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出身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政治变革和军事征伐的重要参与者。崔浩年少以智谋文采见长,道武帝时期升任为著作郎。太武帝时期,崔浩深受倚重,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东郡公。崔浩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国史之狱”牵连,被夷灭九族,时年七十岁。[1]
陈寅恪先生认为:崔浩之死,民族方面(华夷之分)与宗教方面(佛道问题)虽然都是其中的原因,但均非主要,主要原因在社会阶级方面,也就是在于崔浩想“齐整人伦,分明姓族”。[1][2]
崔宏
父亲
崔恬
弟弟
崔简
兄弟
崔潜
爷爷
崔徽
叔叔
清河崔氏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3]清河崔氏在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统治者采取吸纳汉族士人的政策,引入门阀制度。崔氏作为汉族世家大族,积极参与政权建设。[4]
崔浩,字伯渊,出身清河崔氏,其母是范阳卢氏卢谌的孙女,其父崔宏,北魏初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之术、百家之言,无不涉及。精研经义,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及至弱冠,崔浩被封为直郎[a]。天兴年间,崔浩任给事秘书,之后又转任著作郎。拓跋珪因为他善于书法写作,经常让他随侍左右。拓跋珪晚年,十分严格,宫内外人员多因微小失误被治罪,人们都尽量躲避他,只有崔浩依旧勤勉不懈怠,有时候一天都不离去。拓跋珪知道后,赐给他御粥。崔浩正直勤勉、不因为其他原因改变自身的气节。永兴元年 (公元409年),拓跋嗣初即位,是为太宗,拜崔浩为博士祭酒[b],赐爵武城子,经常为拓跋嗣讲授经书。每次到郊外祭祀时,崔氏父子一起乘坐轩轺车,当时的人都以他们为荣。拓跋嗣喜好阴阳术数,听了崔浩讲《易经》《洪范·五行传》后,十分赞赏,于是命崔浩占卜吉凶,观测天文,答疑解难。崔浩综合天象与人事,采用其中的关键点,用来占卜各种灾祥变异,多有应验。太宗经常和他商讨军国大事,关系亲厚。那时,后宫有兔子出没,查问守卫后发现兔子根本无从得入。拓跋嗣感到奇怪,于是命崔浩推测征兆。崔浩认为应当是有邻国进献妃嫔,是吉兆。第二年,后秦国主姚兴果然进献女子。[1]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秋谷歉收,发生粮荒。太史令王亮、苏坦等人因为华阴公主谶言,劝说明元帝迁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崔浩和特进[c]周澹主张不能迁都,理由是:魏国的北方国土幅员辽阔,人民和牲畜众多。如果南迁,地域狭小,水土不便,会多发疫病。同时,胡夏、柔然也会乘机而入,云中、平城就会受到威胁。两地离邺城相隔千里,救援不便。而不迁都,各地有突发情况,军队都能轻松抵达。且目前的饥荒只是短暂的,熬过去,到来年粮食丰收饥荒就解决了。[1]
拓跋嗣听完之后,深以为然,说只有崔浩与周澹两个人与他想法相同。二人又提出目前的解决方案:分拨民户到山东三州就食,从粮仓散发粮食,救济灾民。来年庄稼果然丰收,百姓富足。拓跋嗣赐给崔、周二人各一妾,一袭御衣,绢五十匹、绵五十斤以示嘉奖。[1]
当初,姚兴去世的前一年,太史令[d]上奏说天象有变,恐怕有灾祸发生。崔浩按照《春秋左氏传》的记载推算,灾祸应该发生在当时由姚兴控制的秦国。第二年果然如崔浩所说,姚兴去世,二子交战,三年后秦灭亡。于是人们都佩服崔浩,说“确实不如他”。[1]
泰常元年(416年),刘裕北伐姚泓,水陆并进,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准备溯河西上,假道魏国。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外朝大臣都认为函谷关是为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裕水陆军,应该无法西入。但是北上比较容易,虽然声称伐秦,但难以猜测他的真实意图。借水路给他的话,那样贼寇就无法制约了。应该先派兵截断河水上游,别让他西入。太宗又和内朝商议,意见一致,太宗将要这样做时,崔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刘裕一定要西行入关与姚泓决战。如果我们阻挡刘裕,就是引火烧身;不如借道与他。如果刘裕获胜,会感激我们借道的恩惠;若后秦得胜,会感激我们解救邻国。即使刘裕胜利,得到关中,但相隔较远,难以防守,最终还是我们的。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坐收渔利。但其他大臣都认为,如果刘裕西入函谷关,那我们腹背受敌。如果北上岸,那么后秦一定不会出关帮助我们。刘裕声言西进,而实际上是想北进。拓跋嗣于是听从群臣意见,派司徒长孙嵩出兵阻挡刘裕,双方战于畔城(在今山东聊城市西),魏军被刘裕部下朱超石打败,军队损失惨重。拓跋嗣听说魏军惨败,悔恨没有用崔浩的计谋。[1]
