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自然 >白首乌
白首乌

白首乌

(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
白首乌(学名:Cynanchum bungei Decne.)是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攀援性半灌木;块根粗壮;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叶对生,戟形,长3-8厘米,基部宽1-5厘米。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比叶为短;花萼裂片披针形,基部内面腺体通常没有或少数。蓇葖单生或双生。块根肉质多浆,味苦甘涩,为中国山东泰山一带四大名药之一,为滋补珍品。
白首乌资料
  • 中文名:白首乌
  • 拉丁学名:Cynanchum bungei Decne.
  • 别名:滨海白首乌,泰山白首乌,何首乌(山东),地葫芦,山葫芦)
  • 命名者及年代:Decne.,1844
  • 形态特征

    攀援性半灌木;块根粗壮;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叶对生,戟形,长3-8厘米,基部宽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粗硬毛,以叶面较密,侧脉约6对。

    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比叶为短;花萼裂片披针形,基部内面腺体通常没有或少数;花冠白色,裂片长圆形;副花冠5深裂,裂片呈披针形,内面中间有舌状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柱头基部呈5角状,顶端全缘。蓇葖单生或双生,披针形,无毛,向端部渐尖,长9厘米,直径1厘米;种子卵形,长1厘米,直径5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4厘米。花期6-7月,果期7-10月。[1]白首乌

    生长环境

    分布于韩国(釜山)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等省区,约在北纬34-42°之间。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或河坝、路边的灌木丛中或岩石缝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科尔沁、阴山、贺兰山。我国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也有生长。产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察布盟、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产量较少。

    生长繁殖

    白首乌的繁育方式主要有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主要是营养体繁殖)两种,根据不同时期选用适当的繁殖方式,是获得白首乌丰收的保证。

    有性繁殖

    留种:白首乌结实率较高,留种的植株应注意保护,生长季节禁止践踏翻动。一般花期7~8月,果期9~10月,果熟期11月。果实未开裂时摘取,干后果实裂开,捶打出种子,去杂,去种毛,于通风干燥处贮藏。

    种植:白首乌种子很容易发芽,在15~30℃温度条件下都发芽良好。于4月上中旬播种,选用前一年的白首乌种子,开沟撒播,覆土厚3cm,压实即可。通常情况下,667m2播种量为1.5~2kg,约20d即可出苗。待苗高10cm时,可按行株距50cm×30cm定植大田。栽种以后覆盖地膜可提早萌发,延长其生育期,提高产量。

    无性繁殖

    白首乌无性繁殖采用插繁殖或块根繁殖的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习惯选择不同的无性繁殖方式。其中块根繁殖方式采用较多。

    块根繁殖:也是生产上主要采用的繁殖方式。采用块根分段繁殖,从经济上分析,块根粗大,出苗健壮,成活率高,但费用较高。一般情况下选用中等偏下根系做种苗种植,可春栽也可秋栽,滨海县采用春栽,于4月中旬栽种。按行距30~50cm、株距20~30cm开沟穴插,覆土压实。扦插繁殖:一般在7月份进行,于雨天或阴天选择生长旺盛健壮的枝条剪成30cm长的插条,每根插条必须有2~3个芽节,行株距同上,每穴2~3个枝条,埋深10cm,覆土压紧。[2]白首乌

    栽培技术

    定植

    油菜田套种白首乌,由于出苗期有油菜的存在,形成田间小气候,气温要高于纯作田,播种时间也可以早于纯作田,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将白首乌的根截成3-5厘米,晾2小时左右,然后在油菜行间播种,株距15-20厘米,开3-5厘米的浅沟,每穴放一两段种根,覆土踏实。 

    管理

    • 幼苗期管理

    清田除草:油菜收获时,白首乌处于出苗期,要及时清理田间残存的杂草和秸秆,将油菜秸秆铺在白首乌行间,使其不会影响白首乌正常出苗和生长。如果田间发生草害,应及时除草。播后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1200-1500毫升/公顷兑水750千克/公顷喷于土壤表面;苗期在杂草三至五叶期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450毫升/公顷兑水750千克/公顷喷防。

