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四月,由穆舜英带领的新疆考古所楼兰考古队,在新疆罗布泊铁板河区域发现了两处罗布泊人的墓地,并对其中一处已开露的古墓进行了发掘。[2][4]在其墓穴中发现一具女性干尸,身高152厘米、重量约10.1千克、全身用粗糙的毛布包裹,毛布上盖着羊皮,头戴毡帽。[2][5]考古学家通过碳测定,发现发现楼兰美女生活在大约3800年前的青铜时代,主体是高加索人种。学者王炳华认为,楼兰美女的出土对研究青铜时代罗布泊地区荒原上土著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特点,人体营养状况,病理及死亡原因都是难得的科学资料。[2][3]
楼兰美女现存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楼兰博物馆,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6]
1980年4月,新疆考古所楼兰考古队在孔雀河最后进入罗布泊铁板河区域的一处高台地上,发现绝对年代相近,同属青铜时代的古墓葬两座,其中一座墓葬发现保存完好的中年女性干尸一具,日本学术界习惯称这具干尸为楼兰美女。[2]
1979年六月,中央电视台与“青旅”和日本新闻媒介合作拍一部《古丝绸之路》的电视片,任新疆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的穆舜英接待来人,并打算乘此契机去罗布泊地区考察古丝绸之路,探寻古楼兰城并确定了考古路线。[7][2]
考察队为了确保探险考察成功,查阅中外考察资料,估测出古楼兰城的定位,绘制了罗布泊地区千古遗址的分布图,由穆舜英率第一先遣考察队,彭加木率第二选遣考察队进行准备性考察,先确定古楼兰城的精确经纬度再找确定去楼兰的路。正式考察分成两路,一路主队沿古丝绸之路从敦煌出发,另一路从和硕马兰出发,最终在楼兰会和。他们是1980年四月一日出发,带着足够的水、食物和其它生活用品。从第一站的玉门关进入罗布荒漠到进入无人区腹地,十天的时间里,并没有找到楼兰的遗址。[2][7]
1980年四月,第十天的时候,考察队进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记载罗布泊水域的东北端,这里有一座因洪水而失踪的“龙城”,第十二的时候发现酷似城堡的土台土墙,正是“龙城”的位置。这里没有发现古文化,但是发现了两处罗布泊人的墓地,当时只发掘了一处已开露的古墓。[7][2]古墓编号为罗布泊铁板河1号,它位于高处的一个崖坡上,古墓南壁因为风蚀盖尸的树枝,芦苇已经露出来了。考古队安排了一天的时间考古发掘。[7]考古队先清理墓穴周围的积土和尸体上的树枝和芦苇才往下挖,先挖出来的是只皮制靴子,揭去盖在干尸脸上簸箕状的草编物和一块羊皮后,露出来的是一具女性干尸。[2]
楼兰美女出土后,考古队发现没有任何关于这群人的记录,新疆医学院稍事分析后,新疆考古所便将这干尸空运至上海,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等十三家单位协同研究,对古干尸进行深入分析。他们对干尸进行了人类学观察、形态学研究和解剖观察。[2][8]
在经过专家研究和解剖观察后,得出古尸生前高约155.8厘米,死亡年龄可能在40-45岁之间,外形完好,毛发处有大量的虱卵和头虱。解剖后发现,胸腹腔内器官位置基本正常,但各脏器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变薄。肌纤维间的胶原纤维保存良好,脂肪组织细胞核消失不见,肋软骨及气管软骨均保存完好。经肉眼和显微镜观察了毛发,头发含硅量较高,通过对古尸肌肉、骨骼、发头进行血型检验,证明血型为O型。寄生虫学专家对虱体及卵附着于毛发进行研究,头部虱群密集,可能和无条件澡浴,换衣服少导致的。另外从干尸的穿着可以看出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的吃穿主要来源于畜牧业。[2][8]
楼兰美女发现的墓地是墓葬群,非常干燥,都是埋葬甚浅的小墓,这些小墓以两根小木桩标志棺木的所在地,墓中的棺木是罗布泊荒漠其他地区常见的,用胡杨木大树干掏挖成内空弧形的船棺。棺木盖板上再覆盖一层羊皮,浅埋在数十厘米深的沙土下。尸体入葬进均是裸体,全身用毛毯包裹,接缝处以木针或骨针连缀,双脚出露,脚上穿用生皮缝制的靴或鞋,且式样多变。[1]
