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太原话
太原话

太原话

(晋语代表语言之一)
太原话,俗称太原土话。是一种汉语族-晋语下属方言,是晋语代表语言之一。
太原话资料
  • 中文名:太原话
  • 外文名:Taiyuan dialect
  • 别名:太原土话
  • 分支:汉藏语系-汉语族-晋语-并州片
  • 晋拼注音:tai yea hua
  • 范围

    使用范围

    旧太原县、旧阳曲县(县城驻地为当今杏花岭区县前街时期),此外晋中市灵石县存在部分太原话飞地

    太原县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旧阳曲县地图(今迎泽、杏花岭、尖草坪、阳曲)

    旧太原县,指的是今天的晋源区、小店区坞城村以南(现在省政府新驻地以南)、万柏林区小井峪村以南。

    属于旧太原县,不讲太原话的有:晋源区姚村镇高家堡(清徐话)、小店区西温庄乡寺庄村(榆次话)、小店区北格镇郜村(榆次话)。

    旧阳曲县,是附郭县,无独立县城,即县城依附于太原府城的县前街(在今天的府西街中段北侧,新中国成立后的原太原药材公司中药材厂)。现在的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北部(不含山区)、小店区亲贤村及以北、阳曲县(不包含大盂)均属于旧阳曲县。

    属于旧阳曲县,不讲太原话的有:迎泽区双塔西街桃园南路附近(多数人讲普化的五台话)、迎泽区大部(普通话)、迎泽区孟家井(榆次话)、阳曲县大盂(阳泉盂县话)、杏花岭区大部(太原普通话)。

    行政区划沿革

    因语言在一定程度会受到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影响,下列简述旧太原县、旧阳曲县地区划沿革。

    一、太原县(晋源区、小店区、万柏林区南部)沿革

    公元前247年(战国时期),置晋阳县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境域历代属晋阳县、太原县,且为太原府驻地。

    979年毁晋阳城,太原府不再驻太原县。

    1951年8月5日撤销太原县,初改太原县改为晋源区。

    1957年3月12日,成立太原市郊区。原太原县境域大部分属之。

    后经过多次拆分合并,1970年3月26日,撤销太原市郊区建置,新置南郊区、北郊区。原太原县境域大部分属于 南郊区。

    1997年末,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拆分南郊区,成立 晋源区、小店区

    二、阳曲县(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北部、今阳曲县大部)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毁晋阳城,驻地移出太原县境内

    982年,将府治迁至阳曲县唐明镇(今迎泽区)。

    金朝天会年间,阳曲县治移入府城。

    1947年,析出阳曲县城区,单独设置太原市。

    1960年复设阳曲县。因县城析出改城区(今迎泽区、杏花岭区),驻地由城区改驻黄寨镇

    通行范围

    使用老派太原话,可通行于并州片大部。北起阳曲县,南至平遥县

    现状及差异

    现状

    太原话使用范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就已经迅速缩减,至今日,老城区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太原话。南郊虽然保存良好,但是也面临着普化的风险。北郊仅柴村附近能体现出本地太原话原有特征。未提及的其他地方,本地太原话原有的个别特征有所选择性保留。整体来看,全太原无论城区、郊区所使用的太原话,均有明显消亡迹象。

    新老派划分

    根据发音人年龄对应时代和文白异读的保留程度划分

    区域

    开始新化时代

    开始向普通话靠拢时代

    当今新老程度

    城区

    1960年代

    1980年代~1990年代

    新派、普化、消亡

    尖草坪汾河以东

    1960年代

    2000年代

    新派偏中派、年轻人普化

    小店区亲贤

    1960年代~1970年代

    1980年代~2000年代

    中派偏新派、老年人为老派略新

    阳曲县

    不明

    不明

    整体中派、偶见有老派

    万柏林区南部平川

    1970年代

    1990年代末~ 2000年代

    整体中派、部分老年人为老派

    展开表格

    新老派差异

    一、.新派的太原话,即目前太原城市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是20世纪60年代在逐渐架空本地太原土话的基础上,并受到外来河北官话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四不像“洋泾浜”方言,随后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普化。

    声母20个,韵母33个。入声舒化明显,阳入消失,入声韵主流只剩一组4个。送气规律同普通话。白读音基本消失。

    二、老派太原话,声母21个,韵母38个以上;文白异读丰富、规律,且老太原话白读音层次更加古老;喉塞音入声较强,输入声调区分明晰,区分阴阳入;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有着良好对应关系。

    果摄除去端组的不规则读音和普化现象,区分开合口;

    白读音层次,曾梗摄、宕江摄,四个韵摄脱落阳声韵的鼻音韵尾,读阴声韵。详情如下:

