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阿育王
阿育王

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公元前303年—公元前232年)梵文名为,Asoka,旧称阿恕伽,新称为阿输伽,译名为无忧。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祖父为祖父旃[a]陀罗笈多(Chandragupta),父亲为宾头娑罗(Bindusara)。[1][2]
阿育王资料
  • 国籍:印度
  • 时代:孔雀王朝
  • 出生日期:公元前303年
  • 去世日期:公元前232年
  • 主要成就:扩张孔雀帝国、弘扬佛教
  • 父亲:宾头娑罗(Bindusara)
  • 妻:德维、阿桑德蜜塔、迪斯亚拉克斯塔
  • 子:鸠那罗、摩哂陀
  • 女:僧伽蜜多
  • 阿育王先后担任过阿万蒂、呾[b]叉始罗城总督,在父亲逝世后,阿育王击败其他竞争者登上王位。阿育王开始对外扩张,在击败羯陵伽后就已基本统一南亚次大陆。因有感于战争导致的灾难,加之佛教高僧的劝说,阿育王选择皈依佛教。此后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派出使团前往各地传教,并在华氏城举办第三次结集,使佛教影响力得以增加。阿育王包容的政策,使孔雀王朝内部处于平和状态。[1][2][3][4][5][6][7][8]

    阿育王执政期间,设置三类官员管理国家、设立分省统治,巡查各地,了解民情。[6][8]为巩固政权统治,宣扬佛教思想,弥合内部矛盾。[4][6]先后派遣包括自己子女在内的使者,前往周边各国宣扬佛教,范围达到西亚、东欧、北非等地。[2]对外采取和平的外交政策,同周边诸国友好往来。[7]阿育王还驱逐异见者,主持召开第三次佛教结集[c]。[9]阿育王的行为,为后世佛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阿育王思想。这些思想对印度、中国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0][11]《阿育王经》中评价阿育王:“大圣孔雀王知法大饶益,以塔印世间舍恶名于地,得善名法王依法得安乐”,经书中对阿育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2]

    人物关系全部

    帝失罗叉

    妻子

    宾头娑罗

    父亲

    须跋陀阑吉

    母亲

    摩哂陀

    儿子

    鸠那罗

    儿子

    僧伽蜜多

    女儿

    修私摩

    哥哥

    旃陀罗笈多

    爷爷

    达沙拉沙

    孙子

    人物生平

    出生显贵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Bindusara)之子,其母是印度瞻波城的一位婆罗门之女,其名字各书记载不一,有达尔马、修波德朗吉、迦那帕达加里阿尼等多种说法。此女因容貌出众,被频头沙罗王纳入后宫,立为夫人。当阿育王出生时,宾头娑罗王念出了“我今无忧”之句,便将此子命名为阿育,意为无忧。[1]

    夺位称王

    阿育王早年曾在乌贾因的阿万蒂驻守,并担任当地总督。在此他迎娶了卑地写的德维,并生下一子一女。[3]此后印度的西北部重镇呾(音dá)叉始罗城发生叛乱,宾头娑罗王派阿育王担任该地总督,前去镇压叛乱,但阿育王所率的军队抵达城下时,呾叉始罗的人民不但未予抵抗,反而出城迎接。之后,频头沙罗王又派阿育前去攻伐佉(音qū)沙国。不久后,呾叉始罗再次发生叛乱,宾头娑罗王命阿育王的同父异母兄长修私摩前去镇压,但修私摩征讨不力,陷入僵局。此时,宾头娑罗王病重,想要命修私摩返回首都华氏城(今印度巴特纳城)继承王位,换阿育出征,而阿育王假称生病,并不前去征讨,等到宾头娑罗王病逝后,阿育王便在诸大臣的拥护下称王。修私摩听闻此时,立刻带兵赶回,同阿育王所率军队在华氏城下对峙。公元前273年,阿育王采用大臣成护的计策,打败了修私摩,成为帝国的第三位君主,开始处理国事。[1][2]

