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爱新觉罗·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

(清朝时期和硕肃亲王)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4月16日-1648年4月12日)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是历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三朝的政治、军事人物,作为皇太极在军事、政治上的得力助手,为后金开疆拓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
爱新觉罗·豪格资料
  • 时代:清代
  • 出生日期:1609年4月16日
  • 去世日期:1648年4月12日
  • 民族:满族家庭情况
  • 父母:皇太极(父亲)
  • 子女:国泰、爱新觉罗·猛瓘 关键信息人物关系人物生平评价家族成员肃亲王世系墓葬影视形象注释参考资料相关合集
    豪格首次随征蒙古诸部,因功获授贝勒[2]。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豪格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军事行动,包括了三次远征察哈尔[3]、对明朝作战中的松锦大战[4]以及入朝等征战。[5]期间,豪格还展现出不俗的政务能力。一是天聪七年(1633)在商讨兴国大计时,豪格非常有建设性的提出要联络农民起义军,合击明朝;其次崇德元年(1636)豪格受命掌户部,负责筹集粮饷。[6]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身为嫡子的豪格原本有望继位,却错误估计形势,与皇位失之交臂,最终在代善等人居中调和下,黄、白阵营[a]暂时达成一致,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7]自皇太极继位以来,黄、白阵营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8],使得掌权后的多尔衮与多铎联起手来,先是排挤济尔哈朗,接着豪格于顺治元年(1644年)废为庶人,同年恢复爵位。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奉命入川肃清了张献忠部后凯旋不久,豪格又因隐匿罪和启用罪臣之弟,遭到幽禁,后自杀于幽禁处,享年39岁。顺治十三年,豪格被追谥为“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2]人物关系全部
    爱新觉罗·皇太极父亲
    乌拉那拉氏母亲
    继妃母亲
    国泰儿子
    爱新觉罗·富绶儿子
    爱新觉罗·猛峨儿子
    顺治帝弟弟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弟弟
    爱新觉罗·硕塞弟弟
    爱新觉罗·洛博会弟弟
    洛格弟弟
    爱新觉罗·常舒弟弟左划查看更多人物生平初露锋芒努尔哈赤儿子众多,父亲皇太极并不是最受宠的,故为了在八旗中占有一席之地,豪格苦练骑射技能,等待时机,在讨伐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中,首次踏上战场,表现异常英勇,受到努尔哈赤的肯定,获授贝勒。[2]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继承汗位不久,蒙古扎鲁特部背地里私通明朝[9],皇太极命代善率万名精兵前往,结果大败扎鲁特部,斩杀贝勒鄂尔齐图,另外还俘获贝勒14名,而贝勒鄂尔齐图正是由随从作战年仅18岁的豪格所斩杀。[2]转年,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为洗刷努尔哈赤战败的耻辱,兵分三路进攻宁远,明军坚守城池,并以火炮相佐,造成了后金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负责押运粮草途的豪格,突然遭遇大股明军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展现出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少胜多。[10]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吸收教训,率领八旗及归附的蒙古军队绕过宁锦二城,进攻明朝腹地,起初计划进展顺利,随着战线拉长,代善和莽古尔泰开始担心太过深入明朝腹地,一旦无所获而又遭遇明军围堵,大军将不堪设想,力主退军[11],豪格与岳托等人则力主继续进军,从而坚定了皇太极进军的决心,结果清军一路势如破竹,至通州城下,与勤王的明朝多路援军厮杀,虽未能再进一步,也有力震慑了明朝。[12]建立功勋眼见对明作战短期内难有成效,皇太极将目标对准了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后金控制蒙古,进而南下对明。于是,皇太极发动了三次对察哈尔部[b]的远征,彻底消灭了林丹汗势力:天聪二年(1628)豪格与济尔哈朗远征察哈尔部,大获全胜,俘获人口、牲畜万计[13];天聪六年(1632)豪格随父出征,不仅重创了林丹汗的主要军事力量,还一路追得林丹汗狼狈不堪,而且还掠夺了大量人口、财货、马匹,豪格得以晋封为和硕贝勒[14];天聪九年(1635),与多尔衮同为统兵元帅的豪格远征察哈尔,兵不血刃成功劝说苏泰太后,令察哈尔部残余势力悉数归降。借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献上的传国玉玺,加之收服漠南蒙古,皇太极准备称帝,改国号为清。[15]
    皇太极(选自曹文奇主编《清前史人物图谱》)
  • 豪格首次随征蒙古诸部,因功获授贝勒[2]。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豪格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军事行动,包括了三次远征察哈尔[3]、对明朝作战中的松锦大战[4]以及入朝等征战。[5]期间,豪格还展现出不俗的政务能力。一是天聪七年(1633)在商讨兴国大计时,豪格非常有建设性的提出要联络农民起义军,合击明朝;其次崇德元年(1636)豪格受命掌户部,负责筹集粮饷。[6]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身为嫡子的豪格原本有望继位,却错误估计形势,与皇位失之交臂,最终在代善等人居中调和下,黄、白阵营[a]暂时达成一致,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7]

