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陈永玲
陈永玲

陈永玲

(中国京剧著名演员、“后四小名旦”之一)
《拾玉镯》陈永玲饰孙玉姣[1]陈永玲(1929年-2006年2月15日),原名陈志坚[2],艺名永玲,被戏迷称呼为“小筱翠花”,[8][9]祖籍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乡大年陈村[3],出生于山东青岛,[2]中国京剧著名演员。[10]陈永玲、张君秋、毛世来、许翰英合称为京剧“四小名旦”。[11]
陈永玲资料
  • 国籍:中国
  • 籍贯:山东省惠民县[3]民族
  • 出生信息:1929年[2],山东省青岛市[2]去世信息
  • 毕业院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2]专业
  • 职业:京剧演员[2]代表作品
  • 配偶:言慧兰[5]子女
  • 陈永玲8岁学艺,9岁登台,[12]因酷爱京剧,年仅10岁即去往北京学艺。[12]进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学刀马旦,后学花旦,曾拜南方“四大名旦”王芸芳为师学旦,师从筱翠花。[13][8]1940年赴天津出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戏,誉满津门。1947年,经民众票选为“后四小名旦”时,陈永玲年仅18岁。[2]后经恩师筱翠花引荐,又先后拜“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为师,[6]陈永玲1951年参加谭富英、裘盛戎的太平京剧社(后转为北京市京剧二团)。1953年赴朝鲜参加慰问演出。1954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戏曲会演,与袁韵宜合演《村姑与牧童》,获演员二等奖。1956年进入甘肃京剧团,任主演。曾编演《祥林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现代戏。[4]后遭遇文革的冲击,阔别舞台十五年,1980年才得以平反,重返舞台。[2]他晚年往返各地,努力培育京剧人才。1986年,陈永玲到香港定居,担任香港戏剧演员协会理事长、香港陈永玲京剧团团长。[14]2006年2月15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在北京病逝。[5]

    陈永玲唱作俱佳、戏路宽广,他擅长刀马旦、花旦、花衫、青衣等多种旦角类别,[6]是集梅、尚、荀、程、筱派绝技于一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2]擅演剧目有《贵妃醉酒》《小放牛》《小上坟》《拾玉镯》《铁弓缘》等。[4]

    人物关系全部

    陈逸恒

    儿子

    陈霖苍

    儿子

    荀慧生

    老师

    于连泉

    老师

    筱翠花

    老师

    秦雪玲

    学生

    人物生平

    富家出身

    1929年,陈永玲出生于山东青岛,原名陈志坚。他的父亲曾在青岛主办《胶澳日报》,担任社长和总编辑,母亲精通文史,擅长英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14]他的母亲酷爱京剧,[12]家中多与名伶来往,受到家庭影响,陈永玲从小偏爱唱戏。出于对他的疼爱,家人曾经把戏曲艺人请到家中教他学唱戏,从此助长他对京剧的痴迷。[15]曾拜南方“四大名旦”之一的王芸芳为师学旦。[5]1938年,10岁的陈永玲不顾父亲反对,离开青岛,到北平(今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8]

    少年学艺

    1938年,陈永玲被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校长金仲荪看中收下,安插在永字班。[8]戏校学生都取艺名,陈永玲改名就从这里开始。[2]按照中华戏校的规矩,除武旦外,旦行不安排男学生。陈永玲入校后循例先跟着著名的刀马旦演员九阵风(阎岚秋)学习刀马旦,可他特别喜爱筱翠花(于连泉)的花旦艺术,一次跑去后台看名角们装扮,尚小云叫他问话,然后建议筱翠花收徒,于是陈永玲虽然没有正式拜师筱翠花,却跟随筱翠花学会了《探亲家》《战宛城》《打樱桃》等筱派剧目,得到筱派真传,从此在戏迷中得到“小筱翠花”的美誉。[8]直到1941年,才正式拜筱翠花为师。[8][14]