    开挖田间“三沟”:为保证白首乌的正常生长,避免渍害的发生,油菜收获后,开挖沟、腰沟、田头沟,使田间沟系配套。墒沟、田头沟深分别为30厘米、80-100厘米,腰沟每隔30-50米开一条,深度50-60厘米。

    早施重施苗肥,促发棵:由于没有施基肥,要增加苗肥施用量,油菜收获后,及时追施苗肥。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50-600千克/公顷加腐熟饼肥750-1500千克/公顷开塘穴施,促进早发棵早分枝。 

    • 中后期管理

    根据苗情,促弱控旺:在白首乌生长前中期,及时查看苗情,根据其生长状况进行苗情调控,生长相对较弱的田块,补施尿素75-120千克/公顷作平衡肥,在降雨时撒施或打塘穴施;对生长偏旺的田块,为控制植株旺长,喷施多效唑

    重施膨大长粗肥:为促进养分向块根运转,在8月上中旬用尿素225-300千克/公顷、硫酸钾150千克/公顷打洞穴施;生长中后期,用磷酸二氢钾3千克/公顷、百施利1500毫升/公顷兑水300千克/公顷用弥雾机喷雾或兑水750千克/公顷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施,间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收获

    为提高白首乌产量和品质,在霜降后至立冬期间(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收获为宜,此时白首乌地上茎叶落黄,地下块根生长停止。收获过迟,温度降低,易发生冻害,降低块根的淀粉含量、出粉率和出干率,增加块根的糖分,且种乌的耐贮性也降低;收获过早,块根营养积累减少,产量低,品质差。白首乌收获时,先将地上藤蔓割除,采取人工用铁叉起刨或机械起刨,块根挖出后削去须根,按大小分级,再按用途进行清洗、去皮和加工。留种用地块根应及时入窖贮藏。

    防治方法

    病害:白首乌的病害主要是褐斑病,采用预防为主、药物为辅的防治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调节田间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当发生病害时,用70%代森锰锌,或75%百菌清,或50%甲基托布津375克/公顷兑水750千克公顷喷雾或兑水300千克公顷弥雾,视病害发生程度用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虫害:白首乌虫害以中华萝叶甲和蚜虫危害最大,在白首乌整个生育期都要注意防治。蚜虫盛发期用10%吡虫啉300克/公顷,或80%敌敌畏900-1200毫升/公顷兑水750千克公顷喷防或兑水300千克公顷弥雾。中华萝摩叶甲发生初期,用90%晶体敌百虫750-1125克/公顷,或80%敌敌畏1200毫升/公顷兑水750千克公顷喷雾或灌根防治,或用80%敌敌畏1200毫升/公顷拌麦糠225千克公顷撒施熏蒸,也可以人工捕捉。当中华萝摩叶甲成虫漏治的田块,在幼虫发生危害期间,用80%敌敌畏3000倍液200-250毫升/株灌根防治。

    主要价值

    块根肉质多浆,味苦甘涩,为中国山东泰山一带四大名药之一,为滋补珍品。不仅营养价值极高,而且在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保肝、抗肿瘤、降血脂、促进毛发生长等方面作用明显。白首乌

    参考资料

    [1] 白首乌的形态特征-植物百科 zhiwubk.com · 植物百科[引用日期2020-08-24]

    [2] 白首乌的繁殖方法-植物百科 zhiwubk.com · 植物百科[引用日期2020-08-24]

    [3] 白首乌的栽培技术-植物百科 zhiwubk.com · 植物百科[引用日期2020-08-24]

    [4] 白首乌的病虫防治-植物百科 zhiwubk.com · 植物百科[引用日期2020-08-24]

  • 上一篇百科:牛奶蛇
  • 下一篇百科:雀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