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魏惠王
魏惠王

魏惠王

(魏武侯之子)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1][2])又称梁惠王[4]或梁惠成王[5],原名魏䓨(yīng)[1]或魏婴[6],毕姓,魏氏,名䓨(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第三任君主,魏武侯魏击之子,魏襄王魏嗣之父,[1][3]于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在位51年,享年81岁。[2]
魏惠王资料
  • 朝代:周朝[1]时代
  • 登基时间:公元前370年[2]退位时间
  • 前任:魏武侯魏击[1]继任
  • 出生日期:公元前400年[1]去世日期
  • 谥号:魏惠王[1]、梁惠王[4]、梁惠成王[5]终年
  • 主要成就:开凿鸿沟引水溉田[7]、开创选拔武卒制度[8][9]、筑长城于西边[1]、定都大梁[10][1]在位时长
  • 都城:安邑、大梁[1]父亲
  • 兄弟:公子缓(魏缓)[1][5]子
  • 公元前400年,魏䓨出生,在父亲魏武侯去世之后与弟弟魏缓争夺君位获胜,从而继位为魏惠王。[1]魏惠王继位之后频繁与赵、韩、齐、楚、秦等国交战,[1]为了向中原谋求发展[11],将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魏国再度强大起来[1][12]。而后,魏惠王于“逢泽之会”首先称王,但是接下来的“马陵战败”又使魏国丧失了霸业,魏惠王只得于“徐州相王”中尊齐威王为王。[1][13][14][15][12]后来随着秦国的崛起,魏国丧失了河西地区的全部领土。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太子嗣继位。[1][14]

    魏惠王在位期间,政治上迁都大梁[11]、招贤纳士[1];经济上开凿引水、发展农业[7];军事上选拨武卒[8][9]、西筑长城[1],一度使魏国走上了最鼎盛的时期[16]。但终究因为人才流失与四面树敌再加上魏惠王的张扬与狂妄使魏国由盛而衰[17]。在强盛时期,魏惠王于战国各诸侯中最先称王。[1]《战国策》评价他“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也就是说魏惠王已然自封为天下之主,一幅“天子”做派。[18]

    人物关系全部

    魏击

    父亲

    魏襄王

    儿子

    魏申

    儿子

    安陵君

    儿子

    魏文侯

    爷爷

    魏昭王

    孙子

    魏安僖王

    曾孙

    魏挚

    叔叔

    公子倾

    姑姑

    公叔痤

    臣子

    人物生平

    君位之争

    在公元前400年的魏文侯时期,魏䓨(婴)出生,而后其父魏武侯上位[1]。公元前370年[2](有说法认为是公元前371年[1]),魏武侯去世,但是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册立太子,因此在魏武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魏䓨(也叫魏婴)与魏缓(公中缓)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爆发魏国内乱。[1]魏䓨在相国公叔痤的支持与辅佐下拥有上党(现在的山西东南部地区),占据上风。[1]

    此时,公孙颀先后赶赴赵国与韩国,想要趁魏国内乱的机会,联合赵、韩的力量除掉魏䓨。在公孙颀的鼓吹下,赵、韩两国组成联军攻打魏国,双方在浊泽(现在的河北省霸州市西部)交战,魏军大败,魏惠王也被围困。就在这时,赵、韩两军就应该分裂魏国还是扶持魏缓割取魏地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不欢而散。魏䓨也因此脱困,而后杀死魏缓登上君位,也就是魏惠王。[1][2][19]

    此后,魏文侯时期所建立起来的三晋联盟彻底瓦解,魏国与赵、韩两国频繁交战[1]。公元前369年(也就是魏惠王元年),魏军主动出击,在赵国平阳故城[a],打败赵军。[20]第二年(公元前368年),魏军又先后于马陵[b]与于怀[c]分别打败韩军与赵军。[1][19]后来在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魏军又在浍水进攻并打败了赵、韩联军,[14]同时在下一年(公元前361年),攻打并占领了赵国的皮牢[d]。[1]、