    誉满天津

    为躲避日本人,1940年11月中华戏曲学校解散,陈永玲领了毕业证实际没有学够年头。他一边随筱翠花学戏,一边赴名角云集的天津搭班作艺,先后与李宗义、李多奎合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又与侯喜瑞、孙毓堃合作扮演《挑帘裁衣》里的潘金莲,《翠屏山》里的潘巧云、《独占花魁》里的花魁、《小上坟》里的萧素贞等角色,备受欢迎。他与侯喜瑞、孙毓堃合演《战宛城》,在其中饰演邹氏,演技精湛,看得台下观众大呼“小筱翠花”。从此“小筱翠花”之名誉满天津。[8]

    1944年,陈永玲挑大梁组成玲声社,在北平、天津声誉颇隆。第二年,陈永玲与张春华赴上海联袂献艺,以《小上坟》《二进宫》等戏目,连演50余场,引起轰动。1946年1月开始,陈永玲与王金璐、李金鸿、储金鹏、高玉倩等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校友们,连演3个多月,期间还举办冬赈义演。一时间,他成为京、津、沪南北观众交口称赞的青年京剧名家。[8]

    1947年1月,有“小梅兰芳”之称的李世芳因遭遇飞机失事去世。8月由北京《纪事报》发起历时45天的“四小名旦”选举,共收到20余万张选票,产生新的“四小名旦”,依次为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翰英。[2]为了表示答谢,他们在当选的当日——1947年9 月15日,在北平演出了《小白蛇传》,其中是许翰英的“游湖借伞”、陈永玲的“金山寺”、毛世来的“断桥”、张君秋的“祭塔”。[16]为区别以前的“四小名旦”,把他们四位称为“后四小名旦”,那时陈永玲仅18岁。[2][10]

    众师亲授

    1946年至1948年,筱翠花先后为陈永玲引荐,拜在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的门下。四大名旦中的梅、荀、尚都很器重陈永玲,他先后学习了梅派的《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等,尚派的《穆柯寨》《银空山》《十三妹》《昭君出塞》等,荀派的《战宛城》《拾玉镯》《铁弓缘》《辛安驿》《红楼二尤》《红娘》《鸿鸾禧》等。最后又拜名旦朱琴心为师,学了《采花赶府》《春香闹学》《御碑亭》等名剧。当时菊坛流传俗话:“北京学艺、天津验收,上海赚钱”。陈永玲凭精湛技艺,在天津唱红,一直红到上海滩。[8]

    陈永玲吸收各流派的精华,将其融为一体,为今后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他的《贵妃醉酒》得自梅兰芳的真传,并展示出他从程砚秋那里学来的水袖功,以及荀派的柔媚俏丽、筱派本门轻盈的圆场。[18]

    佳作频出

    1947年至1948年,陈永玲与李少春、袁世海合作演出《野猪林》饰林娘子,与中华戏校校友合演《桃花扇》饰刘金蝉,与叶盛兰合排《鸳鸯泪》饰周妻。1951年陈永玲参加谭富英、裘盛戎的太平京剧社(后改为北京京剧二团)[19],出演了《小放牛》《姑嫂英雄》(与杨荣环合演),在裘盛戎的《姚期》中饰演郭妃。[20]1953年随团赴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谭裘二位合演《大·探·二》《秦香莲》《战太平》等剧,反响非常好。[8]

    京剧新编

    1956年,陈永玲调到甘肃省京剧剧团,在担任主演的同时兼任编导。他先后导演过《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现代戏。[8]1963年自编、自导、自演鲁迅名篇《祥林嫂》,编演了《苗青娘》《贾宝玉与林黛玉》等新剧,而新编历史剧《火烧望海楼》是清朝抗英的戏,这些新编剧目,为丰富京剧舞台艺术做出积极贡献。[6][8]

