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人物 >纳喇·苏克萨哈
纳喇·苏克萨哈

纳喇·苏克萨哈

(康熙帝亲政前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苏克萨哈(?—1667年),姓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额驸苏纳之子,祖居海西女真叶赫部(今辽宁省开原以北)。清朝大臣,历任议政大臣、巴牙喇纛(dào )章京[a]、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康熙帝亲政前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1]
纳喇·苏克萨哈资料
  • 姓名:苏克萨哈
  • 时代:清朝
  • 民族:满族
  • 出生日期:不详
  • 去世日期:1667年
  • 官职:牛录额真、议政大臣、镶白旗护军统领、内大臣
  • 姓:纳喇氏籍贯
  • 旗籍:满洲正白旗最高官职
  • 苏克萨哈出身于满洲贵族之家,隶属正黄旗,后随父转入正白旗。清太宗崇德年间,苏克萨哈因军功受命署理牛录章京事。崇德六年(1641年)明清松锦之战中,苏克萨哈随多尔衮截杀吴三桂部,大败明军。多尔衮摄政后,作为近侍的苏克萨哈仕途并不顺利,反而受到多尔衮的猜忌排斥。[1][2]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为分化两白旗贵族,令苏克萨哈承袭其父的世职,后又被擢升为议政大臣。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肃清多尔衮余党的行动中,苏克萨哈率先告发多尔衮生前密谋篡逆的事实。因告发有功,苏克萨哈擢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晋封为拖沙拉哈番。顺治九年(1652年)初,苏克萨哈率军驻守湖南,并屡败大西军于岳州、武昌、常德,因功擢升为内大臣,受封二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四年(1657年)后,苏克萨哈加封为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苏克萨哈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1][2]

    四辅臣执政后期,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康熙六年(1667年),苏克萨哈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处以绞刑。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鳌拜被杀,康熙帝恢复了苏克萨哈二等子爵,发还抄没家产,令其幼子苏常寿承袭。[1][2]《清史稿》评价苏克萨哈,因被同事嫉恨,才会最终导致灭族之灾。[3]

    人物关系

    苏纳

    父亲

    人物生平

    出身显贵

    苏克萨哈出身于满洲贵族之家。其父苏纳是努尔哈赤的八位额驸之一;八旗初建时,苏纳为牛录额真[b],隶属正黄旗。皇太极继位以后,两黄旗与两白旗互易旗蠹,苏克萨哈随父转入正白旗,后因战功,苏纳进三等甲喇章京[c],升为梅勒额真[d]。[1][4]

    松锦之战

    清太宗崇德年间,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1]

    崇德六年(1641年)的松锦之战中,苏克萨哈随多尔衮[e]围困锦州,多次率部卒击退城中明军的进攻。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时,苏克萨哈又随左翼四旗护军在松山以南设伏,当明军从松山突围,苏克萨哈随镶白旗护军统领汉岱率军截击,一直追杀至塔山(位于葫芦岛与锦州之间)一带,明军主力战死,部分总兵投降,此役彻底截断了明军的退路。次日,苏克萨哈又率军卒继续追杀明军,并随贝勒多铎在高桥设伏,截杀明军吴三桂部,吴三桂部下悉数被歼,吴三桂与大同总兵王朴只身逃回宁远。苏克萨哈因战功,得授牛录章京世职。[1][2]

    仕途波折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故,多尔衮辅佐福临即帝位,并亲自辅政。身为多尔衮近侍的苏克萨哈因生性耿介,不善阿谀逢迎之术,并没有得到特殊的擢拔,只在八旗官员循例升赏时,得到一个三等甲喇章京的世职。随着多尔衮的独专权威,他的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的性情逐渐显现,开始明目张胆地排斥异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克萨哈愈发被轻视和冷落。[2]

    效忠顺治

    顺治七年(1650年)年底,多尔衮外出狩猎时猝然病故,灵柩还未运回北京,其胞兄阿济格便企图强行控制两白旗,继续摄政。两白旗大臣不服,纷纷选择依附于顺治皇帝福临。顺治帝皇亲政伊始,便开始瓦解分化两白旗贵族集团的活动。顺治皇帝首先选择的分化对象便是苏克萨哈,特颁谕旨命苏克萨哈承袭其父世职,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f],几个月后,苏克萨哈又被升为议政大臣。[1][2][5]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为配合顺治皇帝给多尔衮论罪,苏克萨哈率先出面告发多尔衮生前曾与亲信党羽密谋篡逆,还暗中制备了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貂褂等“御用服饰”。顺治皇帝因此立即命人抄没多尔衮的全部家产、人口,将其死党何洛会兄弟凌迟处死。苏克萨哈因告发有功,被擢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不久后又被晋封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g]。[1][2][6]

