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金融 >广义货币供应量
广义货币供应量

广义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的形式或口径)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资料
  • 中文名:广义货币供应量
  • 外文名:money supply in wild sense
  • 性质:一个经济学概念
  • 表达方式:M2
  • 简介

    [名称] 广义货币供应量

    [别名] M2

    [适用] 金融保险

    在中国现阶段是指M1加上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和信托类存款。M2可用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均衡的目标,通常M2的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

    由于许多金融工具具有货币的职能,因此,对于货币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果货币仅指流通中的现金,则称之为M0;狭义的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这里的活期存款仅指企业的活期存款;而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指标分析

    该指标高表明或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利率或调高,该指标低表明或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利率或调低。[1]

    统计范围扩大

    央行着手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

    央行有关方面负责人2011年11月15日回应,2011年10月起,央行已经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

    上述负责人表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会进行修订和完善。

    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2011年10月起,央行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M2统计范围。对此,央行在2011年11月11日公布2011年10月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时已在注3中予以说明。按完善后的口径,2011年10月M2余额为81.68万亿元,2010年10月M2余额为72.35万亿元,其同比增速为12.9%。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 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据悉,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2]

    数据一览

    货币和准货币(M2)

    月份

    数量(亿元)

    环比增长

    2022年03月份

    2383000.00

    9.0%[3]

    2016年01月份

    1416300.00

    14.0%

    2013年04月份

    1032600.00

    -0.34%

    2013年03月份

    1036100.00

    3.76%

    展开表格

    参考资料

    [1]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亿元) · 中金在线[引用日期2013-10-25]

    [2] 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扩大 · 搜狐财经[引用日期2013-10-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2022-03-01]

  • 上一篇百科:实贷实存
  • 下一篇百科:信托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