    1.曾摄白读i或/ɿ/,

    例:蒸/tsɿ/ zi 蒸馍馍 陵/li/ li 黄陵村

    2.梗摄二等开口读ie,

    例:冷 /lie/ lie 大冷冬天(手)脚冷 杏/ɕie/ xie 杏儿 羹/ʨie/ jie 剔羹(多误写成“剔尖”)

    3.梗摄二等庄组开口读/ɿ/

    例:甥/sɿ/ si 外甥子 生/sɿ/ si 生儿(日)生熟

    4.梗摄二等合口白读ua,

    例:横/xua/hua 横梁 横渠村 横桄子

    5.梗摄三四等白读i,

    例:听(听)/tʰi/ ti 听话 明/mi/ mi 天明咧 精/ʨi/ ji 精明

    6.宕江摄白读同果摄,读作uɔ(uo)(帮组重唇读音为ɔ(o)),

    除去普化外,无文读音。中派太原话因向普通话 靠拢,导致白读音变读成ɒ> ͠ɒ

    例:房/fuɔ/ fuo 忙/mɔ/ mo

    语音

    城区老派太原话

    采音对象:城区194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本地老人

    参考文献:崔容《太原方言新派老派的语音差异》2000年著

    王立达《太原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1958年著

    张楚 王为民 《太原(含南北郊区)方言古蟹摄字的演变模式》 2013年著

    王文娟 《太原市南郊区方言的语音特点》之 附录二 太原城区方言音系 2007年著

    高本汉(瑞典汉学家) 1911年来太原的记音

    声母21个(粗体为白读音)

    国际音标

    晋拼

    例字

    p

    b

    波布

    p

    怕扑派普

    m

    m

    门米棉麦

    f

    f

    分非冯

    v

    v

    五务瓦文

    展开表格

    韵母36个(粗体为白读音)

    开口

    齐齿

    合口

    撮口

    a 下沙他

    ia 牙加

    ua 话花夸耍

    ɤ 哥河多拖

    uɤ 锅科课

    i 李衣眉明营听

    u 布古富抱否谋

    y 雨女吕

    ɿ 字事

    ie 见街

    ye 娟原选恋

    展开表格

    声调5个

    平声

    11

    上声

    53

    去声

    45

    阴入

    ʔ 2

    阳入

    ʔ54

    城区旧派太原话

    资料来源:高本汉1911年记音 分析下图来看,是当时的文读音,并非普通百姓日常用的口语白读音。

    声母

    20世纪初太原府城文读音声母

    韵母

    太原话

    现代标准太原话

    因为曾经处于南部郊区的小店语音演化速度极其缓慢,所以展现出了很多现今城区消失了的早期太原话特点。是城区太原话消失后,最为主要的,也是最后的理想采音地点。

    采音对象:南郊小店区小店村本地老人(主要采音对象)

    南郊小店区刘家堡乡本地老人

    南郊小店区西温庄乡本地老人

    (不含寺庄村(太原话、榆次话混杂)、横河村(太原话、榆次话混杂))

    南郊小店区北格镇本地老人

    (不含郜村(榆次话)、南代家堡(清徐徐沟话)、张花(太原话、清徐徐沟话混杂))

    北郊尖草坪区柴村本地老人

    调查方式:田野调查法

    声母20/21个(粗体为白读音)

    国际音标

    晋拼

    例字

    p

    b

    别波病布葡盆婆陪棚

    p

    怕扑派普破皮跑

    m

    m

    门米棉麦

    f

    f

    分非冯蜂飞粉

    v

    v

    五务瓦文午味万

    展开表格

    声母说明:

    1.m、n声母在现代标准音采集地小店村,大部分老年人和少部分本地青年仍有较为明显的旧派特点,在同部位附带一定色彩的口浊音,实际发音为/m/、/n/。

    2.白读音层次,全浊声母清化后,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如:前/ʨiæ/ jian

    3.古汉语的喻母字,在标准太原话中,读作零声母(无声母)。如:容/Øyŋ/

    4.古汉语疑母在标准太原话宏音韵母前读作/ŋ>ɣ/,如饿/ŋɤ/,古汉语疑母在标准太原话细音读作/n/,如咬/niɑu/、硬/nin/;不论宏音、细音,除个别字外,二者均表现出极不稳定状态,均趋于脱落边缘,尤其疑母常用字“我”的声母已经完全脱掉成零声母(无声母)/Øɤ/。此状况在城区70~110年前已经出现,只是小店作为曾经的太原府城南门外的郊区,演化速度慢,从上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脱落。