    顺治九年(1652年)初,大西军北伐,先后攻占下广西、贵州、湖南等省的大部地区,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杀,敬谨亲王尼堪被击毙。次年冬,顺治皇帝命固山额真[h]陈泰和苏克萨哈等率军驻守湖南。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大西军将领刘文秀率军六万、战船千余艘进攻常德,卢名臣、冯双礼分兵进攻岳州、武昌。苏克萨哈先率军击败了卢名臣、冯双礼部。卢名臣与刘文秀等一同围攻常德时,苏克萨哈尾随而至,设伏在常德城外。等刘文秀的船队进入过半时,苏克萨哈命清军夹击,并派兵纵火,焚烧对方战船。大西军伤亡惨重,被迫突围退走,苏克萨哈率清军穷追不舍,六战皆胜,俘获大西军将领四十余人。苏克萨哈因功,于次年擢升为内大臣,受封二等精奇尼哈番[i]。[1][2][7][8]

    苏克萨哈隶属于上三旗,又是皇亲国戚,军功显赫,历任要职,封有爵位,同时又是领侍卫内大臣,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多受打压迫害,使得他对顺治皇帝忠心耿耿,既有君臣之分,也重主奴之分。顺治十四年(1657年)冬,昭圣皇太后病重时,苏克萨哈亲自送汤送药,皇太后病愈后,顺治皇帝颁旨加封苏克萨哈为太子太保。[9]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皇帝又特命苏克萨哈会同安亲王岳乐等人,复审云南磨盘山败绩诸将的罪责,此举表明顺治皇帝及皇太后已对他信任有加。[2][10]

    受诏辅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顺治皇帝病重,医石无效,晏驾前指定玄烨为皇太子,又令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四位亲信内侍为辅政大臣。期间,苏克萨哈两度被顺治皇帝谕令向外廷“独送御讳”,彰显了苏克萨哈在顺治皇帝心中的分量。[1][11][12]

    辅政伊始,苏克萨哈因之前与郑芝龙有隙,再加上此时郑成功已渡海占领了台湾,开辟出另一块抗清阵地。于是苏克萨哈矫诏,将郑芝龙磔杀于菜市,又将其子孙家属共十一人处以斩刑,并将郑芝豹囚禁于京师。[13]

    在辅国理政上,四辅臣作为一个整体,严格遵守协商一致的原则,并无太多分歧。但涉及到满州贵族内部的斗争时,双方的矛盾却日益激化:曾是多尔衮亲信的苏克萨哈,被曾遭到多尔衮贬抑、差点丧命的鳌拜、索尼、遏必隆三人的敌视;苏克萨哈以额驸之子的身份入侍廷禁,成为内大臣,后又奉遗诏辅政,这让四朝旧臣的索尼,和以公爵的身份先于苏克萨哈成为内大臣的遏必隆、鳌拜不忿;而位次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极有可能在日后取代索尼辅臣首席的位置,防碍着鳌拜日益扩大的擅权的野心,两人因此总起纷争,以致终成宿敌。苏克萨哈又因坚决反对册立索尼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使得索尼对他极度厌恶,见苏克萨哈与鳌拜不相容,索尼也不以阻止;遏必隆与鳌拜同旗结党,凡事皆以鳌拜马首是瞻。在四大臣的讧斗中,鲜明地形成两黄旗对一白旗、苏克萨哈与鳌拜对垒相抗的局面。[1][2][14][15]

    圈地事件

    为打击苏克萨哈,抬高两黄旗的地位,鳌拜利用黄、白旗之间由来已久的积怨,制造出了圈换土地的事件。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鳌拜强行要求将镶黄旗的贫瘠之地与正白旗的沃土进行更换,此提议得到正黄旗、镶黄旗大臣及索尼、遏必隆的赞同,却被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力阻。[3]同属白旗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及保定巡抚事王登联疏言危害。鳌拜遂以此事为借口,私自令兵部、刑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等人逮捕入狱。康熙皇帝质询此事时,辅臣中两黄旗与正白旗再次形成尖锐对立: 鳌拜、索尼、遏必隆三名两黄旗辅臣,坚持应将苏纳海等罚以重典;正白旗辅臣苏克萨哈则表示反对。康熙皇帝及太皇太后未批准鳌拜等人的奏请,但三人依仗在辅臣中的优势,捏造“藐视上命”等罪名,矫旨将苏纳海等处以绞刑。[1][2][16]