    对外扩张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即位后不久,就追随其祖父旃[a]陀罗笈多(Chandragupta)的事业,开始对外扩张。羯陵伽是戈达瓦里河与马哈纳迪河之间的一个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发达的海外贸易事业。在阿育王举行登极灌顶礼后的第八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军向羯陵伽发动攻击。这次战争使羯陵伽遭到空前浩劫,阿育王的军队在这场战斗中,杀死十万人,俘虏十五万人。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后,从此地掳走了大量人口作为俘虏,还带走了大量牲畜。阿育王还派遣皇室成员作为羯陵伽的总督统治当地,另设两名属下长官分别掌管羯陵伽的南北两部。至此,孔雀王朝基本占据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孔雀王朝进入极盛时期。[1][2]

    皈依佛教

    在羯陵伽战争后,阿育王对战争造成的灾难深感悔悟,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皈依佛教。阿育王认为“真正的征服是,虔诚的征服”。在征服羯陵伽后,阿育王下达两条敕令,并在当地设立一位总督,由驻托萨利的王公担任。在此后的执政生涯中,阿育王大力宣扬正法(又称圣法),并躬身施行圣法,用圣法而非武力统治国家。阿育王没有在主动发起过战争,开始大力宣扬佛教,派出佛教团四处宣扬佛法。[1][2][4]

    身后之事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逝世后,孔雀王朝便开始衰落。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末帝大车王被将军补沙弥多罗所杀,孔雀王朝覆灭。[5]

    执政举措

    政治

    官僚制度

    阿育王在位期间,他手下的官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管地方事务的长官,主要负责收取赋税、兴修水利、整修道路等行政事务;第二类是主管城市的长官,分别负责手工业、市场交易、产品检查等城市内部事务;第三类是主管军事的长官,分别负责步兵、骑兵、车兵、海军、后勤辎重等军事事务。[6]

    地方区划

    孔雀王朝对各地实行分省统治,靠近首都的地区由国王直接管辖,边远地区则派皇室成员担任总督进行统治。但在各省之内,也存在若干部落,实行自治或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因此,孔雀王朝尚未形成严整的地方行政系统。[6]

    宣扬圣法

    阿育王所宣扬的圣法,第一,宣扬仁爱、慈善,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及一切僧人,宽待仆人和奴隶。第二,宣扬容忍,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教派,各教派不得互相攻击。第三,宣扬非暴力的主张,小则尽量不杀生,不以牲畜祭祀求福,大则不轻易发动战争。第四,倡导公益之事,如修路、种树、掘井等。阿育王宣扬圣法,缓和了印度内部各教派、各地区、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4][6]

    勤政

    阿育王改变了以往国王时常外出游猎的作风,转而外出巡视各地,了解民情、宣扬圣法、赈济财物;此外,阿育王还要求总督和其他高级官员也定期巡视,了解当地的情况。为了更妥善、更迅速地处理国务民事,阿育王还设置了一批被称之为汇报人的官员,负责随时随地向国王汇报自己了解到的情况。[6][8]

    外交

    羯陵伽战争后,阿育王对周邻诸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阿育王在位期间,孔雀王朝与南印度的朱达、潘地亚、萨帝耶补陀罗等五国,西亚北非地区的塞琉古、埃及、马其顿等五国都有外交往来,阿育王还曾派出使臣向部分地区宣扬圣法,并表达自己睦邻友好的心愿。[7]

    文化

    阿育王为弘扬佛教,在三年的时间内建立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并派遣自己的儿子摩哂陀和女儿僧伽蜜多前往锡兰,让二人在当地传播佛教。[9]在圣人优波掘多的引导下,阿育王先后拜谒了蓝毗尼园、佛陀童年生活过的迦毗罗卫、菩提迦耶[插图]的菩提树、贝拿勒斯附近的仙人住处、佛陀涅槃之地拘尸纳揭罗、佛陀曾长期居住的舍卫城祇园精舍、薄拘罗以及阿难陀佛塔。阿育王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大量施舍财物,唯独薄拘罗佛塔施舍很少,因为当初优波掘多在当地传教时遭遇了一些阻力。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各处传教,范围达到西亚、东欧、北非等地。[2]

