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袁绍
袁绍

袁绍

(东汉末年北方军阀、群雄之一)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一带)人。 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2]
袁绍资料
  • 字:本初
  • 时代:东汉
  • 出生信息:154年,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
  • 去世日期:202年6月28日
  • 民族:汉族
  • 封号:邺侯
  • 身份:大将军、冀州牧
  • 主要成就: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治理河北宽容豁达,百姓感恩戴德[1]
    目录
  •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册封邟乡侯。初平元年(190年),担任关东联军首领,带兵讨伐董卓,自号车骑将军,讨董联军进攻董卓,董卓于是焚烧洛阳,逃往长安。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袁绍于此战中成功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溃。[3]

    建安七年五月庚戌日(202年6月28日),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由于袁绍在河北广施德政,百姓听闻其去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2]

    人物关系全部

    刘夫人

    妻子

    袁逢

    父亲

    袁谭

    儿子

    袁熙

    儿子

    袁尚

    儿子

    袁买

    儿子

    袁基

    哥哥

    袁术

    弟弟

    袁汤

    爷爷

    袁京

    曾祖父

    袁成

    伯父

    袁隗

    叔叔

    袁胤

    堂弟

    许攸

    好友

    人物生平

    名门名士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望族之家“汝南袁氏”,其高祖父袁安,做过汉朝的司徒,从袁安以后,曾祖袁敞、祖父袁汤、叔父袁逢都官至“三公”之位,“由是势倾天下。”[4]袁绍是袁逢庶子,袁术之兄,身材魁梧,容貌威严,礼贤下士,所交之友都是海内名士,士人都纷纷归附他。袁绍年轻时做过郎官,后被任命为濮阳长,而且做官已经有了清名,[5]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不久后,袁绍遇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感叹自己从小失去父亲,又为父亲服丧礼。前后共六年,服丧期满后,迁至洛阳居住。[2]

    袁绍有风度,容貌漂亮,对家人仁爱,注重名声。袁绍先人世代担任三公,宾客归附,加上袁绍降低身份倾心结交,所以士人全部抢着投奔他。来的士人不论贵贱,在礼节上袁绍舆他们对等,来拜访的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大街小巷。皇帝身边的侍臣对他很反感。中常侍赵忠在禁中说:“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声身价的事,喜欢养不怕死的人,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听到以后将袁绍叫来,拿赵忠的话训斥他,但袁绍始终不为所动。[2]

    后来袁绍被大将军何进召为属官,担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朝廷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袁绍为佐军校尉。[2]

    中平元年(184年),当黄巾起义爆发,朝廷被迫大赦天下人,黄巾起义之后,大将军何进征召袁绍入朝,袁绍欣然前往,他想借大将军何进的势力实现他铲除宦官的目的。后来袁绍被大将军何进召为属官,担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朝廷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袁绍为佐军校尉。[2]

    诛杀宦官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指挥。[2]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宦官与外戚何进的矛盾激化了。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名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所生,名刘协。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想立刘协,但犹豫未决。正在这时,灵帝病重,把刘协托付给蹇硕。蹇硕等宦官当然心领神会,最主要的是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丙辰(十一日),灵帝于嘉德殿驾崩。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何进,然后立刘协为皇帝。他派人去接何进要与他商议事情,何进即刻乘车前往。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在迎接他时用眼神示意。何进大惊,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率军进驻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声称有病,不再进宫。[6]

    灵帝驾崩之后,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密谋要诛杀宫中的宦官,太后不同意他们的计划。何进就联络董卓让他带兵入京,想要以此来胁迫太后。朝中的常侍、黄门等宦官听说后,到何进的府中请罪,说只要留住性命,其余任由大将军处置。当时袁绍劝说何进趁机在府中处决了这些宦官,劝说了好几次,但何进都没有同意。他让袁绍派洛阳城中一些有智谋的军职官员,密切注意并检查宦官们的行动。又下令让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出二百名温和宽厚的士兵,到宫中取代原来那些手持兵器把守宫门的护卫。中常侍段珪等人假传太后的命令,让何进入宫商议事情,趁机将他杀掉,宫中随之大乱。袁术率领虎贲军烧掉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想要以此逼迫段珪等人出来。但这些宦官不仅没有出来,还劫持了少帝刘辩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逃往黄河边的小平津渡口。洛阳城中,袁绍斩杀了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又下令士兵在宫中搜捕宦官,无论年龄大小,一律斩杀。也有的人只是因为没有胡子像宦官而一同被杀,以至于有人要脱下衣服证明自己不是宦官才免除一死。宦官中也有些时常行善坚持操守的,也一同被杀,这些士兵的滥杀到了这种残酷的地步。在这件事中被杀害的有两千多人。袁绍得知宦官们劫持少帝的消息,立刻出兵追赶,段珪等人最后被逼无奈,都投河自尽。少帝刘辩才得以返回宫中。[7]