    圈换土地事件后,以苏克萨哈为首的正白旗饱受打击和削弱,而鳌拜培植出一大批私党,统驭了镶黄旗及正黄旗,权势滔天。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后,苏克萨哈对攫取启奏和批理奏疏大权的鳌拜坚决抵制,更是对鳌拜提出的共行陈奏的举动表示反对。苏克萨哈的处处抵制,使得鳌拜对他怀恨在心,必欲置之于死地。[1][2][16]

    惨被冤杀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亲政后,苏克萨哈自觉势单力薄,遂产生了退隐之念,上奏请求致仕,其中陈文“如线余生得以生全” ,被鳌拜大作文章,并以“辅巨等称旨” 名义对其进行指责。七月十七日, 苏克萨哈被鳌拜及党羽诬陷其对康熙皇帝不敬、不欲归政,并罗织出二十四条罪状,要求以“大逆”论处。[1][2][16]

    为了将苏克萨哈一族全部诛戮,鳌拜等人在奏疏中声称苏克萨哈罪情重大,请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处以磔刑;余子6人、孙1人、兄弟之子2人皆处斩;与苏克萨哈同族的白尔黑图、额尔德、乌尔巴已因与鳌拜的侄子有矛盾,而被鳌拜视为苏克萨哈的心腹,处以斩立决;受牵连的二等侍卫占布桂等37人被革职,降为兵丁。康熙皇帝深知此事是鳌拜与苏克萨哈的宿怨积以成仇的结果,坚决不同意他的请求 。但屈从于鳌拜的武力相逼,最后只得批准了对苏克萨哈及其亲属的判决,只是将苏克萨哈的磔刑改为绞刑,其余俱议。[1][2][16]

    死后平反

    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康熙皇帝灭除了鳌拜集团后,对受鳌拜陷害致死、革职、降职者逐一昭雪,恢复名誉。康熙皇帝在给苏克萨哈昭雪时说道:“苏克萨哈虽有罪,但罪不至于诛灭子孙,这都是鳌拜挟私仇所致。”因此,特命恢复苏克萨哈官职及二等子爵位,发还抄没家产,由幼子苏常寿承袭。[1][2]

    数年后,康熙皇帝扳倒明珠时,仍对当年四辅臣之乱耿耿于怀,他斥责明珠“若等势重于四辅臣乎?我欲去则竟去之。”[17]

    历史评价

    《清史稿》评价苏克萨哈因被同事嫉恨,才会最终导致灭族之灾[j]。[3]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苏纳

    满洲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女婿,任甲喇额真、梅勒额真,曾因战功赐敕四次免死,后因隐匿丁壮被削职。顺治五年(1648年)去世[4]

    弟弟

    苏吗喇

    不详[18]

    长子

    查克旦

    任领侍内卫大臣、侍郎、工部尚书,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磔刑[19][1][18]

    儿子

    穗黑

    一等侍卫,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儿子

    塞黑

    一等侍卫,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儿子

    那赛

    里郎中,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儿子

    塞克精额

    里郎中,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儿子

    达器

    不详,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儿子

    德器

    不详,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幼子

    苏常寿

    鳌拜死后,苏常寿其父爵位[1]

    孙子

    侉克札

    不详,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侄子

    图尔泰

    不详,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侄子

    海兰

    不详,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处以斩立决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书名

    作者

    出版时间

    《鹿鼎记》

    金庸

    1994年[20]

    《兴国皇后:孝庄》

    李古寅

    2007年[21]

    《康熙大帝》

    二月河

    2009年[22]

    《清宫秘史》

    王雪霁

    2011年[23]

    《少年康熙》

    凌力

    2012年[24]

    《孝庄皇后》

    陈之喆

    2013年[25]

    《孝庄皇太后》

    颜廷瑞

    2017年[26]

    《少年天子》

    凌力

    2019年[27]

    影视形象

    类目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者

    电视剧

    《一代皇后大玉儿》

    1992年

    薛汉[28]