    秦国东进

    西边的秦国与魏国本就有着世仇,魏国与秦交界,魏文侯时期就制定了西进战略并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的全部领土,逼得秦军只得退守洛水。[1]到魏惠王上位时,秦国经过秦简公与秦献公的改革,国力增强,一直想要东进以夺回河西失地从而打破魏国对秦国与中原地区的封锁。[21]魏惠王四年(公元前366年),魏军在武堵(又称武都或武城,现在的陕西华县东)筑城,而后被秦军所打败。之后,魏惠王与韩国国君在宅阳(现在的河南荥阳市区东南)会盟,共同抗击秦国,但是不久,秦军又在洛阴(现在陕西大荔东南)打败了韩、魏联军,从这个时候开始,被魏军压制了数十年的秦军开始在河西一带战胜魏军。[14][22]两年后(公元前364年),秦军攻入魏国河东,在石门(现在山西运城西南)大败魏军,魏军被斩六万。[22]公元前362年,秦军又乘着魏国与韩、赵联军在浍水大战[14]的机会,出兵攻打魏国少梁(现在的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俘虏了魏将公孙痤(公叔痤),同时夺取了魏国庞城(现在的陕西韩城市内)。[1]

    魏相公叔痤重病将死之时,将贤能之才卫鞅举荐给魏惠王,并且表示卫鞅是一大奇才,如果不用他那就一定要杀掉他,总之绝对不能让卫鞅为他国所用。魏惠王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并不以为然,于是卫鞅跑去了秦国。[14]

    与齐交恶

    魏惠王本来与东边齐国国君牟定有盟约,但是齐侯却反悔背弃了盟约[23]。魏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齐军攻打魏国,并在观(现在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打败魏军。魏惠王五年(公元前365年),魏军攻占了宋国仪台(现在河南省虞城县西南)。[1][14]

    军事家孙膑因为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所以也来投奔魏国。然而,魏国大将庞涓却因为嫉妒孙膑的军士才能而设计残害孙膑,迫使孙膑以残疾之身逃往齐国。[15]

    再度强大

    为应对强敌环伺的严峻局面,魏惠王实行了一系列民革措施。一方面,魏惠王迁都大梁,避开秦军锋芒的同时又能向中原寻求更大发展[11][10];另一方面,约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鸿沟,引水溉田,利及百姓;与此同时,魏惠王重用庞涓为将,开创选拔武卒制度,使军事力量迅速变强[15][8][9];并且,魏惠王于公元前359年用与韩国交换土地的方式取得了轵道(现在河南济源一带)的交通要道,控制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线;最后,魏惠王于大梁以西修筑长城,以防备秦国进攻。[24][14][1]

    魏惠王所继承的魏国,本就在魏文侯与魏武侯时打下了强国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迁都与改革,于是魏国的国力走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得到了很多小诸侯国的臣服。公元前357年,魏惠王与赵国国君在鄗邑会盟[1]。第二年(公元前356年),鲁国、卫国、宋国和郑国的君主都赶来朝见魏惠王。再一年(公元前35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相会。[1]这一年,魏国侵占了宋国黄池,宋国后来又把它(黄池)夺了回去。[1]

    桂陵之战

    魏国的强盛已经奠定了霸主的地位,魏惠王也开始以霸主的身份对其他诸侯国发号施令。公元前354年,赵国向卫国扩张,攻占了卫国刚平(现在的河南清丰县西南)之邑。因为卫国是魏国的臣属国,所以魏惠王便号令诸侯攻伐赵国。[25]魏惠王以庞涓为将,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公元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与孙膑率军援救赵国,孙膑通过围魏救赵之计突袭魏国国都,迫使刚刚攻下并占领了邯郸的魏军回援,回师救援的魏军在桂陵与齐军激战并被齐军打败,齐军俘虏了魏军主将庞涓[26]。[1][14][27]

    另外,就在魏国集中兵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之际(公元前354年),秦国乘机出兵攻打魏国元里,魏军大败被斩首了七千余人,秦军还攻占了魏国的少梁。[1][5]还有就是在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的同时,楚宣王也派景舍援赵,攻取了魏国的睢水与濊水之间的地区[28]。

    逢泽之会

    桂陵之战因为孙膑采取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的策略,所以虽然俘虏了魏军主将庞涓,但是却并没有对魏军主力造成太大损失。所以,魏国在遭遇了桂陵之战的失败后,其霸主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26]并且,魏国虽然在桂陵大败,但是却占领了赵国邯郸,而且在后续(公元前352年)调集了韩国的军队于襄陵打败了齐、宋与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请楚国将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29]下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又迫使赵国在漳水之滨缔结盟约,[1][14]并且在这一年,魏国从赵国邯郸撤军[e][30]。

