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
文天祥像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原名文云孙[1],字宋瑞,又字履善[1][2],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3],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4]。
文天祥资料
  • 姓名:文天祥
  • 原名:文云孙
  • 字:宋瑞、履善
  • 号:文山、浮休道人
  • 国家:南宋末期
  • 民族:汉
  • 出生日期:1236年6月6日
  • 去世信息:1283年1月9日,安葬于文天祥墓
  • 谥号:忠烈
  • 代表作品:《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 职务:右丞相、枢密使、少保
  • 籍贯: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 终年:47岁
  • 主要成就:举兵抗元
  • 父亲:文仪
  • 母亲:曾德慈
  • 正室:欧阳浚
  • 侧室:颜氏、黄氏
  • 兄弟:文璧、文霆孙、文璋
  • 子:道生、佛生、环生、文陞(嗣子)
  • 女:定娘、柳娘、环娘、监娘、丰娘、寿娘
  • 文天祥从小习文,十八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状元及第。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文天祥任秘书省正字职,后因上书建言、反对投降而数次被罢官[5]。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起兵勤王,官拜右丞相兼枢密史[a],后孤身出使元营谈判,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逃脱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重振抗元,转战于福建和江西等地[6]。宋少帝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被授少保、信国公;同年底,在五坡岭被元军所俘,随后被押往元大都,牢狱三年,拒不投降,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元大都燕京柴市刑场(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被杀害,终年四十七岁[5][6]。

    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壮举在后世中树立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他的忠君爱国精神也一直在后世长传,对我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同时,他创作的《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等名篇也颇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现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7]。全国多地建有文天祥祠、纪念馆等,以示纪念,以供瞻仰[8]。

    人物关系全部

    文仪

    父亲

    曾德慈

    母亲

    文道生

    儿子

    文璧

    弟弟

    文天瑞

    堂弟

    欧阳守道

    老师

    刘辰翁

    同门

    人物生平

    庐陵少年

    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川镇(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原名文云孙,字从龙[9]。

    文天祥是家里的长子,六岁之时,文父便开始教其读书写字,七岁时入私塾读书,先后拜胡鉴[b]、曾凤[c]、王国望、朱涣[d]、萧粹叔为师[10]。后来,被朋友以“天祥”为字称呼,便以“文天祥”为名参加童试[e],改字为“履善”[11][f]。通过了童试后,文天祥在家自学了一年,第二年(即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到了白鹭洲书院求学,拜欧阳守道为师[10]。欧阳守道师承江万里,对文天祥的思想影响很大,师生情谊深厚,在欧阳守道去世后,文天祥亲自为其撰写祭文[4]。也是在这里,文天祥认识了欧阳守道的侄女欧阳浚,后娶为妻[12]。同年,20岁的文天祥顺利通过了乡试[g],与父文仪、弟文璧一同赴临安参加会试[10][h]。

    状元及第

    父子三人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达到临安,参加考试。二月初一礼部放榜,文天祥、文璧得进士。五月初八,兄弟俩一起前往集英殿参加殿试[i]对策[5]。

    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的思想为出发点,先阐述完自己的哲学观和世界观,然后针对宋理宗提出的几个问题逐一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国家治理方面,要改革政治,以息民怨,不准外戚宦官参与朝政,强化宰相的权利;人才教育方面,要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军事国防方面,要节用财力,富国强兵,加强海防,以御敌寇。最后,他不打一字草稿,一气呵成,写下万余字的《御试策》,被宋理宗亲自擢拔为状元,大赞“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13]此后,文天祥便以“宋瑞”为字[14]。

    文天祥高中状元后,其父文仪却病情加剧,于五月二十八日在临安病逝了,年仅四十二岁[5]。按制度,文天祥须丁忧[j]三年,然后才能安排官职上任[15]。文天祥与弟文璧于六月初一扶灵柩离开临安,七月二十四日才回到江西老家庐陵[5]。

    名字变化

    文天祥从出生到高中状元这一期间,其名、字多次发生变化。在《宋史》和《文天祥年谱》中,只是简单记载其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2]。在郭晓晔《文天祥传》一书中记录为:“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考贡士时便以天祥自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在殿试中由宋理宗钦点为状元,因受到宋理宗夸赞“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朋友们便以“宋瑞”为字称呼他[16]。

    李仁生与罗红合著的《文天祥传奇》一书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文天祥原名文云孙,字从龙。后来被朋友称字为“天祥”,在18岁参加考试时用了“文天祥”作为名字,字则改为履善。高中状元后,被宋理宗夸赞为“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朋友又称其字为“宋瑞”[9]。

    在文天祥高中状元后,登科录中记载了他的个人信息(如有图所示),里面也写到“文天祥,字宋瑞,小名云孙,小字从龙。”[9]

    对于文天祥的号,因其在文山居住过,所以号“文山”。另外,文天祥钟爱道教,一生结交了不少道士,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道号叫作“浮休道人”[17]。

    官场生涯

    两诏两辞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文天祥结束三年服丧期,前往临安补授承事郎[k]官职、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6],开始了为官生涯。九月,忽必烈率蒙军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内侍董宋臣劝说宋理宗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18]。此时,身在临安但尚未就职的文天祥听说此事后,坚决反对迁都,随即写了万言书《己未上皇帝书》,乞求理宗皇帝斩杀董宋臣,以安民心[6],并提出了“简文法以立事”、“彷方镇以建守”、“就团结以抽兵”、“破资格以用人”四项改革主张,但均未收到官方的回应[19]。内心失望的文天祥没有去赴任,而是自请免职,直接回到了江西老家[18]。