    阔别数载

    1957年“反右”运动中,陈永玲被扣上了“暗藏右派”的大帽子。1965年,自反对《海瑞罢官》始,历史剧、古装戏被打入冷宫,更不允许男扮女装演戏。整整15年,陈永玲不能登台演戏。[21]1966年,陈永玲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先后被劳改、下放、左腿被打坏膝盖骨。1973年被判7年徒刑,1979年宣布解除刑期。1980年,陈永玲得以平反,享受演员八级的待遇。[2]平反后,陈永玲曾任青海京剧团任主演兼艺委会主任。[16]

    重登舞台

    1980年陈永玲到北京参加尚小云先生追悼会,应邀为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示范演出《小放牛》《贵妃醉酒》。[8]同年12月,他在北京中和戏院,与北京京剧二团合作演出了《小放牛》和《贵妃醉酒》两剧目。[19]1981年他应邀参加首次纪念梅兰芳诞辰90周年的演出活动,傍着梅葆玖在《红鬃烈马》里扮代战公主,仍保留了当年陪伴梅兰芳时的表演方法。[2]

    1987年6月,陈永玲应邀参加湖北省京剧团在香港的演出,与著名丑角朱世慧演出《活抓三郎》。而后陈永玲任香港戏剧演员协会理事长、香港陈永玲京剧团团长。[19]

    1994年,陈永玲应邀赴台湾与陆光国剧队合作,演出了场精彩的双剧《铁弓缘》和《贵妃醉酒》。[19]

    晚年经历

    1996年,陈永玲移居台北,努力培育京剧人才。他接受国光剧校邀约开课讲学,台湾著名京剧花旦朱胜丽、魏海敏是他的弟子,而魏海敏是继顾正秋之后的第二位获得“终生艺术成就”奖的坤伶。青年旦角李胜素的《廉锦枫》因得到陈永玲的亲授,而获得全国大奖。[14]台湾省著名演员吴海伦、吴美兰也是他的学生。陈永玲年逾七旬仍往返于台湾省、香港、内地之间,竭力振兴国粹京剧艺术,有时应邀与移居海外的名角冯少良、杨树伟、薛亚萍等演几出戏。香港著名影星汪明荃也是陈永玲的学生。[19]著名影星斯琴高娃曾随他学艺,2003年陈永玲生平首次触电,在电视剧《假装爱上你》中饰演的就是斯琴高娃的京剧老师。[16]

    陈永玲在辞世前两天还在为常秋月授艺教戏。[22]2005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决赛上,常秋月以筱派的《翠屏山》登台亮相,获得花旦组金奖。[23]陈永玲2006年2月15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13时15分在北京病逝。[5]

    作品年表

    阳历

    农历

    事件

    -

    演出剧目

    参演演员

    1948年4月7日

    戊子年二月廿八日

    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四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24]

    -

    《珠帘寨》

    杨宝森,姜妙香,哈宝山,陈永玲,吴富琴,程少余

    1948年4月18日

    戊子年三月初十日

    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十五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24]

    -

    《红鬃烈马》

    梅兰芳,杨宝森,魏莲芳,陈永玲,李金泉

    1948年4月22日

    戊子年三月十四日

    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十九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24]

    -

    《乌龙院》

    杨宝森,陈永玲,贾松龄

    1948年4月24日

    戊子年三月十六日

    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二十一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24]

    -

    《梅龙镇》

    杨宝森,陈永玲

    1948年5月15日

    戊子年四月初七日

    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四十二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24]

    -

    《梅龙镇》

    杨宝森,陈永玲

    1954年9月12日

    甲午年八月十六日

    民主剧场夜场[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演出

    -

    《铁面无私清官谱》

    谭富英,杨盛春,裘盛戎,李多奎,陈永玲,杨荣环,马长礼,祁荣雯,李德奎,张洪祥,李庆才,高宝贤,阎桂卿,王元信,翟韵奎,白庆祥,陆洪瑞,刘庆义,张世年,哈金增,慈少泉,李盛芳

