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二级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二级学院,成立于1984年。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4个系,开设2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有教职工166人,在校研究生771人,本科生516人。[1]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资料
  • 中文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 博士后点:科研流动站1个
  • 机构类别:“{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 主管部门:中国农业大学
  • 历史沿革

    1984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将农学系的植物生理生化专业、植保系的农业微生物专业、兽医系的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农业物理气象系的农业生物物理专业,农学系的植物教研组、细胞生物学教研组、分子遗传学教研组,畜牧系的动物教研组,农业物理气象系的数学、物理两个教研组以及中心实验室整合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1997年,获准建设“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2年,组建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3年,筹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信息中心。 

    2004年,成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5年,获准建设“北京市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获批建设“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学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4个系,开设2个本科专业。 

    系:植物科学系、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学科体系

    • 博士后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 

    • 学位点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 重点学科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物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动物学 

    • 学科评估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的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A档。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教职工16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9人,副高级职称6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3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人。 

    称号

    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李季伦、陈文新、武维华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武维华、巩志忠郭岩夏国良、崔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武维华、夏国良、巩志忠、郭岩、李大伟崔胜赵要风任东涛杨淑华傅缨毛同林秦峰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农业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国家一流专业1个。 

    国家一流专业:生物科学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5月,学院近十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5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25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30余项;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论文近320篇,并在Cell、Nature、Science等世界学术刊物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5月,学院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边分校及伯克利分校、美国普渡大学、法国科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等中国以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单位有着合作交流。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 院训

    正德厚生,生生不息 

    “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维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中庸》诠释“正德”: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厚生”指造福天下民生。这是一种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责任”为核心要义的道德情操。

    “生生不息”,指的是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不断地繁衍生长、发展变化,永不停止。

    对教师来说,“正德”,即教书育人时要“正人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研究时要“正物德”,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厚生”,致力于探索生命奥秘,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造福天下民生;“生生不息”,《易经》中有“生生谓之易”的说法,易即为创造,象征学院秉承创新精神,不断开拓,“生生不息”亦指生命科学发展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奔腾不息,生物学院的教学科研必将如同院风一样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形象标识

    • 院徽

    2010年,根据学院院训设计了“太极盾”。院徽采用了“盾”的外形,使用深邃蓝和生机绿两种色调为基础,相互融浸形成“太极”的模式,象征着生物学院将生命科学探索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院徽主体为蓝色小篆书书写的院训“正德厚生,生生不息”。其下有三条首尾相衔接的DNA双螺旋图案,同时可以理解为萌发的胚芽和追逐的鱼儿,象征生物学院植物、动物、微生物、生化等不同学科专业。同时暗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传统哲理。“1984 ”表示生物学院始建于1984年。在院徽左右两侧分别为中、英文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学院简介 ·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引用日期2021-12-16]

  • 上一篇百科:江苏筑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下一篇百科: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