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

(金融市场上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其中,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英国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美国的美国联邦基准利率(FFR)、日本的东京同业拆借利率(Tibor)、欧盟的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德国(1W和2W回购利率)、法国(1W回购利率)、西班牙(10D回购利率)。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资料
  • 中文名:基准利率
  • 外文名:benchmark interest rate
  • 所属行业:金融业
  • 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基本特征:市场化、基础性、传递性
  • 作用: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前提和核心
  • 基本特征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市场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2)基础性。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3)传递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最适合利率

    中国基准利率——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

    从一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合理、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

    第一,国债的信誉最高。国债是中央政府以其征税权为担保而发行的债务,只要不发生政治危机,国债几乎是没有风险的。所以,国债在所有金融产品中信誉最高、风险最低,被誉为“金边债券”。无论在投资实践中,还是在理论分析中,要选择无风险利率,非国债利率莫属。

    第二,国债市场是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进入流通市场的国债成为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与各类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以,选择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满足基准利率的基础性要求,能有效地传递市场信号和调控信号。

    第三,国债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行方式的市场化,国债期限品种结构的多样化,使国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突破;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成,国债二级市场交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债流动性明显增强。国债市场的发展使国债利率的市场影响力在不断上升,金融机构在国债发行市场的投标、一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会考虑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国债利率已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基准利率的角色。

    目标手段

    基准利率是中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比如,1987年针对温度回升的经济空气,国务院提出“压缩经济空气”,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央银行明确提出“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从第四季度起,将年度性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利率由3.4‰和5.4‰提高到6‰。1988年第四季度,面对经济过热和明显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一系列旨在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其中包括继续提高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年度性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由6‰分别提高为6.9‰和6.3‰,以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又如,1995年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于元月一日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联邦

    作用

    联邦基金率的作用日渐突出。它有效地调节了美国、甚至世界经济的运行,因此有必要对联邦基金率有个深入的了解。

    释义

    所谓联邦基金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调节方式

    尽管,对联邦基金率和再贴现率的调节都是由美联储宣布的,但是,其方式则有行政规定和市场作用之分,其调控效果也有高低快捷之分。作为同业拆借市场的最大参加者,美联储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调节同业拆借利率的能力的,因为它能够调节的只是自己的拆借利率。所以能够决定整个市场的联邦基金率其作用机制应该是这样的,美联储降低其拆借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因为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都将随之下降。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所以它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美联率,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它商业银行,听任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孤零零地“高处不胜寒”。但是,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造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紧张,迫使联邦基金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因为,美联储有这样干预市场利率的能力,其反复多次的操作,就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只要美联储提高自己的拆借利率,整个市场就会闻风而动,进而美联储能够直接宣布联邦基金率的变动,至于美联储是否要辅之以其它操作手段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比较而言,再贴现率的变动只能影响那些要求和符合再贴现资格的商业银行,再通过它们的超额准备余额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能够获得再贴现资金的商业银行有限,且从理论上讲,这些资金不能拆出牟利,这就阻断了再贴现率下降的扩张性效应。同样再贴现率的上升,还款的商业银行未必很多,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紧张也比较有限,其紧缩性效应也难以完全作用到位。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运用再贴现率不免有些隔靴蚤痒,远不及调节联邦基金率那样直接有效。这就给我国以重要的启示,完善我国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干预、调节乃至决定,在调控,而不是稳定金融的意义上,甚至比发展再贴现还要重要。

    经济展望

    美国基准利率

    作为联储“适度”紧缩政策的继续,预计联邦资金利率将从1.5%提高至1.75%。分析师称,联储官员已经明确表示,尽管已经连续加息两次,但他们认为当前联邦资金利率的低水平仍然是无法持久的。由于预期加息的经济学家占绝大多数,因此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FOMC2008年最后两次政策会议(2008年11月10日和12月14日)上是不是会继续加息。

    国家利率走势

    债券市场--透过联邦资金利率期货合约--反映出联储将在十一月加息一码,而在随后的十二月会议上将暂停加息。交易稀薄、2009年夏季到期的期货合约则反映出,今后七次联储会议中可能有四次加息。过去20年,全球处于降息周期,美元LIBOR从1984年的13.75%下降到2004年的1%,走过了下跌5浪,从2004年中开始回升,涨到5.75%左右,其他主要国家利率走势类同。

    产能过剩问题

    期间伴随着商品的熊市和股市的牛市,还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的解体。在上一个商品熊市中,苏联解体了,因其是石油出口大国,不把油价降至10美元/桶,不足以动摇苏维埃的经济基础。这次可能轮到中国了,中国是资源进口大国,不把商品价格推上颠峰,不足以扼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是巧合、阴谋抑或是宿命,值得深思。全球通胀的温和得益于中国的廉价商品和产能过剩。但值得注意的是,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的缔造者杰姆。罗杰斯又开始吹捧农产品了。如果正如其所料,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堪忧了(中国CPI构成中,38%是食品)。同时,中国也在反思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总是那样低,而进口的产品总是那样高,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情何以堪?

