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李碧华
李碧华

李碧华

(香港女作家)
李碧华(1959年——),原名李白,籍贯广东台山,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3],有“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6]。
李碧华资料
  • 外文名:Lilian Lee Pik-Wah[1]原名
  • 国籍:中国
  • 籍贯:广东台山[2]出生日期
  • 出生地:中国香港[2]教育程度
  • 毕业院校: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3]职业资料
  • 职业:从事过教师、记者、影视编剧、舞剧策划等多种职业[4]代表作品
  • 李碧华出生并成长于香港的一个富裕家庭,听着旧式的故事长大,这为她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很多素材。[7]中学的时候李碧华就开始积极向报社投稿。[8]1976年至今,任职过记者、小学教师、电视和电影编剧,同时还在刊物撰写专栏及小说连载[4]。李碧华的创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9],早期文学作品主要以散文、随笔为主[2]。1985年,她成功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胭脂扣》[10]。李碧华创作至今,著有《霸王别姬》《青蛇》等小说,并先后出版了散文、电视剧本、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此外,她还参与舞台剧《搜神》《女色》等的制作,并出版了8册饮食档案[11]。

    李碧华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大受观众喜欢,李碧华也因此获得多项奖项[12]。1983年,李碧华凭借《细圈仔》获得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1989年,又以《胭脂扣》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后于199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第30届台北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提名、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提名[13]。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李碧华从小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里,祖父做药材生意,父亲继承家族的产业。她从小生活在旧宅深院中,听着旧式的故事长大,李碧华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由生长环境和残余的记忆提供。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7],中学时代积极参与学校报刊投稿创作[2],之后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3]。

    初入文学

    李碧华是一名编剧,她曾从事电视台的工作,并写过影视剧本,此后才成为一名作家。她跟别的作家不一样的是“别人即使要‘触电’,一般也是先有作品再改成剧本,她却是‘影而优则写’,先从电影界崛起,然后把电影剧本再还原成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秦俑》等等均如是。”[14]

    事业高峰

    1976年,李碧华在作品研讨会上,与郭崇元因“李白”一名得遇良缘,结为夫妻[7]。婚后的李碧华在郭崇元的支持下,其事业再创高峰。她追求雅俗共赏,不仅写小说,还喜欢将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从1983年创作至今,共出版作品五十多部。1988年,李碧华的小说《胭脂扣》由张国荣、梅艳芳主演,夺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等诸多奖项。李碧华小说轻松驾驭各种风格,被称作“诡异奇情小说”,她的作品也多体现了香港意识、性别意识、身份认同意识等文化问题。[15]

    创作风格

    改编传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0年间,李碧华顺应了那个时期兴起的“故事新编”文学创作潮流[16],这时期她创作的言情小说是改写传统故事的范例[17]。例如《霸王别姬》引申自同名京戏剧目,小说中写“戏”与故事所占分量几乎相当,并且还借名伶、名伎的社会身份博得读者的好奇,叙述的却是现代故事[17]。另外,李碧华还擅于用香港视角来改编传统故事,比如在《青蛇》中,其内容取材于民间故事,但她又对有情有义的侠妖小青的形象作了大胆的改写[18],将原故事中的配角小青放在了主角的位置,以小青的视角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这千百年前的故事,并且在空间、时间上也有所延展,将故事内容一直扩充到文革结束[19]。李碧华善于改编传统的故事是她的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20]但也有学者认为她在改编传统时无视历史、淡化过去与谄媚的姿态实不足为训。[21]

    香港本土性

    李碧华把一些严肃的题材托笔于言情故事,在文化精神上体现了明显的香港“本土性”。虽然她的一些小说讲的不是香港故事,但这些作品都蕴含着对香港精神的再现和追问。可以说,李碧华将香港本土精神渗透到了作品人物的骨髓里[22]。如《胭脂扣》中用如花和袁永定二者不同年代之间的变迁来对应“一国两制”,从而解决了“香港文化身份”的问题[23]。李碧华还借如花来追寻“香港情义”,当如花被问及是哪里人时,她没有自称籍贯是广东省某某县,而与八十年代的香港人一样自称为“香港人”。这满足了香港群众对香港历史、香港情怀的想象[16][24],可以认为如花就是“香港历史”的象征。[25]同时在如花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当时港人轻浮的爱情观和功利的生活态度,比如:如花因不被陈家接受,与十二少相约自杀,但十二少被救活,余如花只身赴死。如花重回人间寻找,却见旧情人一人独活,她将定情信物胭脂扣还与十二少,转身投胎而去[26]。

