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李陵
李陵

李陵

(西汉李广之孙)
李陵(不详—前74年),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字少卿 。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1]
李陵资料
  • 字:少卿
  • 政权:西汉(汉代)
  • 出生日期:公元前134年
  • 去世日期:公元前74年
  • 出生地: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 代表作品:《李陵歌》《答苏武书》
  • 父母:李当户(父亲)
  • 李陵年轻时就担任侍中建章监,而且还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后升迁为骑都尉,率领精兵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李陵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因此汉朝廷杀掉李陵的母亲、妻、子。[2]之后汉朝廷派遣使者多次去匈奴境内接李陵回朝,但是李陵拒绝回汉。元平元年(前74年),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的李陵病死他乡。[1]

    司马迁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他英勇杀敌,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1]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在《恨赋》里说到:李陵投降也是实属无奈,留下了一个叛国背主的骂名,但其实心里面一直都想要回报汉朝。[3]

    人物关系全部

    李当户

    父亲

    李广

    爷爷

    李广

    爷爷

    且鞮侯单于

    岳父

    李敢

    叔叔

    李椒

    叔叔

    李承

    侄子

    李禹

    堂弟

    韩延年

    战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陵的祖父是李广,父亲是李当户;李当户死的早,李陵是遗腹子。李陵成年后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骑射、爱士卒。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他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过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境内)侦察地形,未遇到敌人顺利返还。后又升迁为骑都尉,统帅五千士兵,驻扎在酒泉、张掖防备匈奴。[2]几年后,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五校兵[a]跟随其后。行至边塞,武帝又下令,命李陵留下手下将士,只率五百轻骑出敦煌,至盐水(在今山西省夏县南),迎接李广利回师,然后仍驻屯在张掖。[1]

    主动请缨

    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1]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大军运送粮草。但李陵向武帝请命说希望自己的军队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而不是只做贰师将军的运输队。但是皇帝发兵太多没有多余马匹分拨给李陵,李陵自请无须拨给马匹,只需五千步兵以少击多即可,于是皇帝分拨李陵五千步兵。之后,武帝命路博德作为李陵的后备军,因路博德原为伏波将军,所以羞于做李陵的后备军,于是向皇帝上奏说此时不适合开战,希望等到春天时与李陵各自率兵攻打东西浚稽山(约在今蒙古国土拉河,国境内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皇帝以为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这样说,于是下令路博德率军攻击匈奴,并同时命李陵九月发兵。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至浚稽山驻扎。[1][4]

    被迫投降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队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为营,并将士兵排列战阵在大营外,前排士兵执戟拿盾牌,后排安排弓弩手;以此打退匈奴多次进攻,杀敌数千人。单于又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后来李陵的步兵在树林间与敌骑兵拼杀,但伤亡惨重。李陵知晓了是因为军中有被流放的妻女作了士兵们的妻子,影响了士兵的士气,于是将这些女人全部杀了,第二天再战,斩敌三千余人。之后,李陵率军往东南前进,匈奴军放火,李陵也命军士放火烧出隔离带以自救。单于又派自己儿子率军攻击李陵,李陵军与之在树林间交战,又杀敌数千人。李陵军且走且战,马上就要走出大山,距离平地只有四五十里;匈奴军也准备做最后一搏,如果李陵军到达平原便撤军。但此时汉军中一个军侯[b]因被校尉羞辱而叛逃匈奴,并将军中无后援支持以及此时箭矢已尽的情况告知匈奴。匈奴单于得知此军情后,对李陵军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李陵军一天就用光五十万支箭,便弃车而走,此时士兵只剩三千多人;到达山谷,匈奴兵又投下垒石[c],李陵军伤亡惨重。[1]

    当夜,李陵尝试独自一人去杀了单于,但失败而回;之后,又组织兵士突围,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见武帝,便投降了匈奴。三千多士兵逃回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汉朝,武帝大怒,群臣也纷纷指责李陵。但是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以少敌多,毙敌数倍于己,战功卓著,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但是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用以诬告此战没有什么战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便将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1]