    自皇太极继位以来,黄、白阵营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8],使得掌权后的多尔衮与多铎联起手来,先是排挤济尔哈朗,接着豪格于顺治元年(1644年)废为庶人,同年恢复爵位。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奉命入川肃清了张献忠部后凯旋不久,豪格又因隐匿罪和启用罪臣之弟,遭到幽禁,后自杀于幽禁处,享年39岁。顺治十三年,豪格被追谥为“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2]

    人物关系全部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父亲

    乌拉那拉氏

    母亲

    继妃

    母亲

    国泰

    儿子

    爱新觉罗·富绶

    儿子

    爱新觉罗·猛峨

    儿子

    顺治帝

    弟弟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弟弟

    爱新觉罗·硕塞

    弟弟

    爱新觉罗·洛博会

    弟弟

    洛格

    弟弟

    爱新觉罗·常舒

    弟弟

    左划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努尔哈赤儿子众多,父亲皇太极并不是最受宠的,故为了在八旗中占有一席之地,豪格苦练骑射技能,等待时机,在讨伐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中,首次踏上战场,表现异常英勇,受到努尔哈赤的肯定,获授贝勒。[2]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继承汗位不久,蒙古扎鲁特部背地里私通明朝[9],皇太极命代善率万名精兵前往,结果大败扎鲁特部,斩杀贝勒鄂尔齐图,另外还俘获贝勒14名,而贝勒鄂尔齐图正是由随从作战年仅18岁的豪格所斩杀。[2]

    转年,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为洗刷努尔哈赤战败的耻辱,兵分三路进攻宁远,明军坚守城池,并以火炮相佐,造成了后金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负责押运粮草途的豪格,突然遭遇大股明军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展现出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少胜多。[10]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吸收教训,率领八旗及归附的蒙古军队绕过宁锦二城,进攻明朝腹地,起初计划进展顺利,随着战线拉长,代善和莽古尔泰开始担心太过深入明朝腹地,一旦无所获而又遭遇明军围堵,大军将不堪设想,力主退军[11],豪格与岳托等人则力主继续进军,从而坚定了皇太极进军的决心,结果清军一路势如破竹,至通州城下,与勤王的明朝多路援军厮杀,虽未能再进一步,也有力震慑了明朝。[12]

    建立功勋

    眼见对明作战短期内难有成效,皇太极将目标对准了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后金控制蒙古,进而南下对明。于是,皇太极发动了三次对察哈尔部[b]的远征,彻底消灭了林丹汗势力:天聪二年(1628)豪格与济尔哈朗远征察哈尔部,大获全胜,俘获人口、牲畜万计[13];天聪六年(1632)豪格随父出征,不仅重创了林丹汗的主要军事力量,还一路追得林丹汗狼狈不堪,而且还掠夺了大量人口、财货、马匹,豪格得以晋封为和硕贝勒[14];天聪九年(1635),与多尔衮同为统兵元帅的豪格远征察哈尔,兵不血刃成功劝说苏泰太后,令察哈尔部残余势力悉数归降。借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献上的传国玉玺,加之收服漠南蒙古,皇太极准备称帝,改国号为清。[15]

    当皇太极派出使臣通报称帝事宜时,倾向明朝的朝鲜不仅拒绝接见,还号召民众从军备战[16]。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御驾亲征朝鲜,豪格与多尔衮奉命分别统率满洲、蒙古以及外蒙古的左翼兵进攻朝鲜。其中豪格从长山口进入,逐个攻破寨子,接着击溃黄州的援军,将朝鲜王妃及一众大臣眷属围困在江华岛城,迫使次年朝鲜国王投降,彻底臣服于大清。[17]