    中国商品价格过低的原因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原因是投资过热,投资过热的原因是资源价格低(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环境、政策门槛),企业仍有利可图,特别是外资(政策优惠多,超国民待遇)。但是,中国的资源价格不可能继续低下去,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理念等。这意味着中国的资源价格将不再便宜,包括人力资本、土地价格、资金成本、环境成本、资质门槛等。

    另一方面,国外资源大国也在挤兑中国。铁矿石价格在2011年上涨70%的基础上,2012年又上涨了19%。在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按经济规律来讲,发展下去,就是企业亏损、破产倒闭,工人失业,金融和经济危机。过剩的产能将在经济危机中被消灭,也就是常说的企业重新洗牌,股市上将表现为兼并重组的大量发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难以避免。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工厂歇业,产能减少,物价上涨,央行为抑制通胀,往往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又将进一步提高资金成本。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新的消费需求积累起来了,经济才能进入新一轮循环景气周期。[1]

    调整利率

    中国国内时事

    2008年9月16日起央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加息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的金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2月8日晚间宣布,自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央行宣布,2011年4月6日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31。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7月6日晚间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2011年以来第三次加息,也是金融危机之后第五次加息。调整后,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

    2022年7月28日消息,香港金管局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2.75%。[10]12月15日,据新浪网消息,香港金管局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4.75%。[42]12月15日消息,澳门2022年第7次调升贴现窗基本利率至4.75%。[43]

    2023年2月2日,澳门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00%。[52]

    香港金管局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0%。[54]

    三种利率

    我国的利率分三种: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

    又称法定利率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

    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

    历次调整表

    单位:年利率%

    调整时间

    活期

    3个月

    半年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1990年4月15日

    2.88

    6.30

    7.74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年8月21日

    2.16

    4.32

    6.48

    8.64

    9.36

    10.08

    11.52

    1991年4月21日

    1.80

    3.24

    5.40

    7.56

    7.92

    8.28

    9.00

    1993年5月15日

    2.16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3年7月11日

    3.15

    6.66

    9.00

    10.98

    11.70

    12.24

    13.86

    展开表格

    2015.03.01

    0.35

    2.10

    2.30

    2.50

    3.10

    3.75

    ——

    2015.05.11

    0.35

    1.85

    2.05

    2.25

    2.85

    3.50

    ——

    2015.06.28

    0.35

    1.60

    1.80

    2.00

    2.60

    3.25

    ——

    2015.08.26

    0.35

    1.35

    1.55

    1.75

    2.35

    3.00

    ——

    2015.10.24

    0.35

    1.10

    1.30

    1.50

    2.10

    2.75

    澳大利亚

    当地时间2022年6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85%。[3]7月消息,澳洲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35%,为2019年5月以来最高利率水平。[6]8月2日,澳大利亚联储公布利率决议,连续第三个月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85%。[12]当地时间9月6日,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使基准利率达到2.35%。[18]当地时间10月4日,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6%,这是澳联储半年内第六次加息。[26]

    挪威调基

    2022年6月23日消息,挪威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50个百分点至1.25%,超出市场预期。[4]

    瑞典调基

    2022年6月30日,瑞典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75%。[5]

    新西兰调基

    2022年7月13日消息,新西兰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50%。[7]

    2022年8月16日消息,为遏制通胀,新西兰央行料将连续第四次会议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利率峰值将上移。[16]

    2022年10月5日消息,新西兰联储加息50个基点至3.50%,符合市场预期,为2015年4月以来最高利率水平,预期3.50%,前值3%。[27]

    2022年11月23日,新西兰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4.25%,以抑制高通胀。[38]

    2023年2月22日,新西兰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4.75%,以抑制高通胀。[57]

    菲律宾调基

    2022年7月14日,菲律宾央行行长梅达拉(Felipe Medalla)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菲律宾央行出人意料地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25%。这是该行在两次货币政策会议之间进行的一次计划外的行动。[8]

    2022年11月17日,菲律宾央行宣布加息75个基点,以应对近期通胀高企和因美联储加息导致的菲律宾比索的贬值。[36]

    俄罗斯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2日,俄罗斯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8%。[9]

    匈牙利调基

    2022年7月27日,匈牙利国家银行(央行)宣布加息10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9.75%上调至10.75%。[11]