    这段时间秦国在任用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大,为魏国带来不小的麻烦。[31]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商鞅攻打魏国,秦军攻入了魏国河东,攻取了安邑。[31]第二年(公元前351年),秦国卫鞅又率军围攻魏国固阳[f],固阳投降。[14]于是魏惠王准备对秦反攻,他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很多小的诸侯国举行会盟,然后攻打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国率领盟军围攻上郡[g]和定阳[h][18][i][24]。对此,秦国商鞅分析认为此时的秦国打不过,于是建议秦孝公通过尊魏惠王为王的方式来与魏国缓解关系。随后,秦孝公采用了卫鞅的策略,一边与魏惠王在彤(现在陕西华县西南)相会修好[1][14][24];一边派遣卫鞅出使魏国。卫鞅在见到魏惠王之后对魏惠王先是大加赞颂,说魏惠王的功业已经可以号令天下;而后表示魏惠王目前所率领的这十二路诸侯都是一些小国,不足以称王天下;最后建议魏惠王可以联结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来攻伐齐楚,同时迫使韩、赵臣服。到那个时侯魏惠王就可以顺从天下之志,加天子衣冠以称王了。魏惠王听了卫鞅的策划后非常兴奋,于是就依照天子的体制,大建宫室,制作华丽的服饰与七星之旗,已然将自己视为天下共主。[18]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各路诸侯于逢泽(现在河南开封南)会盟[j],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王的诸侯。[24][14]第二年(公元前343年),中山君魏挚[k]担任魏国宰相。[1]

    马陵之战

    秦国卫鞅尊魏惠王为王并且建议魏国联合秦、燕以攻伐楚、齐的策略,成功的使魏、秦之间的矛盾得以转移,将魏国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再加上魏惠王召集各路诸侯于逢泽之会称王的举动,使得“齐楚怒,诸侯奔齐[l]”[18]。由于韩国没有出席逢泽之会,所以魏惠王在逢泽之会后发兵大举进攻韩国。[32][33]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进攻韩国(有说法是赵国),韩国(赵国)向齐国告急求援。公元前340年,齐宣王用孙子(孙膑)的计策,在魏军与韩军激战消耗至疲劳不堪时发兵,直指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大将庞涓从韩国撤军,回师魏国。魏国面对齐军的进攻,召集所有军力,以太子申为将,抗击齐军。魏太子申听了外黄人徐子不要伐齐的劝谏,不想与齐军交战但又不得不交战,最后兵败被俘。之后孙膑故意示弱,诱使追击而来的庞涓大军深入马陵,结果庞涓在马陵中了孙膑所设下的埋伏,最终魏军大败,魏将庞涓于马陵战死。[1][14][15]

    丧失霸业

    马陵之战让魏国元气大伤,从此独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返。[13]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秦孝公听从了卫鞅“秦、魏两国,就好像一个人的要害处得了重疾一样水火不容,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战魏国”的建议。于是以卫鞅为将,联合赵国一起发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统率魏军进行抵抗,商鞅以假结盟的计策欺骗并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子卬,之后又袭击并夺取了他(公子卬)的军队,导致魏军大败。魏惠王得到战败的消息后异常惊恐,连忙派使臣把河西地区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求和。此时的魏惠王对于当年自己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杀掉卫鞅而后悔不已。[1][14]同样是在这一年,齐、赵两国也联合出兵攻打魏国。[14]

    徐州相王

    魏惠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从秦国逃亡出来投奔魏国,魏人对他(商鞅)积怨已深,所以不收留他。[14][1]公元前336年,孟子(孟轲)来到魏国并与魏惠王见面,魏惠王向孟子讨教利国之策,孟子主张仁政。[14]这一年,面对魏国由盛转衰的现实,魏惠王不得不采取相国惠施[m]“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也就是要魏国与齐、楚两国联合结盟搞好关系,然后通过按兵不动来谋求发展。[34]于是魏惠王就通过齐国宰相田婴的关系,带同韩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一起朝见齐威王,与齐威王于东阿(现在山东阳谷东北)南边相会。[1][12]第二年(公元前335年),魏惠王再次与齐王在甄(现在的山东鄄城北)相会。[14][1]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各路诸侯来到齐国徐州(现在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并且正式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这就是所谓的“徐州相王”。[1][14][12]这一年,魏惠王将年号改元重新纪年,后面又历经十六年才死(有说法认为魏惠王死于此年)[n][5]。为了便于区分,杨宽等学者把改元后的纪年称为“魏惠王后纪年”,也就是说公元前334年就是魏惠王后元年。[2]