    宦官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他们借口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进了宫。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等候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6]

    攻打董卓

    少帝邵宁元年(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汉献帝,自任太尉兼前将军,十月一又自任相国,总揽朝纲为一身,汉室已成董卓之汉室。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因反对董卓,于是逃出京师,联络各地方诸侯,准备起兵讨伐董卓。[2]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终于在勃海起兵,他与堂弟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佃、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遣、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同时起兵,部众有数万人,以讨伐董卓为名。袁绍与王匡驻守河内,孔佃驻守颖川,韩馥驻守邺县,其他军队都驻守在酸枣,并相约结盟,名义上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2]

    董卓得知袁绍在山东起兵,就把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给杀了。董卓接着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瓖,晓谕劝解袁绍等各路军队。袁绍指派王匡杀掉了胡母班、王瓖、吴循等人,袁术捕杀了阴循,只有韩融因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遣时,豪杰大多归附袁绍,而且因他一家遭难受感动,人人想着为他报仇,所以州郡蜂拥而起的部队,没有不打袁氏旗号的。[2]

    韩馥见人心归附袁绍,忌恨袁绍得到众人拥护,害怕他用来对付自己,经常派从事在袁绍的门口把守,不让他发兵。 [2]

    统一河北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绍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公孙瓒败走勃海还蓟(今北京西南)后,虽有反击幽州牧刘虞的胜利,被朝廷封为易侯,但受袁绍及刘虞旧将的合击,屡战屡败,公元195年(兴平二年)退至易,屯田稍得自支。一年之后,击破袁将麴义。[8]

    易地南临易水,公孙瓒令挖壕沟十道环绕,堆积山丘(称“京”)高各五六丈,上筑营驻兵。中心山丘高达十丈,其上建楼,公孙瓒自居,置铁门,呈送文书系绳引上。城内储谷300万斛。公孙瓒欲长期固守再相机出击。袁绍致书劝和,公孙瓒置之不理。袁绍又遣将进攻,连年不能克。[8]

    就写信给公孙瓒,想与他解开过去的仇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予理睬,反而增强防备,他对长史、太原人关靖说:“如今四方龙争虎斗,显然没有人能连年坐在我的城下相守,袁绍能对我怎么样!”袁绍于是大举增兵,向公孙瓒进攻。在此之前,公孙瓒据守各地的将领中,有人被敌军围困,公孙瓒不肯救援,他说如果救援他会使其他将领以后依赖救援,不肯努力奋战。[8]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袁绍倾力进攻。公孙瓒派到南境营寨防守的将领,自知坚守不住,又知必定不会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大军长驱直入,到达易京城门。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军的将领们求援,并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骑兵出城,奔往西山,带领黑山军反攻冀州,切断袁绍的退路。关靖劝阻公孙瓒说:“如今将军部下将士无不怀着离散之心,所以还能坚守,只是因为顾念全家老少都在这里,而且依赖将军在此主持大局。继续坚守,拖延时日,或许能使袁绍知难自退。如果将军舍弃他们,率兵出城,后方无人作主,易京的陷落,便指日可待。”公孙瓒于是放弃出城打算。袁绍大军逐渐进逼,公孙瓒部众日益窘迫。[8]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春天,黑山军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援救公孙瓒,张燕的援军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铁骑到北方低洼地区埋伏,点火作为信号,公孙瓒打算自己出城夹击袁绍围城部队。袁绍的巡逻兵得到这封书信,袁绍就按期举火,公孙瓒以为援军已到,就率军出战。袁绍的伏兵发动进攻,公孙瓒大败,回城继续坚守。袁绍围城部队挖掘地道,挖到公孙瓒部队固守的城楼下,用木柱撑住,估计已挖到城楼的一半,便纵火烧毁木柱,城楼就倒塌了。袁绍用这种方法逐渐攻到公孙瓒所住的中京。[3

    公孙瓒自料必定不能幸免,就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放火自焚。袁绍催促士兵登上高台,斩公孙瓒。田楷战死。关靖叹息说:“以前,如果不是我阻止将军自己出城,未必没有希望。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时,自己一定与他分担患难,怎么能自己独自逃生呢!”就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公孙续被匈奴屠各部杀死。[3]

    袁绍拥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的割据势力,并开始了大举南进的准备。[9]

     官渡战败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于是,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袁、曹两家公开宣战。[10]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11]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州、兖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3]

    曹操派遣臧霸、孙观、孙康等人牵制青州刺史袁谭。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12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令正在进攻白马的郭图、淳于琼率军向西,挺进延津。沮授劝阻袁绍道:“颜良的性格急促狭小,虽然骁勇,但不可以让他独自担任大将。”袁绍不从。[13]