    1954年9月23日

    甲午年八月廿七日

    民主剧场夜场[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演出

    -

    《铁面无私清官谱》

    谭富英,杨盛春,裘盛戎,李多奎,陈永玲,杨荣环,马长礼,祁荣雯,李德奎,张洪祥,李庆才,高宝贤,阎桂卿,王元信,翟韵奎,白庆祥,陆洪瑞,刘庆义,张世年,哈金增,慈少泉,李盛芳

    1955年4月13日

    乙未年三月廿一日

    厉慧良1955年旅京演出第二天[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协助演出

    (在中和戏院演出。)

    -

    《望儿楼》

    朱嫱,高宝贤

    -

    -

    -

    -

    《请医》

    李盛芳,慈少泉

    -

    -

    -

    -

    《小放牛》

    张世年,陈永玲

    -

    -

    -

    -

    《八大锤》

    张洪祥,厉慧良,薛慧萍,祁荣雯

    1955年4月14日

    乙未年三月廿二日

    厉慧良1955年旅京演出第三天[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协助演出

    (在中和戏院演出。)

    -

    《柳林会》

    马长礼,朱嫱

    -

    -

    -

    -

    《贵妃醉酒》

    李盛芳,祁荣雯,陈永玲

    -

    -

    -

    -

    《英雄义》

    王元信,刘庆义,陆洪瑞,黄益安,厉慧良

    -

    -

    -

    -

    《钟馗嫁妹》

    翟韵奎,耿少义,亨荣通,马世禄,厉慧良

    1955年4月17日

    乙未年三月廿五日

    厉慧良1955年旅京演出第六天[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协助演出

    (在中和戏院演出。)

    日场

    《太君辞朝》

    朱嫱,高宝贤

    -

    -

    -

    -

    《失印救火》

    厉慧良,慈少泉,李庆才

    -

    -

    -

    -

    《春秋配》

    杨荣环,祁荣雯,何盛清,李盛芳

    -

    -

    -

    -

    《拿高登》

    厉慧良,刘庆义,陆洪瑞,王元信,翟韵奎

    -

    -

    -

    夜场

    《柳林会》

    马长礼,朱嫱

    -

    -

    -

    -

    《贵妃醉酒》

    李盛芳,祁荣雯,陈永玲

    -

    -

    -

    -

    《英雄义》

    王元信,刘庆义,陆洪瑞,黄益安,厉慧良

    -

    -

    -

    -

    《钟馗嫁妹》

    翟韵奎,耿少义,亨荣通,马世禄,厉慧良

    1955年9月1日

    乙未年七月十五日

    苏联展览馆剧场夜场[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演出

    -

    《包龙图·铡美案》

    陈永玲,马长礼,裘盛戎,李多奎,李德奎,赵蕴秋

    1955年9月15日

    乙未年七月廿九日

    北京长安戏院夜场[24]

    由北京市京剧二团演出

    -

    《包龙图·铡美案》

    陈永玲,马长礼,裘盛戎,李多奎,李德奎,赵蕴秋

    1981年3月21日

    辛酉年二月十六日

    侯喜瑞舞台生活八十年纪念演出第二场[24]

    -

    《牛皋下书》

    李荣威、张韵斌、何金海

    -

    -

    -

    -

    《战宛城》

    高盛麟、袁国林、陈永玲、尚长春、侯梦兰(侯喜瑞孙女)、刘习中、陈国卿、王仲玮、贺春泰

    1981年8月25日19时

    辛酉年七月廿六日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第二场)[25]

    演于人民剧场

    -

    《红鬃烈马》

    《武家坡》

    沈小梅,梅葆玥

    -

    -

    -

    -

    《进寒窑》

    高玉倩,梅葆玥

    -

    -

    -

    -

    《算军粮》

    高玉倩,梅葆玥,李金泉,石玉明,赵永泉,张元智;

    -

    -

    -

    -

    《银空山》

    陈永玲,黄世骧,董维贤;