    次年二月,文天祥被改任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他拒绝上任,主动要求去做宫观的祠禄。又过一年,宋理宗下诏任命文天祥为秘书省正字,而他以没有做过地方官为由,再次拒绝就职[20]。

    辗转为官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四月,文天祥接受朝廷的安排,到任供职秘书省正字,开始了自己第一个正式的官职[5]。不久后,朝廷又让他兼任景献府太子教授,负责给太子上课,讲授四书五经。宋理宗对太子的学习成果很满意,还赏赐了一只金碗给文天祥。此后,文天祥先后任职了校书郎、著作佐郎, 刑部郎官等。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文天祥出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首次担任地方官[18]。在瑞州一年多,文天祥因政绩突出,又被召回临安,先后被任命礼部郎官、江西提刑[20]。

    被罢还乡

    文天祥的官场之路并不顺利,就在礼部郎官一职还未正式上任就收到了改任江西提刑的诏令。文天祥到任后不久,又遭到台臣[l]黄万石弹劾,随后被罢去了提刑官一职[20]。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文天祥回想了近十年来在官场上经历的事情,本是刚正不阿、正直廉洁,却被人看成是自取灭亡,甚至遭人构陷,排挤打压。尽管如此,文天祥依然说“而仆不能变者,天也[m]。”[21]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文天祥再次被朝廷召回,被任命为尚书左司郎官,次年兼任学士院权直、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多个职位,再次被弹劾,罢黜所有官职后,文天祥返回庐陵[6][21]同年冬至,朝廷再次任命他为福建提刑,还没来得及上任,又被御史陈懋钦奏免[5]。如此反复被任用、罢免,一直到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共计被罢官五次[22]。

    不过,文天祥并未一直处于失意中。从他该时期创作的《出山》《辟山寄朱约山》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在庐陵老家开辟了文山,在此修身养性,心境也闲适开阔了,也正是如此,他自取“文山”为号[21]。

    起兵勤王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初九,度宗病逝,其四岁儿子赵㬎(xiǎn)继位,是为宋恭帝。两个月后,忽必烈命伯颜率军20万,兵分水、陆两路,目标直指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见元军已经兵临临安城下,情况危急,于是下了一道《哀痛诏》,呼吁大臣军士们一起抵抗外敌,拯救宋室[23]。

    文天祥收到诏书的时,已经是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除了《哀痛诏》,还有一道下达给他本人的诏书,命令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23]。文天祥“捧诏涕泣”[6],三日后便开始招募义士,响应者众多,包括邹沨、尹玉、邓光荐、麻士龙、杜浒等人。文天祥命陈继周在赣州招募勤王义军。妹夫彭震龙则在老家吉州联络好友萧敬夫、颜思理等人加入勤王。一支几万人的新军在文天祥的号召下迅速组织起来了[24]。文天祥让有经验的军士积极训练新兵,并变卖了所有家产用作军资[23]。

    八月,文天祥率勤王之师抵达临安,驻扎在西湖边上。十月,赴平江(今苏州)任职。这时,元军统帅伯颜已经率军从金陵攻打到常州。 文天祥派手下重要将领尹玉、麻士龙、朱华帅等 3000人归张全节制,共同支援常州。然而,张全不顾尹玉等义军在前方奋战,竟溃逃而去。终因寡不敌众,援军战败,尹玉、麻士龙等人也壮烈殉国,元军攻破常州[6]。

    元营逃生

    常州被攻占后,独松关告急,宋廷调身处平江的文天祥前往增援。但援军尚未到达,独松关已被攻破,平江亦被元军占领,文天祥奉命退守余杭[6]。

    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率军进驻皋亭山,距临安仅三十里,文天祥刚任临安知府。没过多久,宋廷投降。十九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次日便被派往元营议降。文天祥与伯颜在皋亭山争论,伯颜一怒之下将文天祥扣留在元营[6]。行至镇江后,文天祥与杜浒等十二人,趁着防御松懈,于夜间逃入真州。真州知州苗再成出城相迎,并提出了一个可以兴复宋朝的计划,即分三路同日攻打杨子桥、湾头、镇江,元军顾此失彼难以相救,宋军便可趁机攻下瓜洲,再以东面的军队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胁浙江的后退之路,如此便可生擒元军大帅。文天祥对此大加赞扬,随即写信送两个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联络[6]。

    因为文天祥一直反对投降,国内的主和势力便对他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苗再成也收到了杀掉文天祥的命令,但他不忍心,于是派人把文天祥一行人护送至杨州。在扬州城门口,听等候开城门的人说要严密防备文天祥,于是一行人向东而行,又遇上元军,好在没被发现。走至板桥,元军又来了,杜浒、金应被擒获,把身上的财物都给元军后才被放回,虞候张庆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两度被箭射中,文天祥两次都未被发现,得以脱身。最后一行人才坐船到了温州[6]。

    率兵御敌

    文天祥听说益王赵昰未立,于是上表劝赵昰即帝位。恭帝德佑二年(1277年)六月,在陈宜中和张世杰的拥立下,益王赵昰(shì)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25]。

    七月,新朝廷下旨让文天祥带兵移往位于福建崇山峻岭之中的汀州,十月,派赵时赏、赵孟溁率军取道石城,攻取宁都(今江西宁都),吴浚率军攻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回赣州,与唐仁一起策应吴浚夺取赣州城。最后,因兵力悬殊,吴浚投降元军,唐仁病故,夺取赣州计划失败[6][25]。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军攻入汀州,文天祥被迫率军迁往漳州,后来又到梅州、会昌、兴国县。七月,派遣张汴、赵时赏、赵孟溁等人攻打赣州,邹洬奉命攻打吉州,随后收复了赣州各县和吉州四县[5]。临洪各郡都送钱劳军,潭州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又收复了好几个失地,何时等人起兵响应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的豪杰人士也都纷纷来到军中,加入抗元队伍[6]。

