知识,发现主体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矛盾和问题,探索通过主体行为解决主体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意向、方法、路线、和方案的行为.认识是人们从实践中的经验和规律抽象出来的内容.在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收集、整理事物的各种特点,对整理出来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最终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经验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举个西红柿的例子:现在西红柿是我们经常吃的蔬菜之一.但在很久以前西红柿的源产地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当地人一直怀疑它有毒,不敢碰也不敢吃它.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那里带回来一株献给他的情人伊丽沙白女皇,于是它便有了一个美名“爱情的苹果”,从此便在欧洲生长,代代相传,可仍没人敢吃.18世纪,法国一位怀有献身精神的画家决心尝试.他在吃西红柿之前已好入殓衣服,吃完以后躺在床上等死.结果,这位画家不仅没死,也没有任何不适.后经鉴定,发现西红柿含有多种维生素且有丰富的营养.于是西红柿就开始名声大扬,到现在成了最常见的蔬菜.通过吃,通过鉴定,人们发现了西红柿的种种特性,“吃”和“鉴定”就是实践的过程.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决定认识的程度.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正因为人们有需要,这种需要刺激人们去发现事物来满足需要,实践才得以产生.同时,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实践就谈不上认识.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人的知识、才能、经验、规律等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不仅如此,实践也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必须充分重视实践,并加以总结提高,才能推动认识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实践,就不能知道所谓的真理的真实性,这样的真理永远是空谈,是纸上谈兵.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由此不断反复不断发展.认识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之前已经失败的方法,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这之间以“心灵”作为桥梁.心灵作为实践活动的控制中心,其机制为:一方面,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向,进行认识;再根据意向与认识的统一,进行设计,形成目标;根据目标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始终随时根据目标来调整实践活动:修正意向,修正认识,修正设计,修正行动.显然,“需要”乃是实践中最本原的东西.正确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世界更加和谐.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例子》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研究的热门话题。实践指的是实际的行动,而认识则是对实践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实践和认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力量。下面就以一个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子:学习一门外语。学习外语是一种实践行为,学习者需要不断接触外语的语言环境,不断练习说出外语,并且熟悉外语的语法和词汇。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者可以慢慢熟悉外语,甚至可以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如果学习者不能正确理解外语的规则和术语,只是通过实践熟悉外语,是不可能成功学习外语的。因此,实践和认识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实践与认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认识,而认识也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有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