    此后,皇太极又对明多次用兵。其中在持续长达两年的松锦之战,豪格可谓居功至伟,为入主中原扫清了最大的障碍。皇太极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布置八旗军队围困锦州城,崇祯皇帝被迫派遣洪承畴率领吴三桂等八位总兵,共计十三万军队前往救援,于松山驻守,豪格与城内明军官为内应顺利攻下松山城,生擒明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等一众明朝大员。[4]

    豪格不仅仅是员虎将,军事见解也颇有见地。后金长期面临明朝、察哈尔、朝鲜三股势力威胁之时,皇太极曾召集诸王公贝勒及将士询问孰先孰后的问题,豪格主张先进攻明朝,再解决察哈尔、朝鲜,尽管没有被接受,但豪格还非常有建设性的提出要联络农民起义军,合击明朝,同时采用“麻雀战”“消耗战”,以袭扰、消耗明朝。[18]此外,豪格还用不俗的政务能力,皇太极命其掌户部,负责筹集粮饷,保证军事战争的后勤供应。[19]

    跌宕起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皇太极在位时期,豪格却屡次出错,导致了两次降爵。上述提及的天聪九年(1635)豪格远征察哈尔,兵不血刃,凯旋后当即提出要求娶察哈尔伯奇福晋,因为林丹汗众福晋不仅拥有大量财富,而且蒙古等部享有较高声望,皇太极也应允了[20]。不过,豪格岳母莽古济却认为一旦豪格迎娶了伯奇福晋,势必影响到自己女儿的地位,当场大声质问完皇太极而转身离开,在场的代善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到莽古济家中赴宴,由此引发了皇太极的不安。因为皇太极为加强集权而打压三大贝勒,其中与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曾发生过激烈冲突,与代善也时有小摩擦,而莽古济正是莽古尔泰的胞妹。如此,在皇太极看来,代善此举暗含着代善岳托父子掌握的正红旗、镶红旗有与正蓝旗结盟的可能。[21]

    同年,莽古济仆人冷僧机告发了主子莽古济谋逆一事。原来,莽古尔泰因与皇太极结怨,生前曾与莽古济等人跪焚誓词,发誓除掉皇太极;获悉后,豪格当即表态,认为岳母莽古济参与了谋害,故要坚决与莽古济之女划清界限,便选择了杀掉了原配,但连襟岳托不仅不情愿,还为岳母莽古济姐弟开脱,皇太极对此非常不满。[21][22]此后,豪格不仅不知道避嫌,而且与岳托来往甚密,处处加以袒护。此外,皇太极本意是要豪格提防岳托这类“外家人”,便告诫豪格“尔外家人不可轻信宜谨防之”,但豪格却将父子间的私密话告知岳托,使得皇太极认为豪格怨恨自己,从而断定其与岳托是同谋,但念及为自己儿子,从轻发落,革除了亲王爵位,降为贝勒。[22]

    尽管两年后的崇德四年(1639),豪格因与多尔衮、阿巴泰出兵明朝立下大功,复封为肃亲王。[23]然而,崇德五年(1640年)豪格再次犯错。皇太极为围困锦州时,命豪格与多尔衮驻守在紧邻锦州的地方,二人却选择了远离锦州三十里的地方,私下还允许每牛录可以有三人回家一次,此举无疑破坏了围困锦州的计划。此外,皇太极多次指派豪格与多尔衮一同出征,意在让豪格监视多尔衮,而此次豪格不仅没有起到监视的作用,反而默许了多尔衮的驻守计划,为此皇太极将豪格降为了郡王,并夺了一牛录人口。[24]

    崇德八年(1643),因松锦之战立下大功再次复封为肃亲王的豪格又铸成大错。这年皇太极逝世,按照八旗旗主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最有可能继位的是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其中多尔衮勉强有三旗支持,而豪格错误估计了局势,以为至少获得了五旗支持,胜券在握,只要自己谦让一番,群臣也会像拥戴皇太极那样坚请不已,便离开了[25],殊不知两黄旗是有所保留的,其主张是立皇子,如此,率先豪格出局。黄、白阵营[a]最终达成一致,由皇九子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多尔衮担任摄政王。[26]

    西征陕川

    皇太极继位以来,为加强集权,实施一系列措施限制了两白旗的壮大,造成了黄、白之间长久而尖锐的矛盾。[27]上位的多尔衮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与多铎组成兄弟联盟,开始排挤济尔哈朗,逐渐掌握朝政大权,接着又打压分化两黄旗。痛失好局的豪格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背地里诅咒多尔衮为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之人[28],结果遭正蓝旗固山额真何洛揭发,多尔衮借机清算豪格集团,将豪格废为庶人,夺了其所属的七牛录人口。[26]