    -

    -

    -

    -

    《大登殿》

    梅葆玖,陈永玲,李和曾,李金泉,方荣慈,罗世保

    1984年12月28日至12月30日

    甲子年冬月初七日

    庆祝《戏曲论丛》创刊京剧晚会举行[24]

    -

    《小上坟》《八蜡庙》《战宛城》

    王金璐、陈永玲、景荣庆

    1985年9月

    乙丑年

    《戏曲论丛》杂志社在天津举行京剧演出。[24]

    演于天津一宫,为期十天

    -

    《长坂坡·汉津口》《连环套》《翠屏山》《八蜡庙》《战宛城》《打樱桃》《小上坟》

    领衔:王金璐、陈永玲

    参演:王琴生、叶盛长、费玉策

    1988年3月

    戊辰年

    中国京剧院于魁智应邀赴香港,与移居香港的陈永玲和其他当地人合作演出[24]

    -

    击鼓骂曹》

    于魁智、陈永玲

    表演特点

    苦心孤诣

    陈永玲的“卧鱼”很见功夫。“卧鱼”这一特技,演员开始向下蹲身时必须先提一足,把一条腿横到后面,把重心完全集中在另一只脚上。在“下腰”的整个过程中,凤冠上的珠子不许碰出声音,左右两侧下垂的“桃”(凤冠两边宽幅度的硬质流苏)不许摇晃,斜身向下卧倒时应做到“三不沾”,头部、尻股和臂肘都不许沾碰台毯。陈永玲虽年逾半百,但无论身段、造型和脚趾用力的劲头却一丝不苟,仍按照上跷的尺寸和路子来表演,掌握火候恰到好处,无论身段或亮相,以及保持舞姿的连贯性方面,都达到稳、准、美的标准,使人看得心旷神怡。[26]

    陈永玲曾与儿子陈霖苍谈到,非常想为青年京剧演员讲一讲”京剧旦角的法则”,青衣的脚步,花旦的脚步,武旦的脚步,刀马的脚步,懂得这些,年轻人就不会“犯规”了,因为台下的观众全是“裁判”。[22]

    陈永玲善于观察生活,而且模仿得生动细腻。他住院时观察护工的表情、眼神、语调,随之就能“克隆”,让一旁的跟随学习的京剧花旦演员常月秋深为赞叹。[22]

    博采众长

    1981年他应邀参加首次纪念梅兰芳诞辰90周年的演出活动,傍着梅葆玖在《红鬃烈马》里扮代战公主,仍保留了当年陪伴梅兰芳时的演法,正反鹞子翻身、掏翎子、背马鞭、踢腿接快卧鱼等独有的特殊技巧,依然干净利落。[2]

    陈永玲的《醉酒》,表演上最突出的是他的步法。余玉琴、路玉珊和筱翠花演戏都是踩跷,陈玉玲演出已不踩跷,但是保留了大量的踩跷步法,且有不少动作和姿态都是筱派特点。[26]而陈永玲跟随筱翠花学戏的阶段,筱翠花打麻将时他在旁服侍,八圈下来始终绑着跷给沏茶,曾以此练习跷功。[22]

    陈永玲的水袖功夫也很可观。杨玉环出场是整冠后的投袖,幅度大而倾斜度低,左右两摆,全是花旦风格,即筱派演法。但后面他还用了尚小云常用的小幅度花瓣形圆投袖,和荀慧生常用的单手背在身后懒洋洋的大幅度的长投袖。他在艺术上能博采众长,反复揣摩,才有这样的成功。[26]

    人物关系

    家庭

    父亲:曾主办青岛《胶澳日报》,担任社长和总编辑。[14]

    母亲:精通文史,擅长英语,曾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职。[14]

    岳父:言菊朋,京剧老生名角。[7]

    妻子:名伶言慧珠之妹言慧兰[5],1985年查出癌症,治疗无效,后转到兰州医治,1994年病逝。老年丧偶,陈永玲悲痛万分。[19]