    秦占河西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持续增强[31]。鬼谷弟子苏秦在向秦王进献兼并天下的计划没被采纳的情况下,相继出使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以合纵之策联合六国共抗秦国。在苏秦的主持下,六国签订合纵盟约,共同抗击秦国,苏秦也被拜为六国国相。[14]

    魏惠王后二年(公元前333年),秦惠王命犀首公孙衍率军给齐、魏两国施压,逼迫齐、魏两国与秦国一起出兵攻打赵国,借此来破坏苏秦在六国所签订的合纵盟约。对此,苏秦从赵国出使燕国,想要对齐国不遵守合纵之约的行为予以报复。就在苏秦离开赵国之后,赵国掘开黄河堤防,引河水冲灌齐、魏的军队,齐、魏军队因此撤离赵国。到此,六国的合纵盟约也彻底宣告崩解。[14]魏国为了和平,将阴晋(华阴)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14]第二年(公元前332年),秦将公孙衍再次大举进攻魏国,首尾历时两年,于公元前330年,魏将龙贾所率领的大军在雕阴被秦军打败,斩首八万(《史记·魏世家》说是四万五),魏国大将龙贾被俘虏[31]。而后,秦军围攻魏国的焦城和曲沃,魏国只得把少梁与河西郡两地割给秦国。[14][1]下一年(公元前329年),秦军又夺取了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城,魏惠王只得与秦王在应城相会求和。[14][1]

    合纵连横

    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魏惠王早在马陵战败之后就采取了相国惠施[m]“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合纵建议[34];之后又在苏秦的游说下签订了合纵抗秦盟约,后来在秦军的威压下背弃了盟约。[14]魏惠王后六年(公元前329年),魏军攻打楚国,在陉山打败了楚军。[1]

    为了应对与破坏其他各国合纵抗秦,秦相张仪推行连横之策。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与张仪率军围困魏国蒲阳,之后攻占了蒲阳城。张仪建议秦王将蒲阳归还给魏国,同时又把秦公子繇送到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出使魏国,向魏惠王表示秦国对魏国如此优厚,所以魏国对秦国也应该表现出应有的礼仪与诚意。于是,魏国只得把上郡十五县全都割让给了秦国以作为答谢。公元前327年,秦国把焦城和曲沃归还给了魏国。[1][14]公元前325年,秦相张仪又率军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陕地,以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14]

    就在张仪推行连横之策不久,公孙衍离开秦国投奔魏国,在魏国,公孙衍力主合纵抗秦的策略。[35]公孙衍先是拉拢齐国,公元前324年,魏、齐联军攻打赵国取得胜利。[36]第二年(公元前323年),为了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秦相张仪约齐楚大臣在啮桑(现在江苏沛县西南)举行会议,以拉拢齐、楚连横。[14][1]公元前322年,张仪从啮桑会议回秦后被免除了宰相职位(让张仪以更方便的身份去游说各国连横)。张仪来到魏国,出任魏国宰相,[1]目的是要让魏国首先向秦国俯首称臣,这样好迫使其他诸侯国效法魏国(也向秦国俯首称臣),但是魏惠王并没有听从(对秦称臣的建议)。[14]于是,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并且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而且秦国暗地里对张仪更加厚待。[1][14]

    公元前323年,为了合纵,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o]”[37]。公孙衍“五国相王”的合纵策略并没什么成效。一方面中山国因为太小,齐国并不承认他的称王资格,并且齐国想要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国废除王号;另一方面楚国要求魏国废了魏太子嗣改立流亡楚国的魏公子高为太子[35],为此楚国派柱国昭阳[p]攻打魏国,并且在襄陵打败魏军,攻取了魏国八个邑。[1][38]

    惠王去世

    魏惠王后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鄢陵。这一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魏嗣[3]即位,[1]下一年(公元前318年)就是魏襄王元年。[2][39]