    淳于琼率领着没有外表援军的运粮军队夜宿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距离袁军大营仅剩四十里的路程。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宁国中郎将张郃、大将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先后被杀的有八万人。[2]

    双方相持于官渡,沮授劝袁绍:曹军勇猛,粮草不足。我军虽多,战力不强。应该与曹操打持久战,袁绍不听,结果屡战失利。曹操用许攸之计,突袭乌巢。袁军军心浮动,曹操趁机进攻,袁绍惨败,逃回河北。建安六年(201年),袁绍与曹操在仓亭大战,袁绍惨败。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7]

    发病而终

    冀州的许多城邑背叛袁绍,袁绍陆续平定这些战乱。自袁绍战败后就发病,建安七年五日庚戌日(202年6月28日),袁绍去世。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悲痛至极,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因争夺继承权相互攻杀,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攻败袁谭、袁尚以后,采纳郭嘉的建议,暂缓进攻,待他们内讧,然后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2]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祖父

    袁汤

    父亲

    袁成(嗣父) 袁逢(亲生父亲)

    兄弟

    袁基(绍之同父兄,宗法论为从兄)

    袁术(绍之同父弟,宗法论为从弟)

    妻妾

    刘夫人

    宠妾五人

    儿女

    袁谭、袁熙、袁尚

    伯父

    袁平

    叔父

    袁隗

    堂兄弟

    袁遗

    [2][14]

    轶事典故

    任侠放荡

    袁绍和曹操少年时都喜欢仿效侠客的作为。他们为了看人家新婚,潜入人家的园中,晚上大叫“小偷来了!”屋里人都出来了,曹操便抽剑劫持新妇,和袁绍往回走,找不着路了,跌到荆棘中,袁绍爬不出来,曹操又大叫:“小偷在这!”袁绍急忙跑了出来,二人才没被抓住。袁绍曾经让人晚间用剑刺曹操,第一剑刺往下了,没中,曹操想他再来一剑必定要高,他便紧贴床上,剑果然高了。[15]

    宝刀思召

    袁绍在黎阳时,曾梦见有一神授一宝刀,等醒了之后,宝刀果然在卧所,铭曰思召。袁绍解铭说:“思召,正是一个绍字。”[16]

    人物评价

    与袁绍同时代的曹操评价:“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很大而智谋短浅,外表勇武而内心胆怯,猜忌刻薄而缺少威信,人马虽多而调度无方,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他的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足,却正好是为我们预备的。”[3]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袁绍、刘表,都是容貌威严,相貌堂堂又有才能,在当时都是知名的人物。刘表势力横跨汉南,袁绍在河朔地区大展拳脚,但都是外表宽和内心好猜忌,有谋划但犹豫不决,身边有贤人却不能重用,得到好的谏言却不能采纳,都因为宠爱幼子而舍弃嫡长子,让庶子作为继承人,抛掉礼法,凭自己的喜好做事,以至于继嗣的后人做事忙乱急迫,丧失手中的势力,这不是因为运气不好。从前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谋划,失掉了大好的局势;而袁绍杀掉谋士田丰,又比项羽做的事更严重了。”[7]

    南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说:“袁绍最初由于豪放侠义得到许多人,于是心怀称雄为霸的意图,天下凡能当兵上阵高举大旗的人,全都打着袁氏的名义。及至到战场上同敌人决战,勇悍的人就为他拚命;帷幄中深谋远虑,有智识的人就会为他尽心筹划。他所凭藉的条件是多么强大。”“袁绍容貌宽宏雅致,刘表也算忠厚长者。一个在黄河以北称雄,一个在中原的南部逞强。汉水的战船密得像鱼群一样连贯,冀州的战马多得像云层一样聚合。由此想窥伺图谶,问鼎王位,里祀上天,类祭社神,虽然说出于天意,但也凭藉人的信义。自恃强大的人少有成功,坐着清谈的人能指望什么?在嫡子和宠爱之间抉择不定,所以造成身败名裂,事业覆灭。”[2]

    袁绍墓葬

    前高龙华古墓,位于河北省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村,以村命名,传说为袁绍墓(当地人按其堆土形状,称之为“大疙瘩”)。该墓为典型的汉墓,封土高大,封土为椭圆形,高8米,东西径52米,南北径36米,占地1510平方米。前高龙华古墓,原属献县管辖,五十年代初属建国县管辖,1954年建国县撤消,划归沧县管辖。此处原有古墓大小两座,现存者为大墓。小墓在1956年塌陷后,生产队及个人取土挖掉了,据传出土有绿釉小陶楼和一些小件器物。因粗糙不完整被村民扔掉。现存大墓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