    儿子:(长子)陈霖苍,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净行,师承尚长荣,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京剧团团长,北京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6]

    (次子)陈逸恒,内地演员,导演。[7]

    师承

    师父:王芸芳[5]

    师父:筱翠花(于连泉)[2]

    师父:梅兰芳[2]

    师父:荀慧生(荀才)[2]

    师父:尚小云(尚德泉)[2]

    师父:朱琴心(朱琇)[2]

    徒弟

    尚长荣: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12]

    沈福存:京剧表演艺术家[12]

    卢美珠:京剧演员[12]

    常秋月: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花旦[12]

    朱胜丽:台湾省著名京剧花旦[19]

    魏海敏:台湾省著名京剧花旦,是继顾正秋之后的第二位获得“终生艺术成就”奖的坤伶。[19]

    汪明荃:港澳台著名演员、主持人[19]

    吴海伦:台湾省著名演员[19]

    吴美兰:台湾省著名演员[19]

    斯琴高娃:瑞士籍华裔女演员[12]

    人物评价

    梅兰芳称赞陈永玲是,“不可多得的俊才”。[14]

    “陈永玲先生是集梅、程、尚、荀、筱派绝技于一身的中国名旦,他的艺术精神值得研究、推广和效仿,他给京剧艺坛带来了辉煌,是京剧演员们最佩服的大师之一”——中国四大名旦尚小云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28]

    “过去贫苦人家为了糊口才让孩子去戏班学戏,但陈永玲作为富家子弟去唱戏,可见他对艺术之追求非同一般。他塑造的古代不同时期性格、形态学 各异的妇女形象深入人心,他是天才加勤奋的京剧表演大师。”——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会长、曾扮演《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刘长瑜[28]

    “我父亲的出场走得很快,心态是等待唐明皇,深怕自己慢半拍,误了见皇上;还有‘醉酒’,醉了以后他希望别人以为他真的醉了,还希望告诉别人我没有醉,极力地控制自己;还有他‘闻花’,是纯粹筱派的技巧,他两次盘腿下去,他闻到的花很香,拿起花之后他想法变了,他把美丽的花搓碎了,一点一点掉到地上这个过程,我觉得是他对人物的内心的深刻掌握及感受。”——国家一级演员陈霖苍[6]

    “我童年时代就认识永玲先生,那时他只有20来岁,特别漂亮,一双眼睛尤含风韵,尽管他留着时尚男子流行的分头,一样的西装革履,但我仍然好长时间疑惑他时女扮男妆。多年后重睹故人,他已非昔日容颜,粉彩遮不住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嗓音也不似当年甜润。他在灯火通明的诺大舞台空间里,始终保持着不瘟不火、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波澜不兴而能风情万种,看似无心而能细腻入微,于娇慵、郁闷中隐隐透出内心深处的怨艾、渴望,仿佛并未做戏而浑身是戏。角色一直紧紧牵住观众注意力的与其说是形,毋宁说是意,是神,意在形先,传神写照,就是筱派表演的妙处么?后面‘刺婶’一场还走了一串高难度的‘乌龙绞柱’,赢得满场喝彩。”——著名京剧评论家刘连群[22]

    “他演的花旦戏活泼,青衣戏稳重,而且又能演悲戏,又能演玩笑戏,哪出都好。他的新戏也好,比如,他来个《战太平》中装疯的二夫人,他都能够得好。他太入戏了,给戏提色,甚至有的演员都‘怕’他。”——京剧艺术家王金璐[22]

    “京剧《小放牛》和《小上坟》一样,也是一出载歌载舞的京剧,讲述妙龄村姑与少年牧童一起下山寻找杏花村酒店的故事。陈永玲扮演村姑时,已然五十开外,却身段灵动,顾盼生辉,展现出二八少女的天真可爱、俏皮活泼。在剧中,陈永玲施展了‘抖肩’、‘探海’等优美的舞蹈技巧,连俯身喝水都仿佛蝴蝶啜饮,是我见过的除了‘卧鱼’以外,京剧舞台上最美的呈现喝水的程式了。此外,在念白、唱腔上,陈永玲吐词清晰,唱腔娇嗲甜脆,让人忘却他的性别、年龄,这内外兼修的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得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戏剧评论、艺评人乔宗玉[18]

    参考资料

    展开

    [1]追忆名伶陈永玲.mp.weixin.qq.com. 2022-08-27[2023-12-11].