    5.v声母摩擦性不大。

    韵母52个(包含基本韵母39个,自成音节韵母3个,趋于消失的韵母7个,变读3个)

    开口

    齐齿

    合口

    撮口

    /a/ 沙下咱他把

    /ia/ 牙加家泻卸

    /ua/ 瓜抓花耍

    /o/>/ɔ,uɔ/ 果课房张庄

    /io/>/iɔ,yɔ/ 样娘想凉

    /e/(趋于消失)里离低弟

    /ie/ 街借姐夜耕冷杏行棚猛

    /ye/ 粤

    ɤ 河哥可我多大左

    /iɤ/(与/ie/为同音位变读)

    /yᴇi/ 靴

    /i/泥鸡西眉备听美肥悲费陵病明

    /u/ 古猪抱堡

    /y/ 鱼女泪醉

    展开表格

    韵母说明:

    1.宕江摄白读音同果摄。受普通话影响后会出现带有轻度鼻化音的/ ͠ᴀ / 或/a/的文读音。因是普化现象,不属于本地语音体系,不计入标准音系。

    2.部分韵母下辖字极少,使用频率不高。如,/yɐ/ 仅发现表示呕吐的“哕”和表示生硬的“犷”;/yᴇi/仅仅发现三个字,“靴”、/ʨyᴇi/(表示受弯矩作用折断) 、/ʨʰyᴇi/ (表示主动躲藏)。

    3./ai/韵母开口较小,动程较短,实际发音为/æɛ/或/ɛe/。

    4./y/、/yɛ/、/yn/中的/y/在老年人口中实际发音接近/j/或/ʝ/,所以在一些字词中会出现撮口呼变齐齿呼现象:院墙/iæ ʨiɔ/、监军庄/ʨiæ ʨin tsuɔ/、太原县/tʰai iæ ɕiæ/、鲤鱼/li (ȵ)ʝ/

    5.入声韵母的韵尾收喉塞音ʔ,常用入声韵母两组7个,分别为

    /aʔ/ 辣瞎喇色作八喝乐合

    /iæʔ/ 甲夹鸭

    /uaʔ/ 活滑刷桌脱

    /əʔ/ 黑郝日木德十湿拆薄汁

    /iəʔ/ 一歇麦墨力学疫业七药乐北

    /uəʔ/绿出国骨谷突屋

    /yəʔ/ 月乐雪菊橘药

    6./aʔ/实际发音偏/Ʌʔ/

    7.山咸摄韵母实际发音较以前开口度减小,由/æ/向/ɛ/演变。

    南郊小店太原话

    声母

    南郊小店太原话声母

    韵母

    南郊小店太原话韵母

    注意:根据实地调查

    1./ɛ/的发音实际接近/ɐ/(类似a),对应普通话的er;

    2.在对应普通话的er音位,小店腔太原话因每个人发音习惯不同,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发音特征。比如,“二”的最标准发音是/ɐ/,但实际上会展现出/ɐ/、/ai/、/ᴇ/、/ɛ/多种发音。

    北郊柴村太原话

    声母

    北郊柴村太原话声母

    与南郊小店声母对比,白读音层次虽不像小店数量多,但几乎一致。

    如:菊、稻、跪,均表现为不规律的送气特征。

    蛇,白读音均为ts组声母,小店 蛇/tsɛ/, 柴村/tsʰæ/。(/ɛ/,/æ/为很接近的两个韵母)

    祠,白读音声母均为/s/。

    韵母

    北郊柴村太原话韵母

    尖团音与分音词

    太原话单字音除个别字外,不区分尖团音。

    太原话分音词高度区分尖团音;同时,中古汉语知组在分音词中读端组,此点印证了太原话起源时间至少在唐末之前。

    分音词,又叫做切脚词,是太原话乃至整晋语普遍现象;指的是将汉字的单音节拆分后并辅以l声母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

    举例常见分音字(用国际音标和拼音注音,拼音注音中,末尾的q代表喉塞音)

    例字

    太原话单字读音

    太原话分音读音

    分音词文字近似拟音

    例举词组

    拌、绊

    pɛ45(ban)

    pəʔ2lɛ45(beq lan)

    不烂

    不烂子

    kɛ(gan)

    kəʔɛæ(geq lan)

    格揽

    捱(nai)格揽

    【訾言】

    xuɔ (huo)

    xuəʔ lɔ lɔ(huoq lo lo)

    忽摞摞

    传(转)

    tsʰuæ(cuan)

    tuəʔlyɛ(duoq lüan)

    读栾

    瞎(haq)读栾

    (到处瞎转悠)

    tɕyɛ(juan)

    kuəʔ lyɛ(guoq lüan)