    文学形象

    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人物形象被罗贯中塑造得非常生动形象,个性非常鲜明却又不落俗套。在《三国演义》中,早期的袁绍的性格时而行事果敢、目光长远,时而优柔寡断,但在这一阶段总体可以说是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18][19]

    袁绍掌控河北之后,袁氏集团迅速壮大,手下人才众多。但袁氏集团看似强盛,但实际上由于袁绍的猜忌之心导致集团中人才济济却不能人尽其才。讨伐曹操以及官渡之战,不难看出袁绍多疑的性格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18][19]

    《三国演义》中对于袁绍自身的父亲形象有了较于史书更深刻的刻画。袁绍偏爱幼子,导致“一家之中,又分二党”。在袁绍死后,袁绍手下的谋士们也因为立谁为主的问题分为了两大阵营。这种局面又造成了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结果。最后曹操利用袁氏兄弟之间的隔阂将袁绍之子袁尚以及袁谭逐一歼灭。[18][19]

    相关影视

    影视名称

    出品时间

    类型

    饰演者

    《貂蝉》[20]

    1987

    历史

    王复室

    《关公》[21]

    1993

    传记/历史/战争

    阎雨生

    《三国演义》[22]

    1994

    剧情/历史/战争

    洪宇宙(年轻)

    李庆祥(中年)

    《三国演义之关公》[23]

    1996

    剧情/历史/武侠/古装 

    顾冠忠

    《曹操》[24]

    1999

    传记/历史

    王晖

    《吕布与貂蝉》[25]

    2001

    剧情/古装

    周浩东

    《武圣关公》[26]

    2004

    传记/动作/历史/ 战争/古装

    孙继峰

    《三国》[27]

    2010

    剧情/历史/战争

    许广文

    《曹操》[28]

    2013

    剧情/传记

    孙洪涛

    《新洛神》[29]

    2013

    剧情/音乐/古装 

    于子宽

    《武神赵子龙》[30]

    2016

    剧情/战争/古装 

    刘流

    《少儿也三国》[31]

    2017

    剧情/儿童/ 喜剧/历史 / 古装 

    黎俊麟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32]

    2018

    剧情/古装

    徐丰年

    《江东战神少年周瑜》[33]

    2020

    剧情/古装

    梁家仁

    《真三国无双》[34]

    2021

    动作/奇幻/古装 

    吕良伟

    参考资料

    展开

    [1]王钦若、杨亿、孙奭等. 《册府元龟》. 北宋: 牧守部·遗爱.

    [2]《后汉书》. 西晋: 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上.

    [3]《资治通鉴》. 北宋: 汉纪▪汉纪五十五.

    [4]三国诗词《袁绍之死》原文|译文|赏析.品诗词网. [2023-05-31].

    [5]《英雄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弱冠除服,长有清能名。”.

    [6]《资治通鉴》. 北宋: 汉纪▪汉纪五十一.

    [7]《三国志》. 西晋: 魏书·董二袁刘传.

    [8]《资治通鉴》. 北宋: 汉纪·汉纪五十四.

    [9]《资治通鉴》. 北宋: 汉纪·汉纪五十二.

    [10]《后汉书》. 西晋: 献帝纪.

    [11]《三国志》. 西晋: 先主传.

    [12]《三国志》. 西晋: 武帝纪.

    [13]《三国志》. 西晋: 袁绍传.

    [14]陈寿. 献帝春秋[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15]《世说新语》. 南朝: 假谲.

    [16]《古今刀剑录》. 南朝: 魏将刀.

    [17]河北省第一至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汇总表.河北省文物局官网. [2023-06-01].

    [18]杨洸. 论《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人物形象[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1).

    [19]井普椿. 《三国演义》袁绍人物形象分析[J]. 名作欣赏, 2020: (12).

    [20]貂蝉.豆瓣电影. [2023-05-31].

    [21]关公.豆瓣电影. [2023-05-31].

    [22]三国演义.豆瓣电影. [2023-05-31].

    [23]三国英雄传之关公.豆瓣电影. [2023-05-31].

    [24]曹操.豆瓣电影. [2023-05-31].

    [25]吕布与貂蝉.豆瓣电影. [2023-05-31].

    [26]武圣关公.豆瓣电影. [2023-05-31].

    [27]三国.豆瓣电影. [2023-05-31].

    [28]曹操.豆瓣电影. [2023-05-31].

    [29]新洛神.豆瓣电影. [2023-05-31].

    [30]武神赵子龙.豆瓣电影. [2023-05-31].

    [31]少儿也三国.豆瓣电影. [2023-06-01].

    [32]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豆瓣电影. [2023-06-01].

    [33]江东战神少年周瑜.豆瓣电影. [2023-06-01].

    [34]真·三国无双.豆瓣电影. [2023-06-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7日

  • 上一篇百科:羊祜
  • 下一篇百科: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