    顺治元年(1644年),大清入关,定都北京,福临借机恢复了长兄的肃亲王爵位,但豪格的政治影响力已不能同日而语了。豪格从大局出发先是于顺治二年(1645年)奉命出征,迅速镇压了山东的叛乱,接着在顺治三年(1646年)再次西征,欲先平定陕西,再进攻四川,剿灭大西农民军。豪格到达西安后,派遣尚书星讷等人向东进入山西征讨邠州农民军,同时采用攻心战,招降了宋大杰等大顺农民军首领;派遣一部向西甘肃庆阳围剿农民军,杀死首领石二后,继续围攻陕西西和县武大定农民军所据三寨山。[29]

    多管齐下,分兵围剿,豪格迅速击溃了多股反清势力后转战四川,从降清的大西军都督刘进忠处得知,张献忠已进抵西充境内的凤凰坡,当即率领大军星夜奔赴,在张献忠毫无察觉和戒备的情况下,进入凤凰山谷,打了大西军一个措手不及。急于邀功的刘进忠,向清军指认张献忠,清将雅布兰发箭射死了张献忠。大西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豪格乘胜追击,战败大西军,随后又一路追击大西军残部,先后攻占荣昌、隆昌、富顺、内江、资阳等县,至此彻底肃清了张献忠所部。[18]

    遭陷自尽

    顺治五年(1648年),福临在太和殿设宴款待凯旋的豪格,多尔衮为进一步打击豪格势力,以豪格隐匿正蓝旗参领希尔艮冒功,和启用罪臣扬善之弟吉赛为护军统领二事,将其幽禁。同年豪格自杀于幽禁处,年仅39岁 。[30]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为长兄平反,恢复了豪格和硕肃亲王爵位,并“立碑表之”,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追谥豪格为和硕武肃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将显亲王爵位恢复为肃亲王,豪格配享太庙。[2]

    评价

    清史专家萧一山所说的,年纪轻轻的顺治能够成就“奠定中原,征服华夏”的大业,离不开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的宗室诸王。年少便随父辈从征,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猛将的豪格,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为大清的开疆拓土,定鼎中原做出了突出贡献。[31]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朱诚如也认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得力助手,早在天命年间就因征讨蒙古有功被授为贝勒,后征战朝鲜、、明朝均显示其骁勇善战的一面,因功晋升为肃亲王,主户部事,松锦之战中,亦建有殊勋。[32]另一方面,当代学者杨倩敏在《肃亲王豪格研究》一文认为,豪格有不善权谋,朝政把握能力低的一面,导致了两次降爵以及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因错误估计局势,导致了痛失皇位。[26]

    家族成员

    父母

    豪格父亲为清太宗皇太极,天命十一年(1626)继位,是后金第二代君主,后于公元1636年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母亲为乌喇纳喇氏,是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2][33]

    兄弟[34]

    序列

    爵位

    人物

    生卒年

    母亲

    二弟

    -

    爱新觉罗·洛格

    1611年 - 1621年

    继妃乌拉那拉氏

    三弟

    -

    爱新觉罗·洛博会

    1611年 - 1617年

    元妃钮祜禄氏

    四弟

    辅国公

    爱新觉罗·叶布舒

    1627年 - 1690年

    庶妃颜扎氏

    五弟

    承泽亲王

    爱新觉罗·硕塞

    1629年 - 1654年

    侧妃叶赫那拉氏

    六弟

    镇国公

    爱新觉罗·高塞

    1637年 - 1670年

    庶妃那拉氏

    七弟

    辅国公

    爱新觉罗·常舒

    1637年 - 1699年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八弟

    -

    (幼殇未命名)

    1637年 - 1638年

    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九弟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38年 - 1661年

    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十弟

    辅国公

    爱新觉罗·韬塞

    1639年 - 1695年

    庶妃克伊克勒氏

    十一弟

    襄亲王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1642年 - 1656年

    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

    诸子

    豪格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仅富绶、猛峨二人获封爵位。[2]

    • 齐正额为豪格长子,生于天聪八年(1634年),生母为豪格的妾室,其出生是皇太极特赐良马九匹,以示祝贺,康熙十六年(1677年),齐正额因罪被处死并被黜宗室。[26]