    以剧本的手法叙事

    20世纪8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以小说叙事与影视艺术“嫁接”为特点,这一特点贯穿于李碧华的大部分作品中[16]。李碧华是影视编剧出身,其影视思维早已侵入她的创作思维,她在创作时往往会考虑到如何让小说更有利于改编成电影。《生死桥》每章开篇都是时间、季节和地点。《满洲国娇艳一川岛芳子》第一章写道:“深秋。北平,北池子,东四九条胡同三十四号的大门外,来了十名神秘的大汉。”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小说开篇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使得其具有影视化倾向,犹如分镜头的剧本[27]。

    诡异言情

    李碧华写爱情不像琼瑶那般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她反而处处嘲弄男女爱情的欺骗性质与山盟海誓的虚伪矫情。她的主角也不是什么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而是久经风雨的老江湖。[28]然而李碧华又相信轮回鬼神,常把“生死轮回,缘定三生”等传说放入爱情情节构架。在她的笔下,怪异的场景、荒诞的情节随处可见,但她能跋涉于时间的长河,将人物的情怀推向极致,加上被审美化了的情欲,使作品给人一种诡异的美[29]。比如《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中芳子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小女子,但她“还是相信冥冥中的安排,把命运交付,把精神寄托。”占卜算卦之事以及宿命轮回的思想在小说中随处可见[30]。

    女性性别认同

    李碧华从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刻画出一些非凡的女性形象。[31]一方面,她关注着女性的生存与命运,赋予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32]另一方面,她模糊人物性别,并给予性别认同模糊群体悲悯的眼光。如《青蛇》表面上是以小青的女性视角来展开叙事,但小青的性与爱的启蒙和觉醒是由男性引起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男性视角叙事。[2]而其中的白蛇巧设“同船共渡”,以“还伞”名义结缘,冒死盗灵芝,水漫金山,枉顾千年修炼和姐妹情缘只为了一个许仙,这体现出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33]

    主要作品

    李碧华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创作,她主要创作了14篇小说、18篇散文集、1篇报告文学等。其中以《细圈仔》和《饺子》两次获得最佳编剧的提名,以《诱僧》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提名,又以《胭脂扣》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13]。

    散文集

    《白开水》

    1986-07 / 香港周刊出版社

    《色相》

    1985 / 天地圖書

    《戏弄》

    1995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真假美人汤》

    2002-09 / 花城出版社

    《橘子不要哭》

    2001-05 / 花城出版社

    《女巫词典》

    1999 / 天地图书

    《梦之浮桥》

    2002-10 / 花城出版社

    《草书》

    2004-04 / 花城出版社

    《泼墨》

    2003-01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八十八夜》

    2003-03 / 花城出版社

    《鸦片粉圆》

    2003-01 / 花城出版社

    《还是情愿痛》

    2004-03 / 花城出版社

    左滑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3][6][34]

    长篇小说

    《胭脂扣》

    2006-01 / 新世界出版社

    《霸王别姬》

    2013-10 / 新星出版社

    《青蛇》

    2005-0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诱僧》

    1995-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生死桥》

    2013-10 / 新星出版社

    《秦俑》

    1999-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2001-05 / 花城出版社

    《满洲国妖艳一川岛芳子》

    2001-10 / 花城出版社

    《烟花三月》

    2005-05 / 花城出版社

    参考资料:[6][34][35]

    中短篇小说集

    《流星雨解毒片》

    2002-05 / 花城出版社

    《樱桃青衣》

    2002 / 天地图书

    《放血》

    2004-03 / 花城出版社

    《新欢》

    2006-01 / 花城出版社

    《梁山伯自白书》

    2012-06-29

    参考资料:[3][6][19]

    报告文学

    作品名称

    《烟花三月》[6]

    剧本

    作品名称

    备注

    《细圈仔》(1982)[1]

    电影剧本

    《父子情》(1981)[1]