泰常二年(417年),东晋的齐郡太守王懿前来投降,向拓跋嗣上疏陈计,称刘裕在洛阳,劝拓跋嗣出兵以绝刘裕后路,那么魏军就可以不战而胜。拓跋嗣问崔浩,刘裕征伐姚泓,能否打赢。崔浩认为刘裕兵精将勇,一定会胜。拓跋嗣又问:“刘裕军事才能和慕容垂相比怎么样?”崔浩认为刘裕比慕容垂强。并具体分析到,慕容垂有祖上的优势,稍加努力就能立功。刘裕出身贫寒,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都是凭借个人能力和自己的努力。刘裕击败秦后一定会自立称帝。但是秦地市虎狼之国,不是花一两年的时间就能治理好的,刘裕肯定受不住。我们现在应该停战息民,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秦地最终将为国有,我们可以坐而守之。拓跋嗣打算乘刘裕入关,派精兵袭击彭城、寿春。崔浩认为现在不是时机,分析说现在西北寇贼未除,陛下不能亲率领军队出征。虽然军队众多,但却没有韩信、白起这样的将领。长孙蒿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却没有进取得能力,不是刘裕的对手。[1]
拓跋嗣同意崔浩所言。是日,崔浩与拓跋嗣谈论了当代人物事迹,如太祖拓跋珪、赫连勃勃等人。君臣二人相谈甚欢,语至夜半。随后,拓跋嗣赐予崔浩缥酒十觚、水精戎盐一两,与崔浩一同品尝。[1]
泰常三年(公元418年),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经北斗,联络紫微星,侵犯天棓八十多天,至汉而灭。拓跋嗣召集儒士询问天文星象预兆,众人都推选崔浩回答。崔浩指出,灾异由人引起,。他结合《汉书》所记故事,指出此天象是桓玄篡位,晋国将灭,刘裕篡权的征兆。众人无所增补,拓跋嗣深以为然。泰常五年(公元420年),刘裕果然废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南镇上奏刘裕改元赦书。拓跋嗣听说这件事后,知道是彗星的征兆应验,开始相信天道。[1]
崔浩父亲病重时,崔浩减掉指甲和头发,晚上在庭院中祈祷,为父请命,求以身代父,磕头流血,岁余不息,而家里人大多都不知情。等到他的父亲去世时,崔浩办理丧礼极尽礼节,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崔浩袭爵白马公。朝廷礼仪、策论诏书之类的都由崔浩负责。崔浩能写杂说但不擅长写文章,只是留心于制度、经术之类的言论。制作家祭之法,排列五宗、定蒸尝之礼,丰俭之节,符合儒家的义理。崔浩不爱好老、庄之书,每次读不过十行就扔在一旁,认为这些矫诬的理论,不近人情,必定不是老子所作。认为老聃为孔子的师父,不会写败坏法礼的书以混乱先王的教诲,崔浩认为此物为筐箧里的东西,不可扬于王庭。[1]
拓跋嗣常有微疾,经常见到怪异的东西,于是他派秘密宦官问崔浩,关于重病之后,国家治理后继人选的事情。崔浩建议拓跋嗣安心养病,推选拓跋焘为皇太子,建议尽早设立皇储,以免夺权事情发生。同时令皇储协理国政,培养治国理政才能。[1]
拓跋嗣听从了崔浩意见,命拓跋焘为储君,临朝听政。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在东厢西边;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在西厢东面。百官听从调遣。拓跋嗣在西宫暗中观察,听他处理朝政,并指出长孙嵩历侍四朝,有功于国家;奚斤辩捷智谋,闻名遐迩;安同通晓政务;穆观达于政要;崔浩博闻强识,精通天人道理;丘堆虽无大用,但是专心严谨。有这六个人作为辅佐,我可以征讨四境,得志天下。群臣上奏疑问,拓跋嗣命他们交于皇储决策。[1]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刘裕去世,拓跋嗣想趁机攻取洛阳、虎牢、滑台。崔浩说劝说拓跋嗣不要出兵,劝说他派人前往吊唁,施德于天下。拓跋嗣未听取崔浩意见,向刘宋出兵,派奚斤南伐。经群臣商讨,决定先攻取城池。奚斤等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滑台,经久不拔,上表请求援军。拓跋嗣发怒,决定亲自南巡。拜崔浩为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随军为谋主。