    • 固泰为豪格次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生母为庶福晋黄氏。固泰于顺治十年(1653年)被封为辅国将军,康熙三年(1663年)因事被革除爵位,康熙四十年(1701年)去世,享年六十三。[26]

    • 握赫纳为豪格三子,生于崇德四年(1639年),生母为庶福晋黄氏,为固泰同母弟,于顺治十年(1653年)被封辅国将军。康熙元年(1661年),享年二十三岁。[26]

    • 富绶为豪格第四子,生母为豪格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26]其余详见下表。

    • 猛峨为豪格笫五子,生于崇德八年(1643年),生母为豪格侧福晋硕隆武氏。顺治十四年(1657年),猛峨被封为多罗温郡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享年三十一,谥号为“良”。[26]

    • 星保为豪格第六子,生于崇德八年(1643年),生母为庶福晋宁古塔氏。顺治十四年(1657年),星保被封为辅国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因事夺爵,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享年四十三。[26]

    • 舒书为豪格第七子,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生母为妾室伊尔根觉罗氏,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逝世,享年四十岁。[26]

    肃亲王世系

    源于崇德年间的肃亲王封号至清朝结束,期间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崇德元年(1635)至顺治五年(1648),封号为“肃”;顺治八年(1651)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封号为“显”;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清朝结束,封号恢复为“肃”。而爵位则经历过两次降爵和两次削爵,空缺三年,都集中在第一任肃亲王豪格身上。[1]

    姓名

    代数

    爵位

    主要事迹

    爱新觉罗·富绶[34]

    (豪格四子/嫡子)

    第二代

    显亲王

    富绶生于崇德八年(1643)。顺治八年(1651),顺治亲政,令富绶承袭豪格的亲王爵位,改封号为“显”。康熙八年(1670),富绶逝世,年仅 27 岁,谥号“懿”[34]

    爱新觉罗·丹臻[34]

    (富绶四子)

    第三代

    显亲王

    丹臻生于康熙四年(1665),康熙八年(1669)承袭富绶显亲王爵位,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逝世,谥号为“密”[34]

    爱新觉罗·衍潢[34]

    (丹臻六子)

    第四代

    显亲王

    衍潢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承袭显亲王爵位,乾隆三十六年(1771)逝世,谥号为“谨”[34]

    爱新觉罗·蕴著[34]

    (富绶五子拜察礼第三子)

    第五代

    显亲王/肃亲王

    蕴著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承袭显亲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感慨清初的宗室征战之功,恢复了清初的亲王封号,显亲王改回肃亲王。乾隆四十四年(1778)蕴著逝世,谥号为“勤”[34]

    爱新觉罗·永锡 [34]

    (丹臻次子成信第五子)

    第六代

    肃亲王

    永锡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四十三年(1778)承袭爵位,道光元年(1821),去世,谥号为“恭”[34]

    爱新觉罗·敬敏[34]

    (永锡长子)

    第七代

    肃亲王

    敬敏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4),道光元年(1821)承袭肃亲王爵位,咸丰二年(1852)去世,谥号为“慎”[34]

    爱新觉罗·华丰[34]

    (敬敏三子)

    第八代

    肃亲王

    华丰生于嘉庆九年(1804),咸丰二年(1852)承袭肃亲王爵位,同治八年(1869)去世,谥号为“恪”[34]

    爱新觉罗·隆懃(qín)[34]

    (华丰三子)

    第九代

    肃亲王

    同治九年(1870),隆懃承袭肃亲王爵位,光绪二十四年(1898)逝世,谥号为“良”[34]

    爱新觉罗·善耆[34]

    (隆懃长子)

    第十代

    肃亲王

    善耆生于同治五年(1866),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袭肃亲王爵位,1922 年去世,谥号为“忠”[34]

    墓葬

    豪格墓地位于北京广渠门外架松村,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进大门为碑楼,立有两块碑文,一为“顺治八年岁次辛卯八月仲秋吉旦立”,主要内容是顺治追溯豪格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一为“顺治十五年九月十六日立”,则是顺治感念长兄所撰写。碑楼与东西朝房之间,据说当年有一百余棵碗口粗细的古松,如今仅剩六棵,再往里走是不高的月台,建有享殿五间。后边还有月台,豪格的骨殖是火化的,没建宝顶,其嫡福晋则采用墓葬。一同葬于架松村的还有显懿亲王富绶、温良郡王猛峨、显谨亲王衍潢、肃忠亲王善耆,共计四代五王,依次称之为大王坟、二王坟、新坟、花园,而肃武亲王豪格墓习惯上称为老坟。[35]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演职员