    某次一位“异教徒”在画中表达对释迦牟尼佛的不敬,阿育王知道后将他逮捕,并牵连到其他“异教徒”,前后有一万八千人被杀死。[9]此后阿育王召集全国的僧人,让自己的精神向导目犍连子帝须审核,目犍连子帝须认为Vaibadyavadin(梵文,原意不可考),前后驱逐六万持有异议的佛教徒。在驱逐持有异议的教徒后,目犍连子帝须编纂《论事》。[3]为消除佛教中的争议,阿育王曾邀请佛教人士和其他人士一起参加宗教会议,并在华氏城无忧园寺组织了第三次佛教结集[c],这次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9]结集大会结束后,目犍连子帝须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克什米尔、犍陀罗、马里萨曼德拉、瓦纳瓦西、多迦、马哈拉施特拉、耶婆那国、喜马拉雅山区、金地以及锡兰宣传佛教,阿育王允许他的建议。[3]

    轶事典故

    恶阿育王

    在一些佛教的传说中,阿育王性格暴虐。他曾建立一所名为“天堂地狱”的监狱,这所外部华美,但里面的刽子手却会实施许多令人惊恐的刑罚。这样的行为,民众因此称呼阿育王为“恶阿育王”。[9]

    弑杀兄弟

    在锡兰地区(今斯里兰卡)佛经《大史》《岛史》的记载中,阿育王在听闻父亲身染重疾后,迅速赶往华氏城,为登上王位,屠戮自己的兄弟,前后多达九十九人,只留下一个最小的弟弟,名字叫做维塔苏卡或蒂西亚。[9][13]

    童年预言

    佛教传说中,阿育王小时候在玩耍的时候,遇见释迦摩尼佛,并将一撮土放在他的钵中,告知释迦摩尼自己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国王想法,并表示自己将会追随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听后,表示“用它的光芒照亮世界”,并预言阿育王会实现自己的想法。[9]

    善恶转变

    佛教传说中,阿育王因相貌丑陋不被父亲喜欢,他为登上王位,将原本的继承人诱杀。登基后,阿育王因考验大臣,导致前后五百人丧生。他的一个嫔妃取笑他,他便将所有嫔妃烧死。一直到阿育王遇见一名僧侣,他才改过,转变为“善阿育王”。[9]

    馈赠钱财

    佛教传说中,阿育王晚年向僧侣馈赠钱财和宝物,大臣们对这个行为不满,因此禁止让阿育王拿到金库中的物品。于是阿育王便将自己的私人物品,赠送给僧侣,一直到去世。[9]

    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阿育王统治时期大力推行正法信仰以巩固统治,佛教被弘扬到印度周边地区,这样的行为奠定了后世佛教流传广泛的基础。阿育王信仰是由后世的佛教徒,在阿育王思想之上增添而成。其主要思想分为两类,其一为阿育王正法(梵语为Dharma)[d]信仰,这一类信仰指的是阿育王认可并遵行的主张与主义。其二为阿育王佛教信仰,这一类信仰指的是,以阿育王为信仰对象的佛教信仰。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一个属于政治范畴,一个属于宗教范畴。[10]阿育王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印度人,1947年印度独立时,他们将阿育王设置在鹿野苑的定为印度的国徽,将阿育王轮加入印度国旗当中。[11][9][14]阿育王信仰跟随佛教向外传播,中国古代帝王利用佛教阿育王信仰来构建统治,佛教则利用阿育王信仰从中国古代帝王处获得各种物质和政策的支持。[10]

    人物评价

    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世界史纲》中评价阿育王,认为他的名声在历史上闪闪发光,怀念他的人众多。[11]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建琦认为,阿育王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宣传正法思想,一定程度上极大促进了佛教的传播。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黄志强则认为,阿育王在位时期,实现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维持了帝国的稳定,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15][16]