    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遣军前来支援赣州,自己却率兵攻打兴国。文天祥猝不及防之下,于八月十五兵败于兴国,遂率兵撤退至永丰,但此时邹洬的军队已在永丰被元军击败,李恒便穷追文天祥至方石岭。八月,文天祥所部被元军大败于空坑,其妻和三个子女也为元军所俘,部下死伤惨重,所幸文天祥得以逃脱[6]。

    兵败被俘

    大坑脱险后,文天祥四处收集残部,转战于汀州、循州(今龙川)、海丰、潮阳等地继续组织抗元。恭帝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恭帝赵昰病亡。两日后,行朝新立仅八岁的卫王赵昺(bǐng)为帝,庙号“端宗”。而文天祥得知这些国情时,已经是两个月后了。八月,行朝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6][26]。

    元朝也得知了新王继位的消息,于同年十月发兵,数路并进,意在彻底消灭南宋抗元力量。此次的元帅张弘范由海道袭击漳、潮、惠三州;副元帅李恒率步骑过梅岭,袭击广州。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率部下向海丰(今广东)转移。二十日,军队在海丰五坡岭停下来吃午饭,遭到伪装成村民的元军突袭。文天祥与突然冲进帐篷的元军千户王惟义近身搏斗,不敌,被制服在地。文天祥本想趁敌人不备,服脑子(俗称冰片)[n]自杀,但只是头晕目眩,未能如愿,最终被俘[6]。

    拒降舍生

    文天祥被俘后,先是被押送至潮阳,都元帅张弘范劝其投降,令其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过零丁洋》来回复张弘范的劝降。祥兴二年(1279年),张弘范率水师到达厓山,与宋军对峙,此时文天祥正被囚于船内,亲眼目睹了海战后,二十万同胞牺牲,宋朝彻底灭亡。张弘范取胜后再次劝降,还暗示文天祥如果能像忠于宋朝一样忠于元朝,也可以让他做丞相。文天祥却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感其仁义,不杀,于四月二十二日,遵照忽必烈的旨意,派都镇抚石嵩率一队人马押送文天祥前往大都[6]。

    同年十月,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元丞相孛罗便展开了劝降活动,先是安排了留梦炎打头阵,谁知留刚一开口便被文天祥臭骂一通。然后孛罗又让文天祥的旧主赵㬎前来,文天祥“北而拜号,乞回圣驾”,旧主劝降失败。后来,元平章政事阿合马、元丞相孛罗亲自出马劝降,文天祥誓死不降[10][6]。

    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有人却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召文天祥上殿,问其是否改变心意,愿意归顺元。岂料文天祥依然大义凛然地说到“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十二月九日(公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往柴市刑场,向南而拜后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5][6]。

    主要著作

    文天祥生前留下了大量著作,现存的全部文章都收录在《文天祥全集》中,其中包括《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名篇。文天祥生前把不同时期内创作的诗歌作品分别整理、收录在了不同的作品集中,主要有《指南录》《指南后录》等[7]。

    《指南录》

    《指南录》主要记叙了文天祥起兵勤王后的战斗经历。一共四卷,第一卷主要记载的是在元营中的斗争情况;第二卷主要记载的是从临安到镇江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三卷主要记载的是在江北遇到的艰难险阻;第四卷主要记载的是南归途中和南剑起兵前后的见闻和怀抱。第四卷后面的诗,即在台州登岸以后至被捕以前所作的诗,现已不全,所存只有《绿漪堂》(台州作)、《过黄岩》等十三首[7]。

    《指南后录》

    《指南后录》共分三卷,第一、第二卷主要收录了文天祥北上的记行诗,共69题77首,主要表达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还有旧事往事的回忆之感,另外还有一些吊古咏史之作,对沿途景物风俗的描绘、对叛臣权奸的鞭挞等。第三卷中,除了出狱临刑诗歌外,都是文天祥在燕京监狱中所作,可以名之为“狱中诗”,有八十一首之多[7]。

    《集杜诗》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开始,文天祥集杜甫五言诗为绝句,至二月,得绝句二百首,取名《集杜诗》。《集杜诗》的第二部分写的是文天祥起兵赣州,入卫临安到兵败海丰,囚居大都的经历。其中有24 首纪行诗,均是回忆过去的艰难跋涉与抗元斗争[7]。《集杜诗》 作为文天祥一生经历的回顾,再现了南宋末年的历史,内容翔实可靠,成为最有价值的史料[7]。

    《胡笳曲》

    胡笳曲》(十八拍)是文天祥学习杜甫并集合杜诗之句而成的组诗。全诗十八拍,可分为三部分:一至六拍写遭乱被掳的悲愤;七至十二拍写居胡思乡的悲哀; 十三至十八拍写弃子归汉的悲伤[7]。

    思想主张

    “法天地之不息”是文天祥各种思想的出发点,在宝祐四年(1256年),21 岁的文天祥参加殿试以一篇《御试策》把理宗皇帝提出的八项事物概括为四个方面,阐述与思想之深刻,深得宋理宗赏识,后来他又在《己未上皇帝书》中,提出了“改今日之弊,变今日之俗”的思想主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7][28]

    政治思想

    文天祥针对当时南宋国内存在的种种弊端,从“法天地之不息”的思想出发,提出要“简文法以立事”,即要重视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的行政领导权,以及执掌权利的官员,减少朝廷内的繁文缛节以便提高行政效率[28]。文天祥指出,天、地、人之道为一道,即为运行不止、生生不息、永不停顿之道。所以,人也应当效法“天地不息”之道,积极有为,自强不息,不可一时一刻停息,尤其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心气概,以“不息之心”而负荷担道,勤于道而建其功[18]。

