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资料
  • 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和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

    2. 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 掌握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5. 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改造或创新的初步能力。

    6. 熟悉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7. 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8.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9. 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

    10.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

    11.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DSP技术及应用、电路仿真与绘图、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传感与检测技术等。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EDA技术实验、

    单片机实验、传感器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等。

    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

    修满187学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授课计划

    总周数分配表(单位:周)

    项目

    学期

    课内

    教学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考试

    本期

    周数

    假期

    军训

    实习

    实验

    实训

    社会实践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14

    2

    2

    18

    6

    16

    1

    1

    2

    20

    8

    16

    2

    2

    20

    6

    16

    2

    2

    20

    8

    展开表格

    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08

    54

    54

    6

    2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4

    36

    18

    3

    4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6

    36

    2

    5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

    32

    16

    3

    1

    2

    展开表格

    课程计划进程表

    开课学期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课程类别

    备注

    讲授

    实践

    第一学期

    军事理论与训练A

    2周

    2周

    2

    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

    32

    16

    3

    2

    通识必修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一)

    16

    10

    6

    1

    1

    通识必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16

    16

    2

    2

    通识必修

    展开表格

    课程结构分类与学分统计表

    课程类型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所含实践

    教学学分

    实践教学

    所占比例

    选修课所占

    比例

    通识课

    必修

    48.0

    25.67%

    19.9

    36.80%

    25.13%

    选修

    12.0

    6.42%

    专业课

    必修

    64.0

    34.22%

    20.9

    限选

    16.0

    8.56%

    任选

    19.0

    10.16%

    展开表格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不再明确区分为考试或考查。各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特点,编写基于TOC(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课程理念的教学大纲,并对课程考核方式作出具体说明,同时提供合理可行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课程考核包括结业考核和过程考核,分别形成结业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原则上结业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各课程可依据课程特点适当调整总评成绩构成比例。课程考核可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需明确指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 上一篇百科:蓄电池容量
  • 下一篇百科:能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