    国卵

    国卵卵毛

    自来卷

    展开表格

    词汇

    人称代词

    太原话的人称代词是: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单数

    我/Øɤ/或/ɣɤ/

    咱/tsa/ (强调式)

    你/n̩/

    嗯你/ŋ̍ n̩/ (强调式)

    他/ta/

    嗯/ŋ̍/

    伢/nia/或/nɑ/

    复数

    俺/ɛ/

    卬/a/或/ɑŋ/

    咱/tsa/

    乃(你)/niɛ/

    恁/niəm/

    他/ta/

    指示代词

    超近指

    近指

    中指

    远指

    超远指

    这/tsei/

    则/tsƏʔ/

    哉/tsai/(这)

    兀/vai/(那)

    物/vƏʔ/

    为/vei/

    代词和副词

    哉——这个、这样

    兀——那个、那样

    甚——什么

    一季子——较长的一段时间

    几时——什么时候,农历日期什么时候?

    多会昝——泛指不确定时间

    啊了——哪里

    啊怪——哪个

    物来——那么(程度加深)

    物来来——那么(程度减小)

    一眼眼(nian)——一丁点

    嫑——不要

    bing——不用

    朆文——纯粹不

    叠词

    名词的重叠

    例词1

    例词2

    例词 3

    例词 4

    AA形式 小称作用

    刀刀

    (小刀)

    碟碟

    (小碟子)

    图图

    (手绘小篇幅图画)

    ABB形式 专指物体+小称作用

    笑窝窝

    (专指小酒窝)

    酒盅

    (专指小酒杯)

    洋码码

    (专指阿拉伯数字)

    AAB形式 专指特性

    金金纸

    (专指锡箔做成的纸)

    悠悠伞

    (专指飘起来慢慢悠悠的蒲公英种子)

    AABB形式 某类事务的总称

    瓶瓶罐罐

    (器皿总称)

    虫虫(zong)牛牛

    (昆虫总称)

    ABBC形式

    路边边起

    (路边)

    肉泡泡眼

    (鼓眼泡)

    单皮皮眼

    (单眼皮)

    二楞楞眼

    (双眼皮)

    展开表格

    动词的重叠

    例词1

    例词2

    例词 3

    例词 4

    AA形式 动词转变为名词

    淋淋

    (漏斗)

    贯贯

    (门闩)

    盖盖

    (盖子)

    扎扎

    (竹签)

    圪A圪A形式 表示动作的短暂或相互性质

    圪坐圪坐

    稍微坐一坐

    圪转圪转

    稍微转一转

    圪搂圪搂

    互相抱一抱

    形容词重叠

    例词1

    例词2

    例词 3

    例词 4

    AA形式 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红红

    胭脂

    尖尖

    (尖锐的东西)

    愣愣

    (痴呆儿童)

    AA底的=A由啊底

    高高底的=高由啊底

    长长底的=长由啊底

    ABB形式

    黑铁铁

    (面色阴暗无生气)

    黑踏踏/黑墨墨(mieq)

    (光线极暗且无声)

    肉墩墩

    (身材矮胖且结实)

    肥踏踏

    (食用肉肥得使人满意)

    AABB形式

    肥(xi)肥大大

    毛毛泛泛

    (形容纺织物磨损)

    扰扰闹闹

    (形容纷乱)

    悄悄秘秘

    (形容悄悄的)

    ABAC形式

    猴手猴脚

    (做事看上去麻利,

    但很粗心)

    忽提忽撩

    (形容人举止轻浮)

    不吭不哈

    (形容人不爱说话)

    圪地圪弯

    (非常弯曲)

    量词重叠

    例词1

    例词2

    例词3

    例词4

    AA形式

    丝丝

    (像丝极细的东西)

    抓抓

    (用于一手抓起的数量)

    枝枝

    (用于带枝子的花朵)

    钵钵(baq)

    逆序祠

    太原话逆序祠

    普通话

    仄逼

    逼仄

    弯转

    转弯

    扎挣

    挣扎

    才(zai)刚(guo)

    刚才

    言(nian)语(ny)

    语言

    展开表格

    常用词汇

    太原话常用词汇

    普通话

    倒讗(xieq)

    聊天

    荷(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精(ji)明(mi)

    清醒,聪明,使某人明白

    定(di)顿/定(di)醒(xi)

    思考,反应

    思谋(mu)

    思念,暗自思考

    展开表格

    高级词汇

    太原话高级词汇

    普通话

    款款底

    慢慢地

    收挽

    给最坏的结果或者最悲惨的人物做出安排、解脱

    执把

    掌握

    遣给下

    等一下

    展开表格

    蔬菜词汇

    太原话

    普通话