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文昭甄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昭甄皇后

(魏文帝曹丕之妻,魏明帝曹叡之母)
文昭甄皇后(183年 — 221年),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1][5][2][3]
文昭甄皇后资料
  • 时代:三国时期[1]出生信息
  • 去世信息:黄初二年六月丁卯(221年8月4日)[1][3],安葬于朝阳陵[1]民族
  • 谥号:文昭皇后[4]代表作品
  • 甄氏是汉代太保甄邯的后代,家中世代承袭有二千石俸禄的官职。甄皇后的父亲是甄逸,官至上蔡令,母亲是常山张氏。[1][2]甄氏年幼时便多有奇异之举,刘良也曾预言甄氏将来贵不可言。而甄氏年少时更是天资聪颖,与人为善,喜爱读书。[2]建安年间,甄氏嫁给袁熙为妻,袁熙后来出京到幽州担任刺史,甄氏就留在了邺城奉养婆婆。邺城被攻陷后,甄氏又嫁给了曹丕,十分受宠,生下了明帝和东乡公主。黄初二年(221)六月,甄皇后逝世,被葬在了邺城。太和四年(230年)十一月,明帝认为甄皇后的陵寝低矮简陋,将甄皇后改葬在了朝阳陵。[1]

    甄氏贤明知礼,颇为宽容,曾劝说曹丕广纳良人,平常也很孝顺婆婆,曾因担忧婆婆而整日流泪,王沈在《魏书》中便称赞其贤明。[2]相传《塘上行》为甄氏所作,有学者指出,这首诗可视作古乐府初向文人诗过渡的作品。[6][7]

    人物关系全部

    曹丕

    丈夫

    甄逸

    父亲

    曹叡

    儿子

    东乡公主

    女儿

    甄俨

    哥哥

    甄尧

    哥哥

    甄豫

    哥哥

    甄姜

    姐姐

    袁熙

    前夫

    曹冏

    孙子

    曹淑

    孙女

    齐长公主

    孙女

    明悼毛皇后

    儿媳

    甄像

    侄子

    人物生平

    幼时奇异

    文昭甄皇后于汉光和五年(183年)十二月丁酉出生在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小时候,每天甄皇后上床睡觉的时候,家里人都仿佛看见有人拿着玉衣服帮她盖上,大家对此都感到十分奇异。在甄皇后三岁的时候,她的父亲甄逸就去世了,当时甄皇后哭得十分伤心,大家更是感觉十分惊奇。刘良就曾指着甄皇后说,此女将来贵不可言。[2][1]

    从小到大,甄皇后就不喜欢玩耍。在甄皇后八岁的时候,外面有个人在骑马表演,家里的几个姐姐都上阁楼观看,只有甄皇后没去。姐姐们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她,甄皇后回答说:“这是女人可以看的吗?”甄皇后年仅九岁就十分喜爱读书,一看到字就能够认识,还多次使用几个哥哥的毛笔和砚台来写字,哥哥就对甄皇后说:“你应该学习女工,你这么认真读书,是想当女博士吗?”甄皇后便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女,没有哪个是不学习前代的成功与失败来告诫自己的。不读书,又怎么能告诫自己呢?”[2]

    救济百姓

    在甄皇后十几岁的时候,天下战火蔓延,动乱不安,庄稼又连年歉收,百姓都变卖家中的各种金银宝物。当时甄皇后家中储存了大量谷物,趁机收购了一些珠玉珍宝。甄皇后却告诉她的母亲说:“现在世道混乱,而我们却买很多值钱物品,就像一个人本来没有过错,但拥有珍宝就可能成为他的罪过。现在周围很多人都处于饥饿之中,我们不如把粮食拿出来赈济救助亲友邻居,将善行传播得更远。”全家人都认为她的话有道理,于是就像甄皇后说得那样将家中粮食拿出来救济百姓。[1]