    军事思想

    自从政以后,文天祥为了挽救国家一直力主抗元,反对投降,在《御试策》中就早已建议朝廷增加兵力,以防御元军的入侵,后又在万言书《己未上皇帝书》中明确提出了两点军事主张。一是“仿方镇以建守”,即要改变以往为了防范藩镇割据的隐患而削弱地方诸侯权利的做法,当前须扩大地方军事守备将领的职权,以便增强抵御元军实力;二是“就团结以抽兵”,即取兵于民,有规模有计划地抽集兵力,以扩大兵源。文天祥认为,只有改革军政弊端,清除弊政,选用将帅,就能够打败元军,收复中原。[18]

    社会思想

    首先,文天祥主张“天下为公”,反对封建主义和贵族专政,提倡平等和公正。其次,文天祥受儒学影响,始终谨记安民、爱民、教民的民本思想,关心民众的疾苦,身体力行为百姓谋福利,他在孟子“民贵君轻”这一民本思想基础之上,文天祥又做进一步的延伸和深化,指出了社稷是百姓的社稷。他指出:“民心必无变,宗社必无危”。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地提出了要“以人民社稷之重”的主张。[28]

    教育思想

    在人才教育方面,文天祥在《己未上皇帝书》中,说到“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于是提出了“破格用人”的思想主张,即改变官吏制度、改革官僚体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18][19]。文天祥认为士大夫教育弟子“幼而授其句读,长而累牍为富,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唯‘利而已矣’”,因而培养不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主张从 “幼之所学,壮之所行”抓起,“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为此,要“建学校,崇经术,讲治道,修边防”,为国家培养造就文武兼备的人才[28]。

    哲学思想

    文天祥师承欧阳守道,又生活在崇尚程朱理学的南宋,儒家思想在其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先,文天祥认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甚至在没有任何物质存在之前就已经有了“道”这个概念。其次,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物”则是指“道”具体存在的事物。所以,在文天祥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太虚无形的存在,也是万物之先。同时,“道”的本质通过气化流行而表现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和万物等多种形态,这些都是“道”的作用。因此,“道”既是本质也是作用,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物的地方就必有“道” 的作用,有“道”的地方,则必有物的存在[29]。

    文天祥还认为“道”的根本性质就是运行不息, 在现实中便体现为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精神。所以,地自然,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要以“不息之道”为根本,以永不停息的精神去治理国家和社会[29]。

    而对个人修养方面,文天祥从体验天道不息出发来领悟人性的休养之法。所以,他把学习、求道、修身、进德也看做是一个永无止息的过程[29]。在修养道德过程中,要在善恶是非的观念发出之际,便以一颗尊敬、敬畏、敬重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修养下去,就会最终达到“至诚之德”。并且,诚、敬二项是一个人品德的根基,忠、信、诚三者其实只是一道[30]。

    爱国思想

    文天祥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体现出鲜明的爱国思想,备受人们的推崇。文天祥的爱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天不息,自强兴国”,他认为改革不息,而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就得从国家内部做起,走自强兴国之路。 他在《御试策一道》中指出,客观事物有个固有特性便是不停地运动变化,这种变化的时间长久时不受外部力量所影响的,所以“不息于外者,固不能保其不息于内”, 只有自强才能不息。二是“以人民社稷为重”,把人民和社稷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爱民与爱国是统一的,是一而二、二而一 的东西。[31]三是“正气未亡人未息”,只要一个人身上的正义之气没有泯灭,那么这个人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世人的记忆中或精神中,所以在面对元军的屈辱和诱惑下,文天祥仍然能够数次拒降,大义凛然,甘心为国捐躯[32]。

    影响与评价

    主要影响

    文天祥誓死不降、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影响了很多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明朝兵部尚书李邦华受文天祥影响巨大,李自成攻破京城时,他没有出逃,而是先在文天祥祠堂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作诗一首,遂自缢殉国[33]。跟文天祥有着相似经历的明末状元刘理顺,也是在殿试时被皇帝亲擢为第一名。在李自成破京城时,他也效仿文天祥,提笔写下了“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的诗句,然后北面而拜,上吊身亡[34]。明兵部尚书瞿式耜和总督张同敞在桂林被攻陷后,因拒绝出逃而被清军俘获。清定南王孔有德多次劝降两人,但都被拒绝。瞿、张二人在狱中诗歌唱和,临行前,瞿式耜写下《绝命词》:“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然后,二人整肃衣冠,向南行五拜三叩头之礼(辞帝之礼),最后以身殉国[35]。除此以外,文天祥对普通大众们的影响也很深远。文天祥忠君爱国的形象,让世人肃然起敬,各地纷纷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建造文天祥祠、纪念馆等,以供瞻仰[4]。

    另外,文天祥作品中表达出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他英勇抗敌的形象被广泛关注,以至于对影视、文学和戏曲也有不小的影响。20世纪初年,《爱国魂传奇》《指南梦传奇》《指南公传奇》等戏曲都是以文天祥形象作为主角。此外,晚清革命派还组织和帮助建立了一些地方剧社,编演了如 《柴市节》《文天祥殉国》等戏剧来宣传民族英雄和爱国思想,启发民众起来革命[4]。

    历史评价

    • 文天祥就义前,在狱中写下一首《自赞》,用“仁至义尽”四个字评价了自己的一生。该诗大意为“孔子说过杀身成仁,孟子讲过舍生取义,只有尽了义,才算做到了仁。”[36]

    • 文天祥21岁时参加殿试,一篇万言字的《御试策一道》一气呵成,宋理宗看完后,立马把原本排名第七的文天祥擢升为当年的新科状元,并称赞“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37]