    [2]人物:陈永玲.中国京剧戏考. [2023-11-16].

    [3]惠民县人物-陈永玲.ren.bytravel.cn. [2023-11-16].

    [4]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陈永玲先生病逝.爱戏网. 2019-04-20 [2023-11-18].

    [5]陈永玲.戏曲百科. [2023-11-16].

    [6]陈霖苍. 演戏要演心 回忆我的父亲陈永玲[J]. 中国戏剧, 2010(02): 66-67. [2023-12-11]. (2)

    [7]陈逸恒:好演员需要用无数角色去修炼 ——访影视艺术家陈逸恒.中国作家网. 2016-07-28[2023-11-17].

    [8]甄光俊. 追忆名伶陈永玲[J]. 中国京剧, 2008(07), 50-52.. [2023-12-11]. (3)

    [9]伶人访问记:“小筱翠花”陈永玲成名秘辛 .梨园杂志. 2022-10-15[2023-12-11].

    [10]苏丽萍 董山峰. 京剧表演艺术家陈永玲病逝[J]. 光明日报, 2006(2-18) , (002). [2023-11-16].

    [11]●链接新闻 中国京剧最后的“四小名旦” 众多名家大腕齐聚金城 纪念陈永玲先生诞辰80周年.新浪网. [2024-01-06].

    [12]通讯:京剧名家追忆“中国名旦”陈永玲似水年华.中新社-中国新闻网. 2009-12-14[2023-11-17].

    [13]中国京剧最后的“四小名旦”陈永玲.滨州网. [2024-01-06].

    [14]中国京剧最后的“四小名旦”陈永玲.滨州历史. 2016-12-16[2023-11-17].

    [15]中国京剧晨报-早安京剧. 陈永玲:“中国名旦”的陇上春秋.网易. 2023-10--3[2023-11-16].

    [16]美了一生的陈永玲.www.sohu.com. 2017-07-25[2023-12-11].

    [17]陈永玲.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12-11].

    [18]失踪的筱派艺术——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2011-03-03日[2023-11-17].

    [19]陈永玲:本世纪最后一位名旦.中国侨网. 2006-02-20[2023-11-17].

    [20]刘连群. 陈永玲与筱派艺术[J]. 中国戏剧, 2006(04): 48-50. [2023-12-11].

    [21]风雨四名伶-文摘报-光明网.文摘报. 2013-04-06[2023-11-17].

    [22]封杰,赵炜,常秋月等. 美了一生陈永玲[J]. 中国京剧, 2006(05): 4-9+67.. [2023-12-08]. (4)

    [23]新民晚报. 荀派筱韵尽显,京剧名家常秋月上海演出《翠屏山》感念师恩.今日头条. 2019-10-21[2023-11-18].

    [24]人物:陈永玲.梨园百年琐记. [2023-12-11].

    [25]事件: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中国京剧戏考. [2023-11-17].

    [26]吴小如. “筱”派艺术也要批判地继承——从陈永玲《醉酒》的表演谈起[J]. 人民戏剧, 1981(05): 29-30+59. [2023-11-17].

    [27]戏曲课堂︱戏曲舞台上的“卧鱼”.国家艺术基金. 2018-10-11[2023-12-08].

    [28]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陈永玲诞辰80周年演出.爱戏网. 2019-04-20[2023-11-1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 上一篇百科:杨宝忠
  • 下一篇百科:程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