    为政举措

    政治

    迁都大梁

    魏惠王即位之初,一方面惜日盟友赵、韩两国趁火打劫,另一方面东边齐国背弃盟约,再加上西边强秦不断东进,魏国当时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魏惠王一方面为了向中原寻求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避开西部边境经常入侵的秦军,于是将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魏国也因此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11]

    招贤纳士

    魏惠王在执政之初遭遇了众多挫折之后,开始用谦卑的礼仪与丰厚的报酬来招贤纳士,使得邹衍、淳于髡、孟轲等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到魏国[1]。另外,魏惠王重用大将军庞涓,使魏国的军士力量得以增强。[15]

    农业

    开凿引水

    魏惠王时兴修水利,开发川泽。开始开凿鸿沟,这是中国开凿较早的运河之一。[7][40]从黄河开凿运河通向圃田泽(位于现在的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再从圃田泽开沟渠引水灌溉,接着又从大梁(现在的开封)城外开凿大沟从圃田泽引水灌溉。同时,魏惠王废弃逢忌一带的水泽之地,赐给了老百姓使用。[24]

    军事

    选拔武卒

    魏惠王时[9],制定了选拔武卒的制度标准:让士兵穿上包括上身、髀部与胫部等三个部位相连的整套铠甲,然后掌握拉力为十二石的弓弩,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袋,再将戈抗在肩上,戴上头盔,腰间佩带宝剑,同时还得带上三天的粮食,在此负重的情况下每天奔走一百里。只要参与武卒考试合格被录取的,就免除他们家的徭役,为他们家的田地和住宅提供方便,哪怕过些年他的体力衰弱了也不能剥夺这些福利。[8]

    西筑长城

    从公元前358年到公元前351年,魏惠王派“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也就是在大梁以西修筑长城,用来防备秦国对中原的进攻。[24]

    史书评价

    《史记·魏世家》说,由于魏惠王多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所以就用谦恭的礼节和丰厚的报酬来招贤纳士,于是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了魏国(梁)。[1]

    针对魏惠王所制定[9]的武卒选拔与武卒所享有的“免除徭役、便利田宅”等福利,而且福利不可取消的制度。会因为新武卒的增加而老武卒的福利不减而导致税收变少。《荀子·议兵》批判说“这是使魏国陷于危困的军队”。[8]

    魏国在桂陵之战中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而后在占领了两年后又归还给了赵国。《吕氏春秋·不屈篇》评说“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疲)潞,国家空虚,众庶诽谤,诸侯不誉,魏国从此衰矣。”[30]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中,对于魏惠王按照天子体制大建宫室、制作华服与七星之旗,将自己视为天下共主的举动,评说“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也就是说魏惠王已然将自己视为天下之主,一幅“天子”做派。[18]

    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李玉洁在其著作《魏国史》中认为梁惠王的张扬与狂妄是导致魏国由盛而衰的原因之一。[17]

    史料故事

    卫嗣君与魏惠王换囚

    卫嗣君即位后听说卫国有个囚犯跑到了魏国,正在给魏惠王的王后治病。卫嗣君于是派人出使魏国,想要以五十金的价格将那个卫国囚犯给买回来,但是前后去了五次使臣,魏国都没有答应。于是卫嗣君想要用左氏(现在山东定陶县西)城来交换,卫国的大臣都不同意,表示拿一座城池去换一个囚犯,不合适。但卫嗣君却认为,这所换的不仅仅是一个囚犯,而是卫国的法制,不管多大的代价,只要能够保证法令得以实施,让该杀的人伏诛,使刑罚得以贯彻,国家就不会出大乱子,这样哪怕是失去十个左氏城也值得。反之,如果国家的刑罚不能贯彻,法令不能得以实施,那么就算有十座左氏城也没什么用。魏惠王听说之后,明白这是卫国国君的意志与愿望,不满足他不合适,于是将卫国囚犯送回卫国,并且没有任何要求。[14]

