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官不聊生
官不聊生

官不聊生

(官不聊生)
“官不聊生”与“民不聊生”不是一个概念。官员有固定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有福利待遇。所以,“官不聊生”并非指生活状况。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说“官不聊生”呢?细细分析,原来是在正风肃纪之下,一些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以权谋私、为所欲为了,群众期盼更高、从政标准更严、肩上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了,一言一行都得接受组织、群众和社会的严格监督。对干部来说,“官不聊生”多少有些矫情。本来,当官就需要清正廉明。“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中央出台的“清规戒律”就是为官从政的行为规范,身为干部理应严格遵守。中央的一系列治吏之举,剑指的问题都是本不该发生的,都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也与政治清明背道而驰。治国首在治吏,整治与规范,意在将“乱走”的权力赶入“笼中”。况且,禁令扶正祛邪,对干部也是一种爱护。
官不聊生资料
  • 中文名:官不聊生
  • 性质:政治领域术语
  • 简介

    背后真问题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春节长假,对一些干部来说,过得有些“乏味”:年礼没人送,单位福利不能滥发,不敢开着公车走亲访友,有人宴请也不敢贸然答应,窝在家里过了个“裸年”。

    岂止是春节。2013年以来,治吏之网日渐收紧,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禁”字头举措密集出台,内容不仅涉及工作要求,还细化到生活领域,给干部戴上了一道道“紧箍咒”,使不少人如履薄冰:不能坐好车了,不能喝好酒了,不敢上酒店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

    价值错位

    原标题:“官不聊生”娇嗔背后的价值错位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近日在省委全体会议上说,我们要重视并纠正一些干部思想上产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比如,有的觉得现在要求严了,当干部不自在,感叹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进而“为官不为”,当“好好先生”,这几种认识都是十分错误的。(7月22日《人民日报》)

    事实上,与一般的职员相比,公务员的工作稳定、福利待遇较好,怎么说也达不到“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地步。而且,每年的公考大军依然火热,凭此足以说明,“官不聊生”不过是一些人的娇嗔罢了。毕竟,如果公务员这个行业那么不堪,就不会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了。

    之所以一些人要感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一则是隐性收入少了。众所周知,随着八项规定、整治四风的实施与推进,官员的贪腐行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官员的油水少了,自然会有些心理失衡;二则是“高风险”用权,以往对权力的约束,没有如今这般强劲,但如今,“高风险”用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的“巨变”下,一些官员短期内仍然难以适应“角色转换”,便有了一定的情绪。

    事实上,“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叹背后,也对应着以往“为官太易”的扭曲。之前,很多人认为,所谓公务员,就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随着转作风的深入推进,这样的事情必将成为历史。而坊间也认为,“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显然,这样的现象也将走进现实的尘埃。换言之,如果官员们还不认真履职、还不恪守职责,随着反腐倡廉的不断推进,这些官员的痛苦指数只会继续飙升。

    有一句名言:“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诚如斯言!事实上,只要官员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其也不可能有“为官不易”的感觉;只有心里想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苟且之事,面对反腐、转作风等制度规范,才会感觉“官不聊生”。[1]

    参考资料

    [1] 广州日报:“官不聊生”娇嗔背后的价值错位 ·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7-23]

  • 上一篇百科:甲辰
  • 下一篇百科: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