楼兰美女所在的上穴为长方形,东西向,长1.74米,宽0.7米,深1米,没有葬具。干尸全身用粗糙的毛布包裹,仰面直肢在上穴中,毛布上盖羊皮,头戴毡帽,脚上还穿上一双有补丁的皮鞋。上身盖有簸箕着的草编物,还加盖了树枝芦苇土块,整个墓地透气性良好。[2]这具干尸保存完好,皮肤、指甲和毛发都清晰可见,毛发部有大量的虱虫和虱卵,面容清秀,弯眉长睫,鼻子直而尖,唇薄,皮肤褐色。干尸肌肉丰润,腹脏完整,脂肪一部分已外浸一部分仍留在皮下。这具干尸唯一的陪葬品就是头旁的一个渔篓。[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经过测定,得出楼兰美女属于欧洲人种,也就是高加索人种。这种人种的主要特征是长狭,面部相对比较低宽,水平方向突出,眉间突起比较发达,多深陷鼻根,与原始欧洲人种头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3]但又不同于原始欧洲人种的形貌,与欧洲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相同,和同一时期的塞克人种类型有密切关系。所以楼兰美女作为罗布淖尔地区的土著居民,虽然同样是白种人,但是支系不同,并且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4][9][10]
楼兰美女被发现时保存完好,原因在于干尸发现处气候干旱,多热风沙,尸体来不及腐烂即已迅速脱水变干,减缓了肌体的氧化;墓地建筑在高于地面7-8米的高台上,无水淹的危险;墓穴深度仅为1米,尸体上面的覆盖物为砂土、芦苇杆和红柳树枝,易于透风和水分蒸发;死亡时间在冬季,严寒的气候限制了细菌的活动。[8]
新疆文物专家田琳对楼兰美女进行保护处理时,意外发现她身上有蛋白质类涂敷物。这层涂敷物涂得比较薄,又历经3800年的时间,很难被发现。 田琳证实,古尸全身有厚约0.1-0.5毫米灰黄色物的涂层。 经取样测试,排除了这种涂敷物为无机物和淀粉类物质的可能性。由于条件限制,科学家目前还不能确切知道这种涂敷物是什么,但得出可能是动物性蛋白质的结论。 新疆出土的干尸中,文物专家只在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群出土的古尸上和“楼兰美女”身上发现有涂敷物。 田琳指出,也许给尸体涂敷某种物质仅仅是一种葬俗,但不排除当时当地人们已认识到通体涂敷这种动物性蛋白质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这一可能。[11]
干尸长152厘米,并推测生前高度为155.8厘米,去世时的年龄大概在40-45岁之间。相关专家进行了解剖,发现楼兰美女的长发中堆积了许多的头虱,还自然转移到眼睫毛、眉毛、掖下、阴部有毛发的地方。 这和当时缺少水资源不能经常洗澡有关。通过解剖,楼兰美女的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干缩,器壁变薄,但都在原来的位置。肺部腔体已成黑色,肺泡及肺泡隔内有大量黑色颗粒,主要是碳末颗粒和硅粉尘,推测和罗布淖尔的空气中风沙含有硅粉尘有关,长期呼吸含硅粉尘的空气导致肺部含有硅粉尘。专家利用光谱分析,尸体头发中的微量元素硅元素含量也比较高,而肺中含有的大量碳粉末与炊煮中使用烧材有关。推测出楼兰美女中年早逝的原因也和上面分析的两个原因有关。[2][8]
2004年,中国刑警学院法医学系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对楼兰美女进行了复原,死者年龄在40岁左右,身高1.55米左右,从干尸的表相中可以看出她生前是一个典型的新疆美女,是近百年来新疆地区出土干尸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具,此次还原的干尸的相貌与其生前相貌相比相似率可达90%以上。赵成文教授介绍了楼兰美女面相复原的全过程。第一步是将楼兰美女的颅骨 X 光片扫描进电脑,然后根据三庭五眼理论,用4横5纵的9条直线确定五官位置和大小。然后参考出土时为楼兰美女尸体拍摄的照片及其它资料,赵成文教授用警星 cck-3型人像模拟组合系统,再按照人体解剖学和人类学原理,从这个系统的部件库中寻找与楼兰美女颅骨相匹配的五官部件。然后再运用美术、医学等知识进行制作。[12]
楼兰美女出土时保存完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经过测定,楼兰美女具有白种人的形貌特征。当代学者王炳华认为,通过大量的数量证明楼兰有原始欧洲人的形态,她的埋藏习俗,衣帽服饰,随葬品,麻黄枝的使用,和同一历史时段的居民文化心态一致。通过碳测量数据也表明她们生活在距今3800年以前,把罗布泊地区的古代文明史由汉代楼兰推进到青铜时代。[8][13]
楼兰美女的胸前有一包麻黄碎枝,当代学者夏雷鸣认为,楼兰美女随葬的麻黄,正中治疗罗布泊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第一良药。麻黄,轻清,能散去表邪,改善肺气功能,对胸闷、气喘、风水、水肿,风疹等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些医疗效果在后世许多医方中均有体现。[14]