[1]在这场战争中,魏军占取刘宋洛阳、虎牢、滑台等地,略取兖州、青州等城邑。[5]随军期间,崔浩与同僚讨论五等郡县的对错,考查秦始皇、汉武帝的得失。人们很佩服他的好古识治。天师寇谦之次听崔浩谈论论古代治乱的事情,经常敛意肃容,从不懈怠。之后称赞崔浩为当世的皋繇。寇谦之于是让崔浩撰写古代治国典籍,论述其中重要事件。崔浩于是著书二十多篇,论述自太初至秦汉变乱事迹。[1]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是为北魏太武帝。官员忌惮崔浩的正直,排挤毁谤他。拓跋焘迫于群臣压力,罢黜崔浩,让他以公爵的身份闲赋在家。有疑难问题时,就召来请教。崔浩性情机敏豁达,长于计谋,经常自比张良。闲居期间,崔浩打算修养身心,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崔浩便拜他为师。[1]
始光年间,崔浩东晋升东郡公,拜为太常卿。[1]北魏始光二年(425年),夏朝君主赫连勃勃去世,赫连昌僭位为帝。[6]拓跋焘想趁机讨伐夏国,但群臣意见不一,而崔浩结合天象和当时的形势,认为天应人和,应当出兵西伐夏国。拓跋焘兵分两路,一路由奚斤率领攻打关中,一路由拓跋焘亲自率军攻打夏国都城统万城,此战大获全胜。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焘再次攻打统万城。到城下后,拓跋焘收敛军队假装撤退。赫连昌鼓噪前来,将阵营分为两翼,当时风雨从东南而来,沙尘暴虐,天地昏暗,宦官赵倪劝说拓跋焘撤退,暂时躲避不利天气。崔浩阻止了撤退的想法,建议利用风沙攻其不备,进攻夏军。于是拓跋焘分兵进攻,夏军崩溃。此战过后,除了东北部的北燕和西北部的北凉外,北魏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1]
拓跋焘即位后,连年兴兵。神麚二年(429年),拓跋焘召集大臣,商议征讨柔然。公卿大臣们竭力劝阻此事,只有太常崔浩极力赞成世宗策略。拓跋焘犹豫不决,召来蔡浩,组织群臣辩论此事。崔浩结合天象和当前形势,劝说拓跋焘出兵征讨柔然。张渊等人认为柔然地处偏远,荒野无用,难以管制,反对兴兵讨伐。崔浩予以反驳,认为柔然是北部藩属,可为北魏效力。当时前夏主赫连昌在座,张渊等人愧不能对。拓跋焘听从崔浩意见,决意北伐。散朝后,有人问崔浩,若大举北伐,柔然北遁,南面入侵,国家危险。崔浩认为,如果现在不攻打柔然,那么就无法抵御南贼。柔然自恃偏远,以为魏国魏国国力不能至。所以夏季分散放牧,秋天牲畜肥壮后集中,背寒向暖,天寒时南下掳夺。现在我们攻其不备,可一举成功,机不可失。只担心诸将不肯深入,不能全胜。[1]
拓跋焘北伐柔然,取得重大胜利,柔然主力溃败,从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胁。拓跋焘率军沿弱水西行,当魏军进到琢琊山,诸将怕有伏兵,劝拓跋焘停止进军。七月,魏军班师。后来得到情报,再前进两天,就可以把残部消灭。拓跋焘后悔不已。[1]
当时,河西王沮渠牧犍有造反意图,拓跋焘将要讨伐他,问计于崔浩。崔浩说认为现在北凉国力衰弱,政治混乱,已失民心。再加上天灾人祸,已是亡国之势,劝说拓跋焘讨伐北凉。世祖深以为然,命令公卿大臣讨论伐谅之事,群臣反对,弘农王奚斤等人建议休养生息,对北凉采取羁縻政策。[1]
尚书古弼,李顺等人指出姑臧地区水草枯竭,军马难以久留。”崔浩反驳说引用《汉书·地理志》的说法,指出北凉地区水草丰茂。拓跋焘决意北伐,公元429年,拓跋焘亲率大军讨伐北凉,姑臧城外水草茂盛,果真如崔浩所说。[1]在这场战争中,牧犍投降,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了北部中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7]
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献计献策,受到拓跋焘的倚重。拓跋焘曾经赞赏崔浩,说崔浩才智渊博,历事三代,自然与其亲近。并且希望崔浩直言规谏,不要隐瞒。虽然时有迁怒,没有采纳意见,但过后会深入思考。拓跋焘看重崔浩,他曾在新归降的高车将领面前,赞赏崔浩协理决策。拓跋嗣曾对尚书下令,命其凡军国大计,不能决者,都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施行。[1]
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从官见到寺庙内藏匿武器。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多次在拓跋焘面前非毁佛教,认为佛教皆是虚诞,为世费害。拓跋焘于是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没有听从。[1]