    • 宋臣王积翁给予文天祥极高评价,称南宋人中,无人能超过文天祥[38]。

    • 元代文学家许有壬(1286-1364)在评价文天祥时表示,在南宋朝灭亡的时候,有一些人坚守节操不屈服,但没有像文天祥这样为国家奋斗到底的人。[39]

    • 元人脱脱主编的《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 中记载,在宋朝三百多年里,取得官职的考试中,进士考试是最重要的,而在进士考试中,抡魁(第一名)是最为荣耀的。但自从文天祥去世后,有些人认为单凭考试成绩无法评价一个人是否伟大[40]。

    • 明朝诗人李鼎在《神石铭》一文中说到:“文天祥在匆忙间被处死了,但这并不能展现他的忠诚和节操。相信上天会保佑他,在行刑时能够安详自若。他死在燕市,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节操,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臣子们效仿的标准。”[41][o]

    • 明朝诗人韩雍十分欣赏文天祥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悲壮、宏伟的风格与气概,在《文山先生全集序》中称赞说文天祥的诗歌、文章、序言、记录等,内容涵盖了理性的叙述、描写事物的美好、悼念古人并表达了对现实的伤感等。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有宏大华丽的,也有简短精练的,风格严肃而锐利,都非常动人[7][p]。

    • 清高宗《文天祥论》中评价文天祥的忠诚之心不仅仅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期的鼓舞,他的气魄与太阳、月亮相比也毫不逊色。因为像文天祥这样志向高远、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们追求大义、想要在世界上实现正义,并不会因为成功、失败、得失而动摇他们的信念[42][q]。

    • 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评价道:“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这四个人,智慧和才干广阔无边,忠诚和正义贯穿天地和时间[43]。

    • 《四库提要》里给了文天祥及其作品很高赞扬,说文天祥一生大义凛然,所做之事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而他的著作也非常优秀,犹如江河一样宽广无边。此外,还可以在《指南前后录》中看出,文天祥的忠诚和义气在文化作品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凸显了文天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44]。

    • 1904年,《觉民》杂志刊载《为种流血文天祥传》一文,颂扬文天祥, 称其为“为种流血”的大豪杰;作者又称赞文天祥:“独天祥虽囚不屈,虽死不降,白刃不足以阻我气,威权不足以夺我志。狂人欤!英雄欤!侠士欤!”[45]

    家族情况

    表一:文天祥亲属关系表[5][46]

    关系

    姓名

    概况

    祖父

    文时用

    出生不详,卒于淳祐六年(1246年)[r]

    祖母

    刘氏

    生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s],卒年不详

    父亲

    文仪

    生于宋嘉定八年(1215年),病逝于宝祐四年(1256年),字士表,号革斋。祥兴年间赠太师、惠国公

    母亲

    曾德慈

    泰和梅溪人曾珏之女,前朝宰相曾布[t]的曾孙女,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被封为齐魏国夫人,同年九月初七,染疫而亡,享年六十五

    弟弟

    文璧

    大弟,生于嘉熙元年(1237年)与文天祥同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南宋时官至惠州知府。入元后官至通议大夫等。卒于1298年,死后追封雁门郡侯,谥号“文惠”

    文霆孙

    二弟,生于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卒于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年仅十六岁病逝

    文璋

    幼弟,生于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字宋仁,号文室,又名天麟,卒于1317年

    妹妹

    文懿孙

    大妹,生卒年不详,嫁孙皋将军[47]

    文淑孙

    二妹,生卒年不详,嫁彭震龙将军[47]

    文顺孙

    三妹,生卒年不详

    妻妾

    欧阳浚

    正室,生文道生、定娘、寿娘,是文天祥恩师欧阳守道的侄女

    颜氏

    妾室,生文环生、奉娘、环娘

    黄氏

    妾室,生文佛生、柳娘、监娘

    儿子

    文道生

    长子,生于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欧阳氏所生。随父转战广东,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祥兴元年)病卒惠州,年仅十三岁

    文佛生

    次子,生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黄氏所生,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 信城疾殁,年十八岁

    文环生

    颜氏所生,生卒年不详[48]

    嗣子

    文升

    文璧次子,生于咸淳四年(1268年),后过继于文天祥。字逊志,号学山。在元朝官至奉训大夫、集贤院直学士。死后赠大中大夫、蜀郡侯,谥号“文庄”,卒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

    女儿

    定娘

    长女,欧阳氏所生,1276年在惠州河源县三角村病亡

    柳娘

    二女,生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二月,卒年不详

    环娘

    三女,生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三月,卒年不详

    监娘

    四女,出生不详,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五坡岭遇难

    奉娘

    五女,出生不详,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五坡岭遇难

    寿娘

    幼女,出生不详,1276年在惠州河源县三角村病亡

    表二:文天祥世系简表[49]

    世系

    姓名

    生子

    第一世

    文时

    文环

    第二世

    文环

    文光大、文光祖

    第三世

    文光大

    文彦纯、文彦本、文彦彬、文彦华

    第四世

    文彦纯

    文卿、文小山

    第五世

    文卿

    文蒙

    第六世

    文蒙

    文炳然、文焕然、文煜然

    第七世

    文炳然

    文正中

    第八世

    文正中

    文利民、文觉民

    第九世

    文利民

    文安世、文安常

    第十世

    文安世

    文时习、文时用

    第十一世

    文时习

    文行、文仪(过继给文时用为子)、文信

    第十二世

    文仪

    文天祥、文璧、文霆孙、文璋

    第十三世

    文天祥

    文道生、文佛生、文环生、文陞(系文璧之子,后过继给文天祥为嗣)