    病死他乡

    后来武帝意识到李陵与匈奴的战败是无救援所致,于是派遣使者去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过了一年多,又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领地接回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并上奏据俘虏说李陵协助匈奴单于防备汉军。于是武帝将李陵一家全部杀光。后来李陵得知此事,并告知汉朝的使者,帮助匈奴单于用兵的是降将李绪。之后李陵派人杀掉李绪,大阏氏[d]要杀掉李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等到大阏氏死后才回来。匈奴单于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封他为右校王,对其十分看重,大事小事都跟他商议。[1]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辅政的大将军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都与李陵交情不错,于是派李陵老友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招李陵回汉朝。李陵因为怕归汉后再次受辱拒绝回朝。元平元年(前74年),在匈奴二十多年的李陵病死。[1]

    人物评价

    《汉书》中记载,史学家司马迁评价李陵:“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他英勇杀敌,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1]

    《陈书》中记载,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对李陵的评价:“李陵功绩斐然但是被俘投降还是不能赦免,在危难时刻还能博得一线生机,他的用兵之术是世间少有的。”[5]

    《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于李陵的评价:“李陵凭借五千步兵横行大漠,然而最终投降匈奴,他的功绩尚且能够书写在竹帛(史书)上。”[6]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在《恨赋》里说到:“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抜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存雁门。烈帛系书,誓还汉恩。”大意是李陵投降也是实属无奈,留下了一个叛国背主的骂名,但其实心里面一直都想要回报汉朝。[3]

    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五首》里说到:“李陵苏武是吾师。”[7]

    唐代诗人王维在《李陵咏》里说到:“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称赞李陵是将门虎子,刚刚成年就颇具兵法奇策,年纪轻轻已具壮士气概。[8]

    宋朝学者何去非在评价李陵:“李广、李陵都是山西的英勇将士,骁勇善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9]

    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李陵:“李陵之降,为欲得当以报于汉,此百世之下所可共信者也。”[10]

    家族成员

    祖父

    李广,曾担任骑郎将、骁骑都尉以及陇西、北地、雁门中云中太守等职位。[1]

    父亲

    李当户,曾担任郎官,早死。[1]

    轶事典故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不敢来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边劝降,李陵为苏武置办了酒席乐舞并以单于随时欢迎苏武归降以及苏武母亲已去世、妻子又改嫁再加上苏武家里的孩子不知死活来劝苏武投降,归附匈奴。但是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没有什么功德,只因皇上提拔,才官至将军,爵封彻侯,几兄弟得以做皇上近侍,一直甘愿为皇上肝脑涂地。今天我能牺牲性命报效国家,即使刀砍斧劈,赴汤蹈火,也甘心乐意。臣子服事君主,就像儿子服侍父亲,子为父死无所遗憾,请你也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又说:“子卿,务必要听我劝啊!”苏武说:“我早已做好必死的准备,右校王一定想让我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让我死在你面前。”李陵见苏武赤诚至极,喟然长叹说:“哎,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真是罪可滔天。”说罢泪洒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羞于再见苏武,便要他妻子给苏武送去几十头牛羊。[1]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告诉苏武:“据边境捉到的云中郡俘虏说,汉朝太守以下官民都穿着孝服,说是皇上驾崩了。”苏武听罢,面朝南方大哭,直到呕出鲜血,一连数月早晚都哭奠。昭帝继位数年之后,匈奴与汉朝议和结亲。汉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e]请求与看守一道夜里去见汉使,得以面陈事实经过。常惠教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射猎,射落一只大雁,雁脚系有帛书,上写苏武等人还活在某个大湖中。使者大喜,按常惠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环视左右惊诧不已,向汉使道歉:“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1]

    于是,李陵备了酒席为苏武庆贺,对他说:“今足下还归,威名扬于匈奴,功德显于汉室。 即使那些史册所载、丹青所画的人物,也比不过你子卿啊!李陵虽低能怯弱,但假使汉朝当初宽赦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让我洗刷耻辱,奋发报国之志,也许我会做出像曹刿在柯邑之盟上的壮举,这是我当初念念不忘的想法,但汉朝把我全家收捕诛灭,让我蒙受世上最大的耻辱,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算啦!说说只让你知道我的心罢了。此后你我为两国之人,今日一别即当永诀!”说罢起身舞剑,唱道:“驰聘万里啊横渡沙漠,为君率兵啊搏击匈奴。被困绝境啊刀剑摧折,士卒死尽啊我声名狼藉。老母已死,虽想报恩啊哪是归宿!”唱罢泪如雨下,就此与苏武诀别。[1]