    爱护寡嫂

    在甄皇后十四岁的时候,她第二个哥哥甄俨不幸去世,甄皇后万分悲痛。自此之后,甄皇后侍奉寡嫂更加谦卑恭敬,不辞辛劳地帮忙照顾哥哥甄俨的孩子,十分慈爱。甄皇后的母亲性格严厉,对儿媳有着诸多要求,甄皇后便多次劝谏母亲道:“哥哥不幸早逝,嫂子年纪轻轻就开始守节,照顾哥哥留下来的孩子。从道义的角度来说,您更应当如同对待女儿一般来对待她。”母亲听后感动得落泪,就让甄皇后和嫂子时常往来,经常一起吃饭睡觉,两人的情谊也因此更加深厚。[8]

    两次婚嫁

    建安年间,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皇后。袁熙后来出京到幽州担任刺史,甄后留在邺城奉养婆婆。[1]等到邺城被攻破的时候,曹丕来到袁绍家中时,甄皇后和婆婆一起坐在堂上,甄皇后因为害怕把头伏在了婆婆的膝盖上。甄皇后的婆婆两只手相互拍打,却也无计可施。文帝对他说:“刘夫人为何要这样?让你家媳妇抬起头来吧。”于是甄皇后的婆婆便捧着甄皇后的脸,让她抬起了头。曹丕看清甄皇后的脸后,大为夸赞她的美貌。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后,便为曹丕迎娶了甄皇后。[8][a]曹丕对甄皇后大加宠爱,她也生下了明帝和东乡公主。[1]

    为妻贤德

    曹丕十分宠爱甄皇后,但甄皇后越受宠就越谦逊,对受宠的妃子进行劝诫,对不受宠的妃子便安慰教导。甄皇后经常劝曹丕说:“从前黄帝能够繁衍子嗣,大概都是因为妻妾众多,才能如此。故而,我十分希望你能够广泛征求名门贵女来丰富你的子嗣。”曹丕心中十分赞赏。而后有一次,曹丕想驱逐任氏,甄皇后便来向曹丕求情道:“任氏是乡里名族,不论是品德还是容貌,我都比不上,如何能让她被驱逐?”曹丕说:“任氏性子急躁不温顺,之前也一直对我有怨恨,所以我才想赶走她。”甄皇后流着眼泪,一再求情道:“我受你的宠爱,所有人都知道,肯定会猜测任氏被赶走,是因为我的缘故。往上会说我自私,往下则会定我专宠之罪,希望你能重新考虑!”曹丕不听,还是坚持赶走了任氏。[2]

    孝顺婆婆

    建安十六年(211年)七月,太祖征战讨伐关中,武宣皇后跟着一起去了,曹丕和甄皇后镇守在邺城。当时武宣皇后身体有点不小毛病,甄皇后不能通过晨昏定省来确定武宣皇后的身体状况,心中十分害怕,整日都在哭泣。身边服侍的人马上说武宣皇后好了,但甄皇后不信,说:“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犯病都要好一段时间才能好,这次怎么这么快就好了?你们这只是想安慰我罢了。”之后甄皇后更加担忧恐惧。直到后来得到武宣皇后的回信,说自己的病已经康复了,甄皇后这才高兴了起来。次年正月,大军返回邺城,甄皇后看见回来的武宣皇后,悲喜交加,这让周围的人都很是感动。武宣皇后见甄皇后这样,也感动得落了泪,且对他说:“媳妇,你是怕我的病和过去一样难以痊愈吗?我这次只是小毛病,一下子就好了。不信你可以看看我现在的气色。”而后,感叹道:“这真是孝顺的媳妇啊。”[2]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明帝和东乡公主都跟着一起去了,当时甄皇后因为生病留在了邺城。次年九月,大军返回,武宣皇后左右侍从看见甄皇后气色很好,奇怪道:“甄皇后和两个孩子分别了这么久,常人都免不了思念,但甄皇后的气色却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甄皇后笑着回答说:“我的孩子们自然是跟随夫人,那我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甄皇后的贤明由此可见。[2]

    香消玉殒

    延康元年(220)正月,文帝承袭了王位,六月,亲自率军南征,甄后又留在了邺城。黄初元年(220)十月,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文帝。文帝正式登基称帝以后,改封为山阳公的汉献帝献上自己的两个女儿,还有郭皇后和李、阴两位贵人都受到文帝的宠爱,甄后也因此在后宫不得意,开始有了一些怨言。文帝听到这些怨言后震怒,[1]派遣使者给甄皇后赐下让她死的诏书印信。当时,文帝在询问周宣梦境预兆,说:“我昨晚梦到一股青烟,从地直升上天。”周宣回答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个尊贵的女子冤死。”文帝听到周宣的话就很后悔,派人追赶使者,但已经赶不上了。[9]黄初二年(221)六月,甄皇后香消玉殒,死后葬在了邺城。[1]