    轶事典故

    倒植柏树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文天祥在游乡校时,看到学宫里有一个祠堂,走进去才发现里面供奉着欧阳修、杨邦乂(yì)、胡铨、周必大四位先贤的遗像。文天祥发现他们四人的谥号均有一个“忠”字,于是非常羡慕,便在心中下定决心,以后也要成为像四位先贤一样的忠义之士。如果将来自己不能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便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2][50]。

    不仅如此,文天祥还找来了五棵柏树苗,其中四棵分别代表四位先贤,而第五棵则代表文天祥自己。栽种时,文天祥竟把代表自己的那一棵柏树根朝上倒着栽,他说:“我如果将来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精忠报国,这株柏树一定会生根发芽。”结果,正如文天祥所愿,这棵倒植的柏树长得枝繁叶茂,应验了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心愿[50]。

    相国卦竹

    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进入广东梅州。传说文天祥曾在此地以鲜血染于竹叶上卜卦。自此以后,该地生长出来的竹子,竹叶上皆有像血一样的红色斑点。当地百姓都认为此血色斑点是文相国的鲜血所化,便称之为相国卦竹,也称为满上红[51]。

    空坑相石

    据刘岳申《文丞相传》载,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文天祥率领同督府的官员及家属,还有众多百姓,一起行至空坑。半夜,元军突袭,文天祥一行人从小路突围后继续逃亡,而元军也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被抓住了。突然,狂风大作,地动山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坡上滚落下来,刚好堵住了狭窄的山道,切断了元军前行的道路。因此,文天祥一行人才得以顺利逃脱。后人便把这块阻挡元军去路的巨石命名为“相石”[52]。

    狱中书信

    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大都的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十分清楚,这是元人对他的招降手段,他心里更加明白,只要自己选择投降,家人们立马就能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看完后痛彻心扉。世人都有夫妻之情和骨肉亲情,但如今事已至此,我必须要为正义而死,这是命运的安排。只希望柳娘、环娘能好好做人,可惜作为父亲的我已经管不了了。”[5]

    向南而死

    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柴市口刑场(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监斩官问他是否还有什么话要说,也告知此时也依然有机会投降免死。文天祥听后却说自己多次求死,都不能如愿,如今的场面,正合心意。于是,文天祥走到刑场中间,询问前面的百姓哪面是南方。等到有人给他指了方向后,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并说自己的心事马上就要了结了,心中无憾了[53]。

    纪念场馆

    出生之地

    • 文天祥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大坑村,于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修建[54][55]。1982年、1983年经政府两次拨款修葺、立碑,由服务区、纪念区、陵墓区三个部分组成[56]。2013年5月3日,文天祥墓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七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58]

    •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文山公园内,建于1984年,占地120亩,1992年1月9日正式向游客开放。文天祥纪念馆是江西最大的一所历史名人专题纪念馆,也是江西省首批兴建的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馆内陈列有文天祥生平及其遗物、手迹、著作等,还有当今名人的书画作品,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9]。

    • 文天祥故居陵园,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鹜湖文家村,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由文天祥故里、文山旧隐、正气园三个景区组成,内有状元坊、龙川阁、文丞相祠、正气书院、文天祥陵墓等珍贵历史遗迹二十多处,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

    任职之地

    • 南通文天祥祠,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华塔陵园东侧,由展厅、竹林山景、廊道石舫、义马墓等部分组成,其中展厅中向后人展示着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和纪念篇章,整体采用仿宋的古建筑风格[61][62]。

    • 南通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街道土山村洗马池北,2017年初动工新建,馆内摆放有一座高6米左右的文天祥像[61][63]。

    途经之地

    • 温州文天祥祠,原名宋丞相文信国公祠,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东首,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筑面积476平方米[64]。今祠为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厅、两廊组成,正厅有文天祥彩绘塑像,两侧墙是关于文天祥英勇抗敌事迹的壁画。该祠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成立文天祥纪念馆,1994年被列为温州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5]。

    • 深圳信国公文氏祠,又称“文天祥祠”,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现中山东路,是文天祥之弟文壁后人所建,始建年代不详,占地600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二天井布局,是南头城中保存至今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现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

    就义之地

    • 北京文丞相祠,又名文天祥祠,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61],占地约600平方米。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明清两代为了纪念他,将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土牢旧址进行改建,便成了文丞相祠,今天依然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于1984年对外开放[64][66]。

    其他地方

    • 玉林文丞相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东新区茂林镇马鹿岭村,于2016年5月开工新建,以赣派建筑风格为主,融入‘宫殿’古建筑元素,其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天祥纪念馆[67][68]。

    • 玉林西街文丞相祠,该处是玉林文丞相祠旧址,位于玉林西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四进两厢四合院,占地1600平方米,现西街文丞相祠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面古墙,后此处新建了一座文天祥雕像,供后人纪念[67][69]。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冬青树》,历史题材戏剧作品,清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写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共两卷三十八出。戏中的主要人物文天祥出自于史实,而又完成于虚构,蒋士铨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对文天祥进行描述和构造,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70]。

    《末朝顶梁柱—文天祥》,历史长篇小说,杨友今著,讴歌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述了他不甘屈节、矢志为国捐躯的故事,该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1994年12月出版[71]。

    《文天祥》,历史长篇小说,杨友今著,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文天祥一生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72]。

    影视形象

    《国魂》(The soul of China),电影,根据吴祖光的话剧《正气歌》改编,由卜万苍执导,吴祖光担任编剧,李祖永担任监制,刘琼 / 袁美云 / 王熙春等主演,其中刘琼扮演文天祥,影片于1948年9月9日在中国香港首映,片长141分钟[73]。