    人物作品

    李陵作品有《李陵歌》一首,在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有收录;[11]《答苏武书》一首,在南梁萧统编撰的《六臣注文选》中有收录。[12]

    相关作品

    文学形象

    作品名称

    作者

    内容简介

    《李陵》[13]

    钟晶晶

    (中国大陆)

    这是一篇关于“叛徒”李陵的诔文

    《李陵变文》[14]

    佚名

    这篇变文集中描述李陵率五千之卒与匈奴苦战,历经火阵、追击,终因“箭尽弓折,粮用俱无”,不得已而降蕃;汉武帝闻知大怒,欲杀李陵老母妻子,司马迁谏止;后来汉兵再败,汉武帝下令对司马迁处以宫刑,诛杀陵母妻子;陵闻凶讯,以哭词作结

    《苏武李陵执别词》[15]

    佚名

    苏武与李陵诀别的时候的唱词

    艺术形象

    作品名称

    类型

    创作者

    作品介绍

    《苏李泣别图》[16]

    绘画

    陈洪绶(明朝

    明代画家陈洪绶先后作两幅《苏李泣别图》描绘苏武、李陵泣别的场景

    《汉魂歌》[17]

    新编历史剧

    上海淮剧团

    《汉魂歌》是一部描写西汉时期的新编历史剧

    影视形象

    影视名称

    出品时间

    类型

    扮演者

    汉武帝[18]

    1996年

    剧情 / 古装

    葛文田

    司马迁[19]

    1997年

    剧情 / 传记 / 历史

    王全有

    大汉天子[20]

    2002年

    剧情 / 历史 / 古装

    刘冠翔

    大汉天子2[21]

    2004年

    剧情 / 历史 / 古装

    杜淳

    汉武大帝[22]

    2005年

    剧情 / 历史 / 古装

    郭伟

    注释

    展开

    [a]指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

    [b]官民,主管军纪。

    [c]投击敌人的巨石。

    [d]单于的妻子。

    [e]苏武出使匈奴是,临时兼任使者的属吏。

    参考资料

    展开

    [1][东汉]班固. 《汉书》. 东汉: 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2][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3]恨赋.识典古籍. [2023-06-02].

    [4][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汉纪 汉纪十三.

    [5][唐]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九·列传十三.

    [6][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 《新唐书》. 北宋: 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

    [7]解闷五首.识典古籍. [2023-06-21].

    [8]李陵咏.识典古籍. [2023-06-02].

    [9][北宋]何去非. 《李陵论》. 北宋: “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

    [10]吕思勉. 《秦汉史》[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04: 127.

    [11]李陵歌.识典古籍. [2023-06-02].

    [12]答苏武书一首.识典古籍. [2023-06-02].

    [13]李陵.豆瓣读书. [2023-06-02].

    [14]张鸿勋 选注. 《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M].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08: 173-194.

    [15]王雅琦. 李陵故事自汉至五代时期的嬗变[J]. 魅力中国, 2016-01-01, (32): 87,61. [2023-06-21].

    [16]底雪锐. 陈洪绶《苏李泣别图》之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3-10[2023-06-02].

    [17]何真. 淮调激越颂汉魂——众议新编淮剧历史故事剧《汉魂歌》[J]. 上海戏剧, 2007-11: 14-15.

    [18]汉武帝.豆瓣电影. [2023-06-02].

    [19]司马迁.豆瓣电影. [2023-06-02].

    [20]大汉天子 .豆瓣电影. [2023-06-02].

    [21]大汉天子Ⅱ .豆瓣电影. [2023-06-02].

    [22]汉武大帝 .豆瓣电影. [2023-06-0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5日

  • 上一篇百科:赵高
  • 下一篇百科: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