公元431年(神麚三年)九月,崔浩想要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三思而行。但崔浩并并未听从卢玄的话,此举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崔浩之弟崔恬听闻王慧龙出身太原王氏,于是将女儿嫁给他。崔浩见王慧龙时,看到他的齄鼻,称赞他的确是王家男儿。”王氏世代遗传齄鼻,江东称之为齄王。崔浩见慧龙鼻大,称赞他是贵族后代,又多次对朝中大臣称赞他长得俊美。司徒长孙嵩听后不悦,向拓跋焘说,崔浩叹服南人,有鄙视国内教化的含义。拓跋焘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免冠陈谢后才得释。[8]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都起家为郡守。拓跋晃与崔浩商议此事,拓跋晃认为,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作为州郡官入选的,他们在职已久,勤劳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报答,现在可以先补他们作郡县守令,让新征聘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而且太守、县令管理百姓,应该有经验的人来担当。崔浩坚持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去任职。当时的中书侍郎高允知道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浩固执己见,与有权势的人较量,可能灾祸难免。[9]
最初,太祖命邓渊修著国史十余卷,体例未成,到太宗时,废而不作。在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十二月时,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国记》修成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一向谄媚崔浩,他们的意见崔浩采纳,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郗标等人立石铭刻《国记》,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1]拓跋焘于是召见崔浩,派人审问他,崔浩惶惑不能应对。[9]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秘书郎吏以下都被诛杀,而清河崔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灭族。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重,拓跋焘听说后对其进行悼念,称崔浩可惜,李宣城可哀。[1]
“分明姓族”,厘定汉人士庶之别,提高汉人高门的地位。《魏书》四七《卢玄传》记载,司徒崔浩,是卢玄的表兄,崔浩想要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卢玄劝阻他三思而行。崔浩当时并无异议,但也没有听从卢玄的劝告。关于崔浩“分明姓族”之事,学者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指出,崔浩之“分明姓族”不但要厘定汉人士庶之别,主要还有提高汉人高门的地位,抑制鲜卑人的作用在内。《三国志》记载:“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可见得崔浩与司马氏的理想相符。崔浩选士是家世与人伦并进,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之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透过选士,最终目的就是复兴儒家的五等爵制。《北史‧李䜣》提到选助教时,崔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他不选李䜣是因为他出自范阳李氏,非高门大族,反观之,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卢度世出自范阳卢氏,皆出自高门。[10]
非毁佛法,不好《老》《庄》之书。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劝说拓跋焘灭佛,拓跋焘由此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1]