楼兰美女的随葬品中有草编的小篓,里面有内个小麦料,麦粒呈深褐色,形态完整,胚芽完好,麦粒顶端的毛簇清楚可见,是普通小麦籽粒的标本,说明罗布淖尔地区在3800年以前就存在农业生产。[2]
楼兰美女与楼兰的关系争议:楼兰美女经过专家测定,她是生活在3800年,被称为青铜时代的女性。历史上的楼兰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是在1600年以前,书中记载商贾使李担水负精驰驿在楼兰城下。这个时候的楼兰美女已经死去1200多年了,所以楼兰美女和楼兰是没有关系的。[15]
楼兰美女现存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楼兰博物馆,是楼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6]199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活动中,在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了’“楼兰王国和悠久的美女”展。[16]
展开
[1]蒋季成. 《丝路沧桑》[M].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20.07: 318-321. 978-7-5513-1651-4.
[2]王炳华主编. 《新疆古尸 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 》[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08: 30-37. 7-228-05161-0.
[3]王炳华著. 《沧桑楼兰 罗布淖尔考古大发现》[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03: 68-77. 7-5339-1582-8.
[4]王炳华著. 《悬念楼兰·尼雅》[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09: 51-54. 978-7-5339-3430-9.
[5]湘舟编著. 新疆之最[M]. 乌鲁木齐: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6.06: 296-297. 7-5371-5539-9.
[6]赵丰,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主编. 《大漠联珠 环塔克拉玛干丝绸之路服饰文化考察报告》[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03: 30. 978-7-81111-199-6.
[7]顾炳枢. 《上海才女与“楼兰美女”》[J]. 文史春秋, 2003-05: 60-63.
[8]王炳华. 《罗布淖尔干尸探秘》[J]. 大自然探秘, 2004-11-12: 66-72.
[9]冬雪. 《楼兰美女是哪里人》[J]. 科学之谜, 2012-06: 30-31.
[10]王博. 《新疆楼兰铁板河女尸种族人类学研究》[J].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得版, 199-04-12, 22(4): 68-71.
[11]段芝璞. “楼兰美女”尸体保存之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1996, (10): 45.
[12]杜宇, 童光来. 我是怎样复原楼兰美女的[N]. 北京科技报, 2004-06-09
[13]冬雪. 楼兰美女是哪里人?[J]. 百科知识, 2012(11): 30-31.
[14]夏雷鸣. 《古楼兰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罗布泊地区墓葬麻黄的文化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 1997, (03): 115-130.
[15]南香红. 《千年一梦是楼兰3800年面容之下的血缘之谜》[J]. 科学大观园, 2012-08-08: 70-71.
[16]日中关系年表(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驻华大使馆. [2023-10-2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