    但黄志强也指出,阿育王的统治并未消除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很尖锐,最终,孔雀帝国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分裂瓦解,难以长久延续。[16]

    《阿育王经》中评价阿育王:“大圣孔雀王知法大饶益,以塔印世间舍恶名于地,得善名法王依法得安乐”,经书中对阿育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2]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旃[a]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孔雀王朝的建立者[2]

    父亲

    宾头娑罗(Bindusara)

    孔雀王朝的第二位君主[2]

    母亲

    达尔马(或为修波德朗吉、迦那帕达加里阿尼)

    印度瞻波城婆罗门之女[1]

    兄弟

    修私摩

    阿育王哥哥[17]

    蒂西亚(或为维塔苏卡)

    阿育王同母弟弟[3]

    妻妾

    德维

    维迪斯哈人,育有摩哂陀、僧伽蜜多[3]

    阿桑德蜜塔[9]

    -

    迪斯亚拉克斯塔[3]

    -

    儿子

    鸠那罗

    阿育王之子,失明后流亡到华氏城[17]

    摩哂陀

    阿育王和德维之子,被父亲派往斯里兰卡弘扬佛法[9]

    女儿

    僧伽蜜多

    阿育王和德维之女,嫁阿格尼·婆罗门[9]

    孙子

    三钵罗底

    鸠那罗之子[9]

    外孙

    须摩那

    僧伽蜜多之女[3]

    文艺形象

    文学形象

    《阿育王传》中记载“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书中阿育王被认为是佛陀的化身,今世应当为“转轮圣王”,统治南部洲。[17]

    《阿育王史》《佛譬喻经》中,则有着许多阿育王早年暴虐的事情,如杀五百大臣、杀五百女子、建立监狱等行为,因此被人们称作“恶阿育王”。之后介绍阿育王在接受僧人的教化后,开始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善阿育王”。[17]

    影视形象

    时间

    剧名

    饰演者

    1992年

    《阿育王 Samrat Ashok》

    塔拉卡·拉玛[18]

    2001年

    《阿育王 Asoka》

    沙鲁克·汗[19]

    2015年

    《阿育王 Chakravartin Ashoka Samrat》

    阿米特·贝尔[20]

    注释

    展开

    [a]音zhān

    [b]音dá

    [c]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等,至佛陀入灭后,即有必要将佛陀之说法共同诵出

    [d]音译为达磨,在巴利语中指的是规则 、 律法、 主义等

    参考资料

    展开

    [1]崔连仲. 从佛陀到阿育王[M].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303-309.

    [2]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9: 第一章 1-57.

    [3]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M]. 北京 : 华文出版社, 2019: 第六章 193-203.

    [4]郭建琦. 阿育王及其正法思想[J]. 文化学刊, 2020, (03): 213-216.

    [5]崔连仲. 从佛陀到阿育王[M].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342-343.

    [6]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41-148.

    [7]崔连仲. 从佛陀到阿育王[M].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316-319.

    [8]崔连仲. 从佛陀到阿育王[M].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325-330.

    [9]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9: 附录三 225-233.

    [10]刘建华. 阿育王信仰的形成与演变[D]. 西北大学, 2015

    [11]鲁楠. 达摩治国:阿育王与印度佛教法文化[J]. 中外法学, 2022

    [12]僧伽婆罗. 阿育王经. 南梁: 第二章.

    [13]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9: 附录二 223-225.

    [14]戈松雪,邢济萍. 印度羊皮书 典藏版[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12: 3.

    [15]李杏. 阿育王和早期佛教[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2): 113-118.

    [16]黄志强. 试论阿育王在印度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6): 85-87.

    [17]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9: 第七章 203-219.

    [18]阿育王 Asoka(2001).豆瓣电影. [2023-05-10].

    [19]阿育王 Samrat Ashok(1992).豆瓣电影. [2023-05-10].

    [20]阿育王 Chakravartin Ashoka Samrat(2015).豆瓣电影. [2023-05-1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5日

  • 上一篇百科:司马炎
  • 下一篇百科: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