    《鬼干部》

    《七女性》

    电视剧本

    《北斗星》

    《狮子山下》

    电影剧本

    《男烧衣》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秦俑》

    《川岛芳子》

    (参考资料:[1][5][6])

    影视戏剧改编作品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李碧华的小说屡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36]。她的小说雅俗共赏,其艺术特征与电影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相契合,所以使得其作品成为影视制片、导演竞相改编的对象。[37]

    电视剧改编

    年份

    主演

    导演

    电视剧名称

    2007年

    贾乃亮、王泊文、王子文

    田沁鑫

    《生死桥》(32集)[11][38]

    2011年

    安以轩、杜淳、罗嘉良

    陈嘉上、刘一志

    《古今大战秦俑情》(40集)[11][38]

    电影改编

    年份

    主演

    导演

    电影名称

    1987年

    梅艳芳、张国荣

    关锦鹏

    《胭脂扣》[38]

    1989年

    王祖贤、曾志伟、林俊贤

    罗卓瑶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38]

    1989年

    张艺谋、巩俐

    程小东

    《秦俑》[38]

    1990年

    梅艳芳、刘德华

    方令正

    《川岛芳子》[38]

    1993年

    巩俐、张国荣、张丰毅

    陈凯歌(李碧华、芦苇编剧)

    《霸王别姬》[39][38]

    1993年

    吴兴国、赵文卓、张曼玉、王祖贤

    徐克

    《青蛇》[38]

    1993年

    吴兴国、陈冲

    罗卓瑶

    《诱僧》[38]

    2000年

    杨千嬅、梁家辉、白灵

    陈果

    《三更2之饺子》(改编于《饺子》)[38]

    舞剧改编

    年份

    导演

    名称

    主演

    1990年

    香港舞蹈团

    《胭脂扣》[11]

    -

    1995年

    -

    《诱僧》(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11]

    -

    2008年

    蜷川幸雄

    《霸王别姬》[11]

    -

    2011、2012年

    邢时苗

    《粉墨春秋》[11]

    黄豆豆、王迪

    2013、2014年

    李碧华与中国国家话剧院

    《青蛇》(“GREEN SNAKE”)[11]

    -

    《搜神》[11]

    -

    《女色》[11]

    -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金像奖 · 最佳编剧提名

    1983 / 《细圈仔》

    金像奖 · 最佳编剧获奖

    1989 / 《胭脂扣》

    台湾“金马奖” · 最佳原著剧本提名

    1993 / 《诱僧》

    第二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编剧提名

    2005 / 《饺子》

    参考资料[13]

    人物轶事

    与张国荣合照

    2011年11月4日,李碧华收到上海的朋友来电,说网上误认为她与张国荣合照,于是李碧华赶紧澄清:那合照的影迷不是她本人,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这不仅影响了她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其他无辜者的生活。[40]

    拒绝炒作

    2010年10月16日,李碧华回应网络上关于电视剧《生死桥》的炒作全属虚构。在10月12日,一位王姓京华时报的记者发表了一篇为:“李碧华昨天接受本报访问透露她婉拒两大导演,只选田沁鑫。”的报道。李碧华立即严正声明:“一、本人李碧华从未接受任何访问,內地传媒根本找不到我。二、有关拒绝的两位导演,从未洽谈,何来婉拒一说,希望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三、小说并无一百万字如此夸张,吐血也写不出。四、我和田导等人台前幕后合作愉快而踏实,不需要过分的炒作,大家交好功课便行。”[41]

    约法三章

    李碧华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从未接受过采访、不与读者见面、不做新书推介或演讲。数十年间,她从未拍过照,公众的视野中未出现过她的身世、容貌、生活,她甚至连续三年主动放弃了香港畅销书作家排行榜[4]。钟洁玲曾与李碧华接触过,但在她们初次会晤时,李碧华便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找我去签名售书;第二,书上不要放照片;第三,不要用直线电话采访我”[2]。