    逝后之事

    明帝继承皇位之后,主持礼乐祭祀的礼官上奏请求追谥甄皇后,于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符节和诏书,到甄皇后的陵寝,以三牲之礼祭祀她,又另外为她修建陵寝。太和元年(227)三月,明帝以中山国魏昌县安城乡的一千户追封甄后的父亲甄逸,谥号为敬候; 他的孙子甄像承袭了他的爵位。四月,明帝下令修建宗庙,挖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玉玺,大小一寸九分,上面有文字“天子羡思慈亲”,明帝看到这些字也有所触动,就下令以三牲之礼到宗庙祭祀告慰祖先。明帝还曾经梦到甄皇后,于是将甄皇后家的各位舅父按照亲疏远近排序,对他们都按照次序给予官职,赏赐的财宝达到数百万;并且任命甄像为虎贲中郎将。就在这个月,甄后的母亲去世,明帝穿着丧服参加了葬礼,文武百官都陪同祭祀。太和四年(230)十一月,明帝认为甄后的陵寝低矮简陋,就派甄像兼任太尉,持符节到邺城祭告土神,将甄后改葬在朝阳陵。甄像完成使命回京,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青龙二年(234)春天,明帝下诏追谥甄后的兄长甄俨为安城乡穆侯。夏天,东吴军队侵扰扬州,朝廷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持符节监督朝廷各路军队东征,班师回朝后,再任命他为射声校尉。青龙三年(235),甄像去世 ,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将封地改在魏昌县,谥号为魏昌县贞侯;甄像的儿子甄畅继承了他的爵位。又将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韦华、甄艳都封为为列侯。青龙四年(236),明帝下诏将甄逸、甄俨原来安城乡侯的封号改为魏昌县侯,谥号与从前敬侯、穆侯一样。同时加封甄俨的世妇刘氏为东乡君,追封甄逸的世妇张氏为安喜君。 [1]

    家族成员

    父母[2][1]

    父亲:甄逸,官至上蔡令,中平三年(186)年去世

    母亲:常山张氏

    兄弟姐妹[2]

    兄弟

    甄豫(早早夭折)

    甄俨(举孝廉)

    甄尧(举孝廉)

    ——

    姐妹

    甄姜

    甄道

    甄脱

    甄荣

    丈夫[1]

    第一任丈夫:袁熙

    第二任丈夫:曹丕

    子女[1]

    魏明帝曹叡

    东乡公主

    代表作品

    甄皇后作塘上行,曰:蒲生我池中,蒲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莫以毫发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6]

    歌辞 《塘上行》带有些文人色彩 ,可视作古乐府初向文人诗过渡的作品。诗中自述了一位妇受谗遭弃的经历 、失欢难寝的愁苦以及重操旧好的愿望 。曲题盖指此妇遭弃后途经塘上 ,见池中荷叶繁茂 ,不胜唏嘘,发而为歌。歌辞率直凄切 ,以事挟情 ,以情说理 ,很能代表弃妇之流的心声 ,也是汉魏时期妇女位卑言轻 、失宠难立的缩影 ,基本保存了汉乐府 “说唱道古”“表社会事象”的风貌。[7]

    人物争议

    作品争议

    关于《塘上行》这首诗的作者 ,历来众说纷纭。[7]《歌录》曾说:《塘上行》这首诗,有人说是甄皇后写的,有人说是魏文帝写的,也有人说是武帝。[10] 而历来主流观点均认为此诗为文昭甄皇后所作。《乐府诗集》引《邺都故事》认为是甄氏之作 ,恐系牵合甄氏生平以附会。《宋书·乐志》云:“《塘上行》,武帝词(五解)。”从诗文立意、行文风格等方面来看,亦不似魏武帝之作。[7][11][12]