    惠王与齐王论宝

    魏惠王与齐威王相约在郊外打猎,期间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有没有什么宝贝,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不信。魏惠王表示,自己魏国虽小,但至少还有十颗可以同时照亮前后十二辆马车的宝珠,像齐国那样大的国家怎么可能没有宝贝呢。齐威王则表示,自己所认为的宝贝与魏惠王的宝珠不一样,自己有四位贤臣,齐国的城邑在他们的治理下敌国军队不敢来犯、诸国使臣前来朝贺、城中百姓路不拾遗、邻国民众前来投奔,这四位大臣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可以照耀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子。魏惠王听后非常惭愧。[14]

    魏惠王问政孟子

    魏惠王曾向孟子诉苦并求利国之法,他表示自己能力不行,上任以来军事上多次遭遇挫折,其中太子(申)被俘虏,上将(庞涓)战死,自己让先祖宗庙蒙羞感到非常的耻辱与惭愧。同时,魏惠王向孟子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使国家得利。对此,孟子认为,身为一国之君不能总是只想着得利,如果君主一心只为利益,那么大夫也一心只要利益,进而百姓也会唯利是图,这样上上下下都只知道争利,国家就会非常危险。作为一国之君,要讲仁义道德,不应该讲利益得失。因为只有仁爱的人才不会抛弃他的亲朋,也只有忠义的人才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1][14]

    家族成员

    魏惠王人物关系表[1]

    关系

    称呼

    介绍

    祖父

    魏文侯魏斯

    战国魏国的开国君主

    父亲

    魏武侯魏击

    魏文侯死后继承魏国君位

    叔父

    魏挚

    魏文侯时封中山王,后在魏惠王时任魏国宰相

    儿子

    太子申

    被册立为太子,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军所俘

    儿子

    公子赫

    在魏惠王三十一年被册立为太子

    儿子

    公子高

    流亡楚国,后来楚国要求魏国废掉太子嗣改立公子高为太子,因为此事魏楚两国还发生了战事[35]

    儿子

    魏襄王魏嗣

    魏惠王去世后继位

    相关争议

    魏惠王继位年份争议

    所谓魏惠王继位时间也就是他父亲魏武侯去世的时间,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都认为魏武侯魏击于公元前371年去世。[19][1]而后一年(公元前370年)为魏惠王元年。[1]但是,史学家杨宽先生在其著作《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中,结合魏文侯、魏武侯与魏惠王等魏国历代君主的史料记载发现《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事年份与《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大事年份存在有一到两年的误差,并且经过考订认为魏武侯死于公元前370年,也就是公元前369年为魏惠王元年。[2]

    魏惠王去世年份争议

    据《史记·魏世家》所载,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1]但是,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公元前334年时魏惠王并没有死,而是将年号改元重新纪年而已,后面又经过了十六年才去世。[n][5]杨宽先生在其著作《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中认为,司马迁误以为魏惠王改元的那一年去世,从而把惠王改元后的十六年错误地当作是他儿子魏襄王的在位年份。所以,魏惠王实际上在第三十六年改元后又经过了十六年,共在位51年,于公元前319年去世。[2]另外,魏惠王于公元前319年去世这个时间也与《资治通鉴》上的记载相吻合。[39]

    魏惠王迁都年份争议

    魏惠王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但是关于其迁都的具体年份,不同的史料记载不一。其中,《史记·魏世家》与《资治通鉴》记载是在公元前339年[1][14];《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5];南朝宋时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注引《汲冢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的说法,认为是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41];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商君列传》注释认为魏惠王迁都大梁在公元前341年[42]。

    马陵之战起因争议

    齐魏马陵之战,魏军大败,齐国孙膑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击杀了魏国大将庞涓。但是关于引发马陵之战的起因,各种史料也记载不一。其中,《史记·魏世家》记载是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进而引发后面的马陵之战[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是魏国攻打赵国,韩国帮助赵国,韩赵联军与魏军对峙落于下风,于是向齐国求援,才有了后面的马陵之战[43];《资治通鉴·周纪二》记载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进而引发马陵之战[1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是魏国与赵国联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15]。

    艺术形象

    在大型古装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与《大秦帝国之纵横》中,都有由李立群所演绎的魏惠王形象。[44][45]

    注释

    展开

    [a]平阳城在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境内

    [b]现在的山东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至河南范县老城一带

    [c]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县

    [d]皮牢为战国赵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翼城县东北二十五里牢寨村

    [e]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

    [f]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境内

    [g]现在的陕西榆林市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

    [h]现在陕西延安东

    [i]苏秦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18]