崔浩精通玄学经史,成就丰硕。崔浩在《上<五寅元历>表》中称:“太宗即位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纥,复诏臣学天文星历。易式九宫,无不近看,至今三十九年,昼夜无废。”崔浩所做大多散佚,可见典籍记载的有《周易注》《汉记音义》《女仪》《食经》《五行论》五种。《周易注》见于《隋书·经籍志》。《汉记音译》见于新、旧唐志。《五行论》见《隋书·律历志》记载。《食经》见于隋志与新、旧唐志。[1]
崔浩曾作《五寅元历》,但未及施行,崔浩就因国史事件被诛。[11]
崔浩的军事策略是其智慧的体现,他深谙人事、地利、天时,几乎算无遗策。如协助拓跋焘攻灭北凉、灭亡前秦、北伐柔然、讨伐西夏,多次协助君主做出正确决策,历仕三朝,协助拓跋焘完成统一北方的重任。然而每一项军事政策的出台,崔浩都和群臣发生龃龉,甚至到了不畏惧保太后而与之发生矛盾的地步。崔浩言辞犀利,咄咄逼人,“陋矣哉,公卿也”、“汝漕受人金钱,欲为之辞,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这种争论是崔浩正直品性的体现,但也因此触犯了大批朝臣。[12]
关系 | 人物 |
父亲 | 崔宏[1] |
母亲 | 卢氏,卢谌孙女[1] |
正妻 | 郭氏,太原郭逸之女[1] |
继室 | 郭氏,太原郭逸少女,郭逸在他第一个女儿去世后,以少女继婚[1] |
兄弟 | 崔恬,上党郡太守[1] 崔简,历任中书侍郎[e]、征虏将军[f][13] |
此说是指崔浩负责修撰北魏的国史,“备而不典”“暴扬国恶”,因此而招祸。国史招祸之说,始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现代学者如周一良先生、田余庆先生均曾作过专题考察。[2]田余庆先生认为,邓渊的《代记》是崔浩修撰国史的重要资料,而崔浩等人所修的部分为明元帝以后得历史。邓渊因《代记》被杀是崔浩国史案的滥觞。[14]胡宝国先生指出,在崔浩的“国史狱”之前,十六国时期因修国史而被杀的史官不在少数。[15]
此说是根据《宋书·柳元景传》的一条记载。据《宋书·柳元景传》,北魏河北太守柳光世为崔浩妻弟,崔浩事件发生以后,逃到了刘宋。据柳光世说,450年太武帝拓跋焘准备南侵时,崔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崔)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连谋夷灭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这就是说,崔浩一直心向南朝,时刻想推翻北魏的统治,在拓跋焘准备南侵的时候,与柳光世等人谋划乘机起兵。关于崔浩“密有异谋”,史书只此一条记载,因此是孤证。[2]
持此说者认为,崔浩在佛教问题上与太子拓跋晃有矛盾。崔浩和太子拓跋晃之间有矛盾,确是事实,但他们的矛盾来自于彼此政治观念的不同,而不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即便有宗教方面的成份,那也决不可能是主要的原因。[2]
陈寅恪先生认为:崔浩之死,民族方面(华夷之分)与宗教方面(佛道问题)虽然都是其中的原因,但均非主要,主要原因在社会阶级方面,也就是在于崔浩想“齐整人伦,分明姓族”。[2]
李春祥先生认为崔浩的死是多种原因所致,包括崔浩的军事战略与拓跋焘相违背;崔浩与朝臣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以及与太子拓跋晃的矛盾。这些矛盾综合起来成为崔浩之死的原因;而决定崔浩命运的拓跋焘,在看到崔浩不利于北魏发展之后,蓄意将其处死。[16]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在《魏书》中评价:“崔浩博闻强识,究览天人,对于政事国策的谋划,当时没有第二个像他这样优秀的,这也是他自比于张良的原因。在太宗、世祖当政之时,对他言听计从。恩遇隆重,崔浩也很勤勉。他的计谋虽然盖世,但威严并未震主,走入末途,无法自全。这难道不是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他最终遭受了这样的酷刑,实在是可悲!”[1]
唐代诗人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评价崔浩、裴行俭等人,在当时所作的计划中,都会考虑古今,思虑长远,先定策略于内,后外成于功。[17]
南宋学者徐钧在诗中评价崔浩:“崔浩智谋果断,卜筮阴阳,自比张良,处理是非。死后人们说是因为撰史的缘故,谁知是否因为南归的谋划泄露?”[18]