    死因争议

    有关甄氏的死因,不同的史料记载也大有不同。根据王沈《魏书》的记载,甄氏是病故的。[2]陈寿在《三国志》中却记载甄氏是因为失宠有怨言,触怒曹丕而被赐死的。[1]而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也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魏书》的作者用春秋笔法来掩盖了真相,甄氏应当是被曹丕杀害的。[13]而鱼豢所编《魏略》中又记载甄氏是被诬陷而死的,死后用头发盖住了脸,葬礼十分潦草。[8]《资治通鉴》中说:“甄夫人被留在邺城,不能和曹丕相见,心情不畅,因而有了怨言,郭贵嫔乘机谗毁甄夫人,文帝大怒,六月,丁卯(二十八日),派使臣命甄夫人自尽。”[14]而在《汉晋春秋》中也有相似的记载,说:“甄氏是因为郭贵嫔受宠而死,并且死后用头发盖住了脸,用糠塞住了口。”[15]

    人物评价

    在甄氏小的时候,刘良曾指着甄氏预言道:“这个女子将来会贵不可言。”[2]而甄氏嫁为人妻后,她的婆婆武宣皇后更是直接感叹道:“这真是孝顺的媳妇啊。”[1]

    后世人们对甄氏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对其多有赞誉,鱼豢就曾在《魏略》中说过,甄氏容貌不凡,颇受宠爱。[8]王沈在《魏书》上也曾赞叹过甄氏的贤明知礼。[2]也有人对其评价较低,房玄龄就曾在《晋书》中说:“自从曹魏和刘蜀两国的皇后凭藉容貌而登尊位,甄后和卫后两家,其荣宠也并不是由于他们的功德所致。”[16]蒲松龄也曾在《聊斋志异》对甄氏贬低到,甄氏起初是袁绍的儿媳,最后是曹操的儿媳,死后又专注于刘桢,仙人不应该这个样子。[17]

    轶事典故

    为甄攻城

    魏甄后既温柔又漂亮,原先是袁熙的妻子,很受宠爱。曹操攻陷邺城屠杀百姓时,下令立即传见甄氏,侍从禀告说:“五官中郎已经把她带走了。”曹操说:“今年打败贼寇,正是为了她。”[18]

    造灵蛇髻

    甄皇后进了魏宫后,宫庭有一条绿蛇,口中常吐红珠,如梧桐子大,不伤害他人,等人想要伤害它的时候,它就不见了。后来甄皇后每天梳妆,这条蛇就盘曲成一团出现在她面前。甄皇后深以为奇,仔细端详,而后她突发奇想,试着模仿着蛇的型态挽成一个别致的发髻。由于挽的位置、手法不同,每天做出来的发髻都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呈现着灵动、柔婉的风格。宫人们见了皇后的百变发型,纷纷效仿,但是都学不到一二分精髓。甄皇后所创的发髻,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灵蛇髻”。[19]

    宓妃留枕

    曹植曾经想求娶甄氏为妃,但曹操将她许给曹丕。若干年后,甄皇后被赐死后,曹丕就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皇后对他说:“我本来就心悦你,但未能如愿。此枕是我出嫁时送给五官中郎将曹丕的,如今送给你。如今我被郭皇后用糠塞口,面上披发,不好意思再见你了”说完,甄氏就消失不见了,而后又遣人送来一颗宝珠,曹植又悲又喜,非常激动,于是便写下了《感甄赋》,其中有“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句来形容甄氏的风姿。魏明帝看到后,又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20]后世人们多借用这个典故,如李商隐便在“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无题四首(其二)》)二句中便化用了这个典故,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是无法抑止的。[21]

    邺中妇人

    窦建德曾经挖开邺中的一座坟,没有得到别的东西。开棺后看见一个妇人,面色象活的一样,姿容美丽绝伦,年约二十多岁。看其衣物和殉葬品等,不是近代的。等了一会儿,她好象有了气息,于是就带回军中养起来。三天之后她就活了,能够言语。她说:“我是魏文帝的宫女,随甄皇后在邺城,死后葬在这里。我命该当复活,但无家人进行申诉,就被冥府耽隔了。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年代?”说起甄皇后遇害一事,她清清楚楚的。窦建德很宠爱她。后来窦被唐太宗所灭,皇帝要招纳她进宫,她就把当时的事都禀白了,并一口回绝,说:“我在幽冥之中封闭在黄土之下,已经三百多年,没有窦公哪能见到今日?为他而死乃是我的本分呵。”于是,她便饮恨而死,太宗皇帝十分悲伤。[22]