    与田沁鑫交流

    李碧华性格简单直接,为人直率,说话做事常常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甚至有些粗暴,比如曾经《青蛇》的话剧导演田沁鑫(以下简称田)曾谈到2005年在家里做饭时接到李碧华(以下简称李)的电话的情景,李:“你是田沁鑫吗?”田:“是。”李:“我是李碧华。”田:“您是那个写书的李碧华吗?”李:“还有几个李碧华?”田沁鑫坦言李碧华说话比较冲,这表明李碧华对自己及其作品充满了信心与肯定,因此与她心中改编话剧《青蛇》的第一人选田沁鑫导演的交谈也直奔主题[2]。

    人物评价

    王德威(学者)曾批评李碧华“文字单薄,原无足观”,但又赞许“她的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间,探勘情欲轮回,冤孽消长,每每有扣人心弦之处。而她故事今判的笔法,也间接托出香江风月的现貌。尤其在‘九七’回归的影响之下,李碧华的小说讲死亡前的一晌贪欢,死亡后的托生转世,兀自有一股凄凉鬼气,萦绕字里行间。她的狎邪风格,毕竟是十分香港的”。[42]

    陈凯歌(导演)赞其“才高八斗,异想奇思,非常有创作上的活力,是很有趣的一个人。不管是她的《胭脂扣》,还是其后拍的《青蛇》,我都觉得非常好,好就好在她的故事是顺着人情走的,而不是顺着一个目的走,她写的东西轻轻巧巧,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包袱,不教化人,而是让你随心去品味俗世人间的故事,我们也聊得非常好,决定一起来合作这样一部戏。所以,李碧华女士其实是《霸王别姬》的母亲,她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她就是那个为影片打基础的人。”[43]

    刘登翰(学者)在《香港文学史》中指出:“她(李碧华)的写作有着引人深思的‘边缘性’,既不在纯文学的中心苦思,又不在消费文化的阵营盘桓过久,尝试着走一条‘中庸之道’——其作品既不严肃到无人问津,又不俗到‘走火入魔’,而是熔二者于一炉,不走极端,好处是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雅俗共赏。但往往不容易把握,难以界定”。[12]

    参考资料

    展开

    [1]李碧华.香港影库. 2022-10-28[2023-03-23].

    [2]教鹤然. 李碧华:剑走偏锋,未泯流俗[J]. 文学自由谈, 2015, (03): 114-124.

    [3]李曙冬. 李碧华散文创作中的香港风情[J]. 今古文创, 2020, (32): 4-5.

    [4]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25.

    [5]袁良骏. 简评新浪漫派李碧华[J]. 江汉论坛, 2006, (06): 106-107.

    [6]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1.

    [7]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26.

    [8]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9]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

    [10]黄万华. 百年香港文学史[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17: 160.

    [11]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27.

    [12]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496.

    [13]李碧华 Lilian Lee Pik-Wah 获奖情况.豆瓣电影. [2023-03-23].

    [14]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1.

    [15]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26-427.

    [16]毛琼. 李碧华小说与电影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25.

    [17]陈晓晖. 正典的命运——试论李碧华小说改写传统的方式[J]. 江西社会科学, 2002, (02): 35-38.

    [18]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40-441.

    [19]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4.

    [20]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21]陈国球. 文学香港与李碧华[M]. 台北: 麦田出版社, 2000: 222.

    [22]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40.

    [23]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22.

    [24]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6.

    [25]陈国球. 文学香港与李碧华[M]. 台北: 麦田出版社, 2000: 28.

    [26]姜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6: 434.

    [27]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2.

    [28]陈国球. 文学香港与李碧华[M]. 台北: 麦田出版社, 2000: 147.

    [29]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499-500.

    [30]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8.

    [31]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6.

    [32]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10.

    [33]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6.

    [34]毛琼. 李碧华小说与电影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1.

    [35]毛琼. 李碧华小说与电影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25.

    [36]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0.

    [37]景淑娥. 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38]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47.

    [39]万宁娜. 李碧华小说创作论[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55.

    [40]李碧华. 假照无聊,侵权无耻.新浪博客. 2011-11-04[2023-03-23].

    [41]李碧华. 踏实工作不需揑造炒作.新浪博客. 2010-10-16[2023-03-23].

    [42]王德威, 《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 三联书店, 1999: 382.

    [43]陈凯歌:演程蝶衣是张国荣的宿命.北京青年报. [2023-03-23].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2日

  • 上一篇百科:朱少泉
  • 下一篇百科:欧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