    《国魂》剧照

    《文天祥》(1972),由梁天 / 冯淬帆 / 陈有后 / 黄淑仪 / 郑子敦 等主演,1972年在中国香港首播,演员梁天扮演文天祥[74]。

    《血玺金刀》 (1992),电视连续剧,由王天林执导,陈惠妍担任编剧,郑伊健 / 梁小冰 / 陈慧仪 / 张卫健等主演,演员刘江扮演文天祥,剧集于1992年6月29在中国香港首播[75]。

    《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 12 文天祥》 (2015),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2015年2月5日首次上映,片长40分钟,由方志远扮演文天祥[76]。

    注释

    展开

    [a]枢密使:古代官名,主要的职责是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在宋代,枢密使的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b]胡鉴:字季从,号观洲。

    [c]曾凤:子朝阳,担任过衢州府学教授、国子监丞。

    [d]朱涣:字行义,一名霓,号约山,又号约斋。南宋著名教育家,曾凤好友,固江镇候城书院的先生,中过进士,任过衢州知府。

    [e]童试: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属于县一级考试,第一名称“案首”,其余考取的都叫“秀才”或“生员”,只有通过了童试,才能进入各县官办的学宫继续学习,取得乡试资格。

    [f]《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中记载:“既长,朋友字曰天祥,后以字贡于乡,字之者,改曰履善。”

    [g]乡试: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属于省一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的考场被称为“贡院”,考中的士子被称为“贡士”或“中举”,第一名叫作“解元”。

    [h]会试:科举考试的第三阶段,又称省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也称“春闱”,第一名叫作“会元”。

    [i]殿试: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当年的五月,在朝廷的宫殿里举行。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j]丁忧:朝廷官员的父母去世后,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

    [k]承事郎: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

    [l]台臣:即御史。宋代,皇帝设监察司制约宰相和官员们,监察司的机关叫御史台,御史也叫台臣,可与宰相同朝议事。

    [m]出自《文山先生全集》卷五《与朱太傅埴》,原文记载:“……仆十年受用顺境过当,天道反复,咻者旁午。七八月以来,此血肉躯,如立于砧几之上,齏(jī)粉毒手,直立而俟之耳。仆何所得罪于人,乃知刚介正洁,固取危之道,而仆不能变者,天也。”

    [n]又名龙脑香,是一种经过提炼的樟脑,含有一定的毒性,可用于防霉驱虫。

    [o]原文为:“一时仓卒之间暗昧而死,不足以表现其忠节,必将保佑完护,使之雍容就义,死于燕市,然后精忠大节烈烈然,著当时而垂无穷,于以正千万年纲常彝伦之道,为臣子之准。”

    [p]原文为:“其诗、 辞、序、记等作或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或吊古而伤今,大篇短章,宏衍巨丽, 严峻剀切,皆惓惓焉。”

    [q]原文为:“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盖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其心也。”

    [r]由史在新/刘敬堂合著的《文天祥别传》中记载:“文家文安世生有两个儿子,二儿文时用中年无后,过继了大哥文时习的二儿文仪为子。”

    [s]夏延章《文天祥年谱》中记载有: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39岁,六月,为祖母庆祝八十七岁生日,可知其祖母生于1188年。

    [t]曾布之弟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参考资料

    展开

    [1]胡辉 著 . 《文天祥》 [M]. 第1版. 北京 : 中华书局, 2021-07 : 1-2. ISBN 978-7-101-15221-0.

    [2][元]脱脱 撰.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1: 12533. ISBN 978-7-000-90356-9.

    [3]国文传媒. 《文天祥传》[M]. 第1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2-12: 10. ISBN 978-7-5125-0429-5.

    [4]陈功林. 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D].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6-01[2023-04-18].

    [5]夏延章. 文天祥年谱[J]. 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5-03, 第16卷(第1期).

    [6][元]脱脱 撰.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1: 12534-12538. ISBN 978-7-000-90356-9.

    [7]邓晓琼. 文天祥诗歌研究[D]. 湘潭大学, 2007-06-01[2023-04-20].

    [8]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208. ISBN 978-7-5205-1911-3.

    [9]李仁生 罗红. 《文天祥传奇》[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11: 1-4. ISBN 978-7-210-13599-9. (3)

    [10]李仁生 罗红. 《文天祥传奇》[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11: 306-315. ISBN 978-7-210-13599-9.

    [11][南宋]文天祥撰.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文山先生全集》. 商务印书馆, 1919: 卷十七《纪年录》.

    [12]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10-20. ISBN 978-7-5205-1911-3.

    [13]李仁生 罗红. 《文天祥传奇》[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11: 68-76. ISBN 978-7-210-13599-9.

    [14]胡辉 著 . 《文天祥》 [M]. 第1版. 北京 : 中华书局, 2021-07 : 23-45. ISBN 978-7-101-15221-0.

    [15]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30-50. ISBN 978-7-5205-1911-3.

    [16]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29. ISBN 978-7-5205-1470-5.

    [17]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280-281. ISBN 978-7-5205-1911-3. (2)

    [18]姜国柱. 文天祥其人及其军事思想[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01, 23(1): 30-35. [2023-04-19].

    [19]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M]. 1985-03: 卷 3《己未上皇帝书》.

    [20]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46-66. ISBN 978-7-5205-1470-5.

    [21]李仁生 罗红. 《文天祥传奇》[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11: 102-106. ISBN 978-7-210-13599-9.

    [22]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91. ISBN 978-7-5205-1470-5.

    [23]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101-115. ISBN 978-7-5205-1470-5.

    [24]顾宝林. 文天祥幕府志士补录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1-01-01, (6): 69-71. [2023-04-27].

    [25]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197-213. ISBN 978-7-5205-1911-3.