    相关文物

    朝阳陵

    根据《彰德府志》记载,魏武帝陵与甄皇后朝阳陵同在灵芝村,因此,随着与朝阳陵相距不过十公里的曹操高陵被发现,现朝阳陵已随之成为了当地一处小有名气的名胜古迹,灵芝村村民为其修缮整顿门楼。[23]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甄氏首次出场,其中对甄氏的描述与《世说新语》相差无几。[18][24]

    《聊斋志异》卷七中也有着甄氏的故事,文中将甄氏和刘桢描述成了一对有情人。[17]

    影视形象

    (仅收录部分以甄妃为主角的影视剧)

    时间

    名称

    饰演者

    1955

    京剧《洛神》[25]

    梅兰芳

    1957

    《洛神》[26]

    芳艳芬

    1975

    《民间传奇之洛神》[27]

    苗金凤

    1985

    《洛神赋》[28]

    李静莉

    2002

    《洛神》[29]

    蔡少芬

    2013

    《新洛神》[30]

    李依晓

    注释

    展开

    [a]这件事在《世说新语》中有另一番描述。据《世说新语》记载,太祖攻下邺城后,曹丕

    先行进入了袁尚府,府中有一个妇人披发垢面,流泪站袁绍的妻子刘夫人后面。文帝便问她是谁,刘夫人回答道:“是袁熙的妻子。”等这妇人挽起发髻,用毛巾擦过脸后,曹丕发现她容貌绝伦。而后,刘夫人就对甄皇后说:“你不用担心会死了”

    参考资料

    展开

    [1](西晋). 陈寿. 三国志·魏书: 后妃传.

    [2](西晋)陈寿著、(南朝)裴松之注. 三国志. 魏书: 后妃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

    [3](西晋). 陈寿. 三国志·魏书: 文帝纪.

    [4](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魏纪二.

    [5](西晋). 陈寿. 三国志·魏书: 明帝纪.

    [6](唐). 欧阳询、令狐德棻等. 艺文类聚: 卷四十一·乐部一 .

    [7]陈洪、孙晓星. 论魏晋六朝文人拟乐府的转型——以《塘上行》的衍变为例[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 32-37.

    [8](三国). 鱼豢撰,张鹏一辑. 魏略辑本: 卷三.

    [9](西晋). 陈寿. 三国志·魏书: 方技传.

    [10]萧统. 文选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第1315页.

    [11]刘冬颖. 中国古代才女诗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21-23.

    [12]刘冬颖. 中国古代才女诗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21-23.

    [13](西晋)陈寿著、(南朝)裴松之注. 三国志. 魏书: 后妃传·裴松之注.

    [14](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魏纪一.

    [15](东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卷二.

    [16](唐). 房玄龄. 晋书: 后妃传.

    [17](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卷七·甄后 .

    [18](南朝). 刘义庆等编,刘峻注. 世说新语: 惑溺篇.

    [19](宋). 佚名. 采兰杂志: 卷上.

    [20](梁)萧統、(唐)李善注. 昭明文选: 卷十九.

    [21](唐)李商隐撰. 李义山诗集注[M]. (清)朱鹤龄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01: 32. 7-5325-1605-9.

    [22](宋). 李昉等纂. 太平广记: 卷三百七十五·再生一.

    [23](明). 崔铣撰. 彰德府志: 卷一.

    [24](明).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三十三回.

    [25]《洛神》(1955).豆瓣电影. [2023-05-30].

    [26]《洛神》(1957).豆瓣电影. [2023-05-30].

    [27]《民间传奇》(1975).豆瓣电影. [2023-05-30].

    [28]《洛神赋》(1985).豆瓣电影. [2023-05-30].

    [29]《洛神》(2001).豆瓣电影. [2023-05-30].

    [30]《新洛神》(2013).豆瓣电影. [2023-05-3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日

  • 上一篇百科:曹爽
  • 下一篇百科:华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