南宋思想家陈亮在《酌古论四·崔浩》中评价:崔浩辅佐魏国,料敌制胜,变化无穷,他的智力无人能比,即使是张良也没有更优越之处,在对敌柔然的战争中更是如此。”[19]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五》中评价崔浩:崔浩因为撰写史书被杀,是因为没有保全自身的智慧,想要在魏朝秉笔直书,以致死去,确实愚蠢。然而崔浩之死却有益于后世之史,崔浩仍然坚持秉笔直书,值得称赞。秉笔直书是三王五帝之法,圣人的教导,礼乐刑法兴废、荒野盗贼兴起,都与历史有关。像崔浩这样,历仕于魏朝,写作魏史能够秉笔直书,让之后王者得以借鉴。崔浩虽然被杀,这种精神浩魏收、李延寿得以传承。[20]
影视名 | 出品时间 | 影视类型 | 饰演者 |
《北魏冯太后》 | 2006 | 电视剧 | 谭非翎[21] |
《北魏传奇》 | 2009 | 电影 | 翟乃社[22] |
《花木兰传奇》 | 2013 | 电视剧 | 李世德[23] |
展开
[a]官名。北魏置。选用文学之士,多作为起家官。
[b]官名,东汉置,属太常,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秩六百石。西汉名仆射,东汉改称祭酒,为博士领袖。古礼,宴飨时推德高望重者一人先举杯祭地,故名祭酒。
[c]古代官职,地位同三公。
[d]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掌管天文历算等。
[e]官名。三国魏置通事郎,为中书省属官,掌草拟诏令,多选用文学之士,五品。后增设中书郎,亦称中书侍郎。
[f]官名。三国、魏、晋、南朝宋、齐、梁及北魏为武官,亦作为高级文职官员的加官。三国魏、晋、南朝宋为第三品。
展开
[1]魏收. 《魏书》. 北齐: 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2]李文才.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01: 120-122.
[3]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 《新唐书》. 北宋: 宰相世系表.
[4]徐玲玲. 唐代清河崔氏家族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5-13[2023-05-21].
[5]白寿彝. 《中国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 第276页.
[6]魏收. 《魏书》. 北齐: 卷四·帝纪第四.
[7]白寿彝. 《中国通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 第280页.
[8]魏收. 《魏书》. 北齐: 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9]《魏书》. 北齐: 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10]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商务印书馆, 2020-6: ..
[11]魏收. 《魏书》. 北齐: 志第八.
[12]顾晓鸣.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崔浩列传》[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
[13]魏收. 《魏书》. 北齐: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14]田余庆. 《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J]. 历史研究, 2001
[15]胡宝国.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85.
[16]李春祥. 《崔浩的生平及为人》[J]. 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3
[17]杜牧. 《樊川文集》. 唐代: 卷十.
[18]徐均. 《崔浩》. 南宋: “智谋断国灼蓍龟,自比留侯果是非。一死人言缘史事,谁知谋泄为南归。”.
[19]《酌古论四·崔浩》. 南宋: ”夫崔浩之佐魏,料敌制胜,变化无穷,此其智之不可敌,虽子房无以逺过也,而其料柔然尤为竒中。”.
[20]《读通鉴论》. 明代: 卷十五.
[21]北魏冯太后 (2006).豆瓣电影. [2023-05-21].
[22]北魏传奇.豆瓣电影. [2023-05-21].
[23]花木兰传奇 (2013).豆瓣电影. [2023-05-2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