    2003年

    电视剧

    《孝庄秘史》[36]

    陆军

    2004年

    电视剧

    《明末风云》[37]

    丁正勇

    2005年

    电视剧

    《大清风云》[38]

    卢星宇

    2008年

    电视剧

    《十大奇冤》[39]

    李晶

    2012年

    电视剧

    《美人无泪》[40]

    王今铎

    2014年

    电视剧

    《大玉儿传奇》[41]

    万沛鑫

    2016年

    电视剧

    《袁崇焕》[42]

    马启越

    2017年

    电视剧

    《独步天下》[43]

    杜艺龙

    注释

    展开

    [a]黄、白阵营指代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镶白旗。

    [b]三征蒙古察哈尔部:第一次是天聪二年(1628);第二次天聪六年(1632);第三次是天聪九年(1635)。

    参考资料

    展开

    [1]钱翠霞. 《清代肃亲王世系研究》. 黑龙江大学, 2018-03

    [2]《清史稿》.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04: 列传·卷六·诸王五.

    [3]《清太宗实录》卷11. 中华书局, 1985 年: 天聪六年壬申五月庚申.

    [4]《清太宗实录》卷59. 中华书局, 1985 年: 崇德七年壬午二月辛酉.

    [5]《清太宗实录》卷32. 中华书局, 1985 年: 崇德元年丙子十二月壬申.

    [6]《清太宗实录》卷14. 中华书局, 1985 年: 天聪七年癸酉六月甲戌.

    [7]《代善传》// 《钦定八旗通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12: 2087.

    [8]白新良. 《论皇太极继位之初的一次改旗》. 《南开史学》, 1981-12, (1981年第2期): 23-100.

    [9]《清史稿》.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04: 本纪二·卷二.

    [10]《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

    [11]《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

    [12]《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吴晗. 中华书局, 1980: 3435.

    [13]《清太宗实录》卷4. 中华书局, 1985 年: 天聪二年戊辰五月乙酉.

    [14]《清太宗实录》卷11. 中华书局, 1985 年: 天聪六年壬申五月庚申.

    [15]《清太宗实录》卷23. 中华书局, 1985 年: 天聪九年乙亥五月乙亥.

    [16]《朝鲜仁祖实录》. 1962: 卷三二.

    [17]《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 2000: 209.

    [18]《碑传集》卷一. 1993: 《宗室·和硕肃武亲王列传》.

    [19]《清太宗实录》卷 30. 中华书局, 1985年: 崇德元年丙子六月己卯.

    [20]《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五.

    [21]《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六.

    [22]《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零.

    [23]《清实录》 . 中华书局, 1986: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八.

    [24]《清入关前史料选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437.

    [25]《明清之际的探索》// 《张玉兴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28.

    [26]杨倩敏. 《肃亲王豪格研究》. 黑龙江大学, 2017-12

    [27]白新良. 《论皇太极继位之初的一次改旗》. 《南开史学》, 1981-12, (1981年第2期): 23-100.

    [28]《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年: 《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卷四.

    [29]《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年: 《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卷二八.

    [30]《清实录》. 中华书局, 1986年: 《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卷三九.

    [31]《清代通史》. 2010年: 《第十五章 顺治时代之政况》.

    [32]朱诚如. 《代善在两次争嗣中的作用评价》.中华文史网. [2023-04-28].

    [33]《清史稿》.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04: 列传·卷一.后妃.

    [34]《爱新觉罗宗谱》. 1998-09: 甲册.

    [35]冯其利 周莎. 《重坊清代王爷坟》.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7-11: 16.

    [36]《孝庄秘史》(2002).豆瓣电影. [2023-04-26].

    [37]明末风云 (2004).豆瓣电影. [2023-04-26].

    [38]大清风云 (2005).豆瓣电影. [2023-04-26].

    [39]十大奇冤 (2008).豆瓣电影. [2023-04-26].

    [40]美人无泪 (2012).豆瓣电影. [2023-04-26].

    [41]大玉儿传奇 (2015).豆瓣电影. [2023-04-26].

    [42]袁崇焕 (2018).豆瓣电影. [2023-04-26].

    [43]独步天下 (2017).豆瓣电影. [2023-04-2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3日

  • 上一篇百科:李提摩太
  • 下一篇百科:迪特·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