    电视剧

    《鹿鼎记》

    1998年

    陈中坚[29]

    电视剧

    《康熙王朝》

    2001年

    张光正[30]

    电视剧

    《少年康熙》

    2005年

    徐敏[31]

    电视剧

    《康熙秘史》

    2006年

    王旭峰[32][33]

    电视剧

    《多情江山》

    2015年

    杨洪武[34]

    注释

    展开

    [a]满语音译,清代八旗职官之一。

    [b]官名。早期满族出兵或狩猎时,按家族村寨组织队伍,每十人选一人为首领,首领即被称为“牛录额真”。

    [c]清朝初年的官爵名,天聪八年(1634)时,定为八旗爵名,分三等,一、二等为参将,三等为游击。

    [d]清朝官爵名,相当于副将。

    [e]《清史稿》中是与郑亲王济尔哈朗;《清代人物传稿》中是与睿亲王多尔衮一起围困锦州。此处采用《清代人物传稿》的说法。

    [f]为梅勒章京的改称。

    [g]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中,勋臣封爵之一,相当于男爵。

    [h]清朝官名,为一旗的长官。

    [i]清朝爵名,相当于子爵。

    [j]原文: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

    参考资料

    展开

    [1]赵尔巽.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M]. 尹小林校注. 大吕文化, 2022-7: 7881-7885.

    [2]清史编委会. 《清代人物传稿》第五卷上 [M]. 中华书局, 1988: 72-80. 7101001866.

    [3]赵尔巽.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M]. 尹小林校注. 大吕文化, 2022-7: 7890-7893.

    [4]赵尔巽.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 列传十七[M]. 尹小林校注. 大吕文化, 2022-7: 7387-7389.

    [5]官修. 《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二[M]. 中华书局, 1985: 409. 11018.13553.

    [6]官修.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二[M]. 中华书局, 1985: 487. 11018.13553.

    [7]官修. 《清世祖实录》卷99[M]. 中华书局, 1985: 768. 11018.13553.

    [8]官修. 《清世祖实录》卷102[M]. 中华书局, 1985: 796. 11018.13553.

    [9]官修. 《清世祖实录》卷113[M]. 中华书局, 1985: 888. 11018.13553.

    [10]黄彦震.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研究》[J]. 黑龙江大学, 2010-12: 19-31.

    [11]孟森. 《明清史讲义》[M]. 中华书局, 1981: 409. 11018·81.

    [12]向敬之. 《清史四书》[M]. 上海三联书店, 2021-5: 1804.

    [13]彭孙贻. 《靖海志》第8章[M]. 汇聚文源, 2015-9: 93.

    [14]李治亭. 《清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1: 1085-1100. 9787020114276.

    [15]徐凯. 《关于康熙四辅臣的几个问题》[J]. 史学集刊, 1986-1

    [16]官修. 《清圣祖实录》卷23[M]. 中华书局, 1985: 313-321. 1101813554.

    [17]李光地. 《榕村续语录》[M]. 陈祖武点校. 中华书局, 1995: 738. 7101011543.

    [18]官修. 《清圣祖实录》卷23[M]. 中华书局, 1985: 321. 1101813554.

    [19]赵尔巽. 《清史稿》[M]. 尹小林校注. 大吕文化, 2022-7: 234、459、463.

    [20]鹿鼎记.豆瓣. [2023-09-19].

    [21]兴国皇后:孝庄.豆瓣. [2023-09-19].

    [22]康熙大帝.豆瓣. [2023-09-19].

    [23]清宫秘史.豆瓣. [2023-09-19].

    [24]少年康熙.豆瓣. [2023-09-19].

    [25]孝庄皇后.豆瓣. [2023-09-19].

    [26]孝庄皇太后.豆瓣. [2023-09-19].

    [27]少年天子.豆瓣. [2023-09-19].

    [28]一代皇后大玉儿.豆瓣. [2023-09-19].

    [29]鹿鼎记.豆瓣. [2023-09-19].

    [30]康熙王朝.豆瓣. [2023-09-19].

    [31]少年康熙.豆瓣. [2023-09-19].

    [32]康熙秘史.豆瓣. [2023-09-19].

    [33]孝庄秘史.豆瓣. [2023-09-19].

    [34]多情江山.豆瓣. [2023-09-1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22日

  • 上一篇百科:赵楠
  • 下一篇百科:王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