    [26]李仁生 罗红. 《文天祥传奇》[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11: 202-216. ISBN 978-7-210-13599-9.

    [27]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3-9. ISBN 978-7-5205-1470-5.

    [28]井伟. 文天祥社会思想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2-01-01[2023-04-20].

    [29]罗才成. 文天祥哲学思想研究[D]. 南昌大学, 2005-05-01[2023-04-20].

    [30]熊飞 漆身起 黄顺强. 点校 《文天祥全集·西涧书 院释菜讲义》[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 412.

    [31]郭学信, 陈永芹. 文天祥古典爱国主义思想述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01, (5): 43-48. [2023-04-20].

    [32]伍昱川.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浅析[J]. 山东青年, 2015-01-01, (7): 137-137. [2023-04-20].

    [33]张廷玉 . 《明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李邦华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04: 6846. ISBN 978-7-101-00327-7.

    [34]张廷玉 . 《明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刘理顺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04: 6860. ISBN 978-7-101-00327-7.

    [35]张廷玉 . 《明史·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六十八·瞿式耜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04: 7183-7184. ISBN 978-7-101-00327-7.

    [36]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293. ISBN 978-7-5205-1470-5.

    [37]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28-29. ISBN 978-7-5205-1470-5.

    [38][元]脱脱 撰.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1: 12539. ISBN 978-7-000-90356-9.

    [39][南宋]江少虞 撰. 《宋朝事实类苑》[M]. 第1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07: ?????. ISBN 978-7-100-25159-1.

    [40][元]脱脱 撰.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1: 12540. ISBN 978-7-000-90356-9.

    [41]刘文源. 《文天祥研究资料集》[M]. 第1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1: 176. ISBN 5067516047383.

    [42]刘文源. 《文天祥研究资料集》[M]. 第1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1: 275. ISBN 5067516047383.

    [43]陆以. 冷庐杂识.国学导航. [2023-04-28].

    [44]邓碧清. 《文天祥集》[M]. 第1版. 江西: 凤凰出版社, 2020-08: 导读(3-7). ISBN 9787550631380.

    [45]姚光. 《为种流血文天祥传》. 《觉民》, 1904: 3-4.

    [46]郭晓晔 著. 《文天祥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02: 304-314. ISBN 978-7-5205-1470-5.

    [47]胡辉 著. 《文天祥》 [M]. 第1版. 北京 : 中华书局, 2021-07 : 第212页. ISBN 978-7-101-15221-0.

    [48]南国都市报. 海南东方文氏家族:我们是文天祥的直系后代!.南海网. 2008-10-19[2023-04-18].

    [49]李仁生 罗红. 《文天祥传奇》[M].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11: 10-11. ISBN 978-7-210-13599-9.

    [50]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31. ISBN 978-7-5205-1911-3.

    [51][清]卢兆鳌. 《嘉庆《平远县志》》卷五《名胜》[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4 : 615.

    [52]史在新,刘敬堂著. 《文天祥别传》[M]. 第1版.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12: 271. ISBN 978-7-5205-1911-3.

    [53]胡辉 著 . 《文天祥》 [M]. 第1版. 北京 : 中华书局, 2021-07 : 322. ISBN 978-7-101-15221-0.

    [54]孙刚 主编. 《文化遗产在江西普及读本》[M]. 第1版.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 2014-05: 91. ISBN 978-7-5392-7488-1.

    [55]曾维华著. 《中国古史与文物考论》[M]. 第1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3: 386. ISBN 978-7-5617-5866-3.

    [56]单树模主编. 《中国名山大川辞典》[M]. 第1版.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12: 1055. ISBN 978-7-5328-1368-1.

    [57]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 [2023-04-19].

    [58]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4-07-21[2023-04-19].

    [59]江鸟. 文天祥纪念馆[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1-01, 5(5): F0003-F0003. [2023-05-13].

    [60]文天祥故居陵园修缮一新重新开放.中国新闻网. [2023-04-19].

    [61]高茂兵. 文天祥祠考论[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01, 29(1): 108-113. [2023-05-13].

    [62]金书. 文天祥南通诗词.久教育. 2019-11-24[2023-04-28].

    [63]文天祥纪念馆在通州区兴东街道土山村落成.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8-07-20[2023-04-19].

    [64]张克群著. 《寻踪与觅迹》. 第1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11: 371-377. ISBN 978-7-111-64094-3.

    [65]于健, 王尚. 温州江心屿古建欣赏[J]. 建筑, 2014-01-01, (8): 72. [2023-05-13].

    [66]刘红艳. 文天祥祠的特色与价值[J]. 文物世界, 2011-01-01, (5): 48-50,15. [2023-05-13].

    [67]玉林:新建文丞相祠,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西玉林市人民政府. 2020-05-01[2023-04-19].

    [68]玉林文天祥纪念馆呼之欲出_广西新闻网玉林频道.广西新闻网. [2023-04-19].

    [69]西街文丞相祠 会际历史风云-玉林新闻网.玉林新闻网. [2023-04-19].

    [70]谢莉. 《冬青树》中虚实相生的文天祥[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01, 33(2): 97-99. [2023-04-19].

    [71]《末朝顶梁柱—文天祥》.豆瓣读书. 1994-12[2023-04-18].

    [72]《文天祥》.豆瓣读书. 2006-01[2023-04-18].

    [73]电影《国魂》.豆瓣电影. 1948-09-09[2023-04-18].

    [74]《文天祥》(1972).豆瓣电影. [2023-04-03].

    [75]《血玺金刀》(1992).豆瓣电影. 1992-06-29[2023-04-18].

    [76]《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 12 文天祥》(2015).豆瓣电影. [2023-04-03].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 上一篇百科:史可法
  • 下一篇百科:朱由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