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自然 >大斑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

(IUCN低危物种)
大斑啄木鸟(拉丁学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鸟类,体长20~25厘米。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有很多机构在研究对本物种的人工饲养和招引,有一些机构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大斑啄木鸟资料
  • 中文名:大斑啄木鸟
  •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major
  • 别名:赤䴕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
  • 分布区域:亚欧大陆、北非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 图集

    外形特征

    大斑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

    雄鸟额棕白色,眼先、眉、颊和耳羽白色,头顶黑色而具蓝色光泽,枕具一辉红色斑,后枕具一窄的黑色横带。后颈及颈两侧白色,形成一白色领圈。肩白色,背辉黑色,腰黑褐色而具白色端斑;两翅黑色,翼缘白色,飞羽内均具方形或近方形白色块斑,翅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在翅内侧形成一近圆形大白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白色并具黑色横斑。纹宽阔呈黑色,向后分上下支,上支延伸至头后部,另一支向下延伸至胸侧。颏、喉、前颈至胸以及两胁污白色,腹亦为污白色,略沾桃红色,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辉红色。雌鸟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而具蓝色光泽,耳羽棕白色,其余似雄鸟(东北亚种)。幼鸟(雄性)整个头顶暗红色,枕、后颈、背、腰、尾上覆羽和两翅黑褐色,较成鸟浅淡。前颈、胸、两胁和上腹棕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浅桃红色。虹膜暗红色,嘴铅黑或蓝黑色,跗蹠和趾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3~79g,♀62.5~72g;体长♂201~242mm,♀225~250mm;嘴峰♂21~28mm,♀26~28mm;翅♂121~133mm,♀122~133mm;尾♂79~98mm,♀91~97mm;跗蹠♂21~26mm,♀22~26mm。

    (♂: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图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共和国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美国佐治亚州、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公国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国、摩洛哥、缅甸、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

    旅鸟:法罗群岛、直布罗陀、中国香港、冰岛爱尔兰、美国。

    中国分布

    分布于新疆、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和海南岛

    生活习性

    食性

    主要以甲虫、小虫、蝗虫、吉丁虫天牛幼虫蚁科、蚊科、胡蜂科、鳞翅目、鞘翅目等各种昆虫、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橡实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大斑啄木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动。多在树干和粗枝上觅食。觅食时常从树的中下部跳跃式地向上攀缘,如发现树皮或树干内有昆虫,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头探入树皮缝隙或从啄出的树洞内钩取害虫。如啄木时发现有人,则绕到被啄木的后面藏匿或继续向上攀缘,搜索完一棵树后再飞向另一棵树,飞翔时两翅一开一闭,成大波浪式前进,有时也在地上倒木和枝叶间取食。叫声‘jen-jen-’。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末即开始发情,期间常用嘴猛烈敲击树干,发出‘咣咣咣……’的连续声响,用以引诱异性。有时亦见3只(两雄一雌)在一起为争偶而争斗,彼此搅作一团,上下翻飞,边飞边叫,直至另一雄鸟被赶走为止。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心材已腐朽的阔叶树树干上,有时也在粗的侧枝上。由雌雄鸟共同啄凿而成。每年都要啄新洞,不用旧巢。每个巢洞约需15天完成。巢洞距地高多在4~8米,有时亦高至10多米和低至2米。洞口圆形,直径为4.5~4.6厘米,洞内径为8.5~10厘米,洞深18~28厘米。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少许木屑。每窝产卵3~8枚,多为4~6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24~27mm×16~21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通体赤裸无羽,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0~23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亚种分化

    14个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人及时间

    1.

    大斑啄木鸟指名亚种

    Dendrocopos major major

    Linnaeus,1758

    2.

    大斑啄木鸟北方亚种

    Dendrocopos major brevirostris

    Reichenbach,1854

    3.

    Dendrocopos major kamtschaticus

    Dybowski,1883

    4.

    Dendrocopos major pinetorum

    C.L.Brehm,1831

    展开表格

    其它亚种:

    • 大斑啄木鸟西北亚种,学名:Picoides major beicki。Stresemann于1927年命名。

    • 大斑啄木鸟海南亚种,学名:Picoides major hainanus。Hartert et Hesse于1911年命名。

    • 大斑啄木鸟东南亚种,学名:Picoides major mandarinus。Malherbe于1857年命名。

    • 大斑啄木鸟新疆亚种,学名:Picoides major tianshanicus。Buturlin于1910年命名。

    • 大斑啄木鸟乌拉山亚种,学名:Picoides major wulashanicus。Cheng et al.于1975年命名。

    种群现状

    数量较常见。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研究

    李国宏等调查发现,当大斑啄木鸟种群密度约为0.37~0.55只·hm时,对桑天牛越冬幼虫的平均啄食率可达24.71%,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抑制桑天牛种群密度的作用。朱元龙等调查了杨树林内啄木鸟黄斑星天牛自然控制作用,发现黑枕绿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均为黄斑星天牛的优势天敌鸟类,可以有效抑制黄斑星天牛的种群密度,实现“有虫不成灾”的良好控制效果。李刚等调查了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发现1头啄木鸟平均每天可以啄食23头天牛幼虫,对光肩星天牛的平均啄食率达72.3%。其他国家对利用大斑啄木鸟控制害虫的报道极为少见。Kobayashi通过调查发现:在松天牛低虫口密度情况下,大斑啄木鸟能够对虫口起重要的抑制作用。

  • 上一篇百科:锈脸钩嘴鹛
  • 下一篇百科:黄脊游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