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自然 >醉马草
醉马草

醉马草

(药物)
醉马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小花棘豆 DC.的全草。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具有止痛镇静之功效。常用于关节疼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
醉马草资料
  • 别名:马绊肠、断肠草、醉马豆、勺草
  • 分布区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功效:止痛镇静
  • 归经:归肺、心、肝经
  • 性味:味苦,性凉,有毒
  •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凉,有毒。

    归经

    归肺、心、肝经。

    功效

    止痛镇静。

    主治

    关节疼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痛:醉马草4.5g,杠柳皮(北五加皮)6g,地枸叶9g。水煎服。(《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2、治牙痛:醉马草4.5g,水煎含漱,漱后吐出;或取根少许揉烂咬在患牙处,勿咽下。(《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鲜品3-6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揉烂塞患牙;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内服切勿过量,以免中毒。”

    采集加工

    夏季开花前采收,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

    小花棘豆,又名包头棘豆。多年生草本,高20-30cm。茎匍匐,上部斜升,多分枝,疏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5-10cm,小叶5-19;托叶披针形,披针状卵形,卵状以至三角形,长5-10mm,被柔毛,分离或基部与叶柄连合;小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10-20mm,宽3-7mm,先端锐尖,渐尖或钝,基部圆形,上面毛少或近无毛,下面被疏或密的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疏生,总花梗较叶长,被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mm;萼钟状,长约5mm,被柔毛,萼齿披针状钻形;花小,长6-8mm,淡蓝紫色,旗瓣宽倒卵形,先端近截形,微凹或具细尖,翼瓣较旗瓣短,龙骨瓣有喙,长0.3-0.5mm;雄蕊10,二体。荚果长圆形,长10-17mm,宽3-5mm,下垂,膨胀,先端喙长1-1.5mm,外有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荒漠草原及荒漠低湿处。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

    根长圆锥形,有分枝。羽状复叶,托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与叶柄合生,有刚毛。小叶椭圆形,长10-20mm,宽2.5-6mm,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表面绿色或枯绿色,皱缩,质脆易碎。有的可见总状花序,或矩形荚果,长15mm,宽4mm,先端有弯曲的小喙。气微,味微苦。

    药理作用

    溶血。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麻醉,镇静,止痛。主治关节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症。”

  • 上一篇百科:天蓝韭
  • 下一篇百科:甘肃棘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