    [j]《资治通鉴》的说法是“会于京师”,因为逢泽就在当时的魏都大梁,也就是说当时是魏惠王召集诸侯来魏国都城议会。

    [k]魏挚:魏文侯魏斯的小儿子,魏武侯魏击的弟弟,也就是魏惠王的叔叔。在魏击从中山君被册立为太子时,魏挚被封为中山君接替魏击管理中山。

    [l]齐、楚两国的君主对于魏惠王的做法非常愤怒,而且其他各路诸侯也都投到了齐国伐楚的阵营

    [m]战国时期政治家、哲学家,曾任魏惠王相,支持合纵抗秦

    [n]《竹书纪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3]

    [o]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会盟称王

    [p]谥号“山子”,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

    参考资料

    展开

    [1]司马迁. 《史记》[M]. 西汉: 魏世家.

    [2]杨宽. 《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723-725页. 9787208045378.

    [3]春秋时期晋国史官、战国时期魏国史官. 《古本竹书纪年》[M]. 东周: 魏纪.

    [4]先秦史官修撰,【汉】宋衷编著. 《世本》[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成书于先秦,2008年7月出版: 诸侯世本·魏. 978-7-5387-2372-4.

    [5]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魏一卷·魏公叔痤为魏将.

    [6]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魏二卷·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7]司马迁. 《史记》[M]. 西汉: 河渠书.

    [8]荀子. 《荀子》[M]. 战国时期: 议兵.

    [9]班固. 《汉书》[M]. 东汉: 刑法志.

    [10]杨宽. 《战国史》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301页. 9787208045378.

    [11]李玉洁. 《魏国史》[M]. 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20-125页. 9787030508706.

    [12]杨宽. 《战国史》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341-350页. 9787208045378.

    [13]李玉洁. 《魏国史》[M]. 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48页. 9787030508706.

    [14]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宋代: 周纪二.

    [15]司马迁. 《史记》[M]. 西汉: 孙子吴起列传.

    [16]李玉洁. 《魏国史》[M]. 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30页. 9787030508706.

    [17]李玉洁. 《魏国史·第五章魏国由盛转衰·第四节魏国衰落原因试析》[M]. 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54页. 9787030508706.

    [18]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齐五策·苏秦说齐闵王.

    [19]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宋代: 周纪一.

    [20]郦道元. 《水经注》[M]. 北魏: 卷十《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

    [21]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 95-97页. 9787541977671.

    [22]杨宽. 《战国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324页. 9787208045378.

    [23]庄周. 《庄子》[M]. 战国: 则阳.

    [24]杨宽. 《战国史》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341-344页. 9787208045378.

    [25]吕祖谦. 《大事记解题》[M]. 宋代: 卷三.

    [26]孙膑. 《孙膑兵法》[M]. 战国: 擒庞涓.

    [27]李玉洁. 《魏国史》[M]. 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35-137页. 9787030508706.

    [28]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楚策一.

    [29]《水经》[M]. 唐代之前: 淮水注引《竹书纪年》.

    [30]吕不韦. 《吕氏春秋·审应览》[M]. 战国时期: 不屈篇.

    [31]司马迁. 《史记》[M]. 西汉: 秦本纪.

    [32]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韩三卷·魏王为九里之盟.

    [33]《水经》[M]. 唐代之前: 渠水注引《竹书纪年》.

    [34]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魏一策·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

    [35]杨宽. 《战国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350-351页. 9787208045378.

    [36]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37]刘向. 《战国策》[M]. 西汉: 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38]司马迁. 《史记》[M]. 西汉: 楚世家.

    [39]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宋代: 周纪三.

    [40]胡梦飞. 《中国运河文化遗产概论》[M].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20年1月: 3页. 9787550925830.

    [41]裴骃. 《史记集解》[M]. 南朝宋时: 魏世家集解.

    [42]司马贞. 《史记索隐》[M]. 唐代: 商君列传.

    [43]司马迁. 《史记》[M]. 西汉: 田敬仲完世家.

    [44]大秦帝国之裂变.豆瓣电影. [2023-06-12].

    [45]大秦帝国之纵横.豆瓣电影. [2023-06-1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0日

  • 上一篇百科:顾横波
  • 下一篇百科: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