    2022年9月27日,匈牙利国家银行(央行)货币委员会宣布加息1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1.75%上调至13%,创2000年以来该国基准利率新高。[21]

    英国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8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25%提高至1.75%,以抑制通货膨胀。[13]

    2022年11月3日消息,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为33年来最大加息幅度。[34]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5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3.5%。[44]

    泰国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0日,泰国央行宣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以6比1的投票结果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从0.5%上调至0.75%。[14]9月28日,据同花顺财经报道,泰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00%。[22]

    泰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50%,预估为1.50%。[49]

    土耳其调基

    2022年8月18日,土耳其央行将基准回购利率下调100个基点至13.00%,市场预期仍为14%。[17]

    2022年10月20日,土耳其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150个基点至10.5%。[32]

    2023年2月23日,土耳其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8.5%。[58]

    墨西哥调基

    2022年8月11日,墨西哥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0.75个百分点至8.5%。[15]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0日,墨西哥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75个基点至创纪录的10.00%,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35]

    2022年12月15日,墨西哥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至10.5%。这是墨央行自2021年6月以来连续第13次加息。[45]

    当地时间2023年2月9日,墨西哥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50个基点至11%。[56]

    哈萨克斯坦调基

    2022年9月5日,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宣布,基准利率维持14.5%不变,浮动区间为+/-1.0%。[19]

    加拿大调基

    2022年9月7日,加拿大中央银行宣布加息,将基准利率即隔夜拆借利率由2.5%提高75个基点,升至3.25%,亦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利率的最高水平。[20]

    2022年10月26日,加拿大银行(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3.75%。这是今年加拿大银行第六次加息。

    当地时间2023年1月25日,加拿大央行再次加息25个基点,使基准利率达到4.5%。[50]

    肯尼亚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9日,肯尼亚中央银行(CBK)将基准贷款利率从7.50%上调至8.25%。[23]

    印度调基

    2022年9月30日消息,印度央行加息50个基点,将利率从5.4%上调至5.9%,符合市场预期。[24]

    2022年12月7日,印度央行行长达斯表示,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将政策回购利率上调35个基点,至6.25%,符合市场预期。[41]

    以色列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3日,以色列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至2.75%,以应对该国不断升高的通胀率。这是以色列2022年以来第5次加息,2.75%的利率也是该国10年来最高。[25]

    2023年1月2日,以色列央行发表声明,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3.75%,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46]

    罗马尼亚调基

    2022年10月5日消息,罗马尼亚央行将基准利率提升至6.25%,预期为6.00%。[28]

    乌干达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6日,乌干达央行宣布将利率上调一个百分点至10%。[29]

    秘鲁调基

    2022年10月7日消息,秘鲁央行将基准利率从6.75%上调至7.00%。[30]

    韩国调基

    2021年11月25日,韩国银行(央行)召开金融货币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将基准利率由0.75%上调0.25个百分点至1.0%。

    2022年1月14日,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为应对国内通胀压力和金融失衡风险,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1.25%,回归新冠疫情暴发前水平。

    2022年10月12日,韩国银行(央行)金融货币委员会开会决定将基准利率由2.5%上调50个基点至3%。[31]

    2022年11月24日,韩国央行宣布将基准7天期回购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25%。

    2023年1月13日,韩国央行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5%。[47]

    越南调基

    2022年10月24日消息,越南央行加息100个基点。[33]

    印尼调基

    2022年11月消息,印尼央行再次大幅加息,以缓解印尼盾面临的压力。印尼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从4.75%提高至5.25%。[37]

    2023年1月19日,印尼央行宣布,将该国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从5.50%上调至5.75%。[48]

    阿联酋调基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日阿联酋央行宣布,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90%,自11月3日起生效。[39]

    巴西调基

    2022年5月,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将该国基准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12.75%,升至5年来最高水平。[40]

    南非调基

    2023年1月27日,南非储备银行(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7.25%。[51]

    美国调基

    当地时间2023年2月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4.50%至4.75%之间,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53]

    欧洲央行调基

    2023年2月2日,欧洲中央银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并预计此后将进一步上调利率,以确保通胀率及时回落到2%的中期目标水平。[55]

    参考资料

    [1] 央行历次加息时间及对股市影响[引用日期2019-08-02]

    [2] 贷款利率[引用日期2019-08-02]

    [3] 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 ·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引用日期2022-06-07]

    [4] 挪威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50个百分点至1.25% · 青岛财经网[引用日期2022-06-23]

    [5] 瑞典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75% · 中国证券网[引用日期2022-06-30]

    展开

    相关热点

    土耳其下调基准利率致8.5%|国际时讯

    316次播放6天前

    00:35

  • 上一篇百科:流动性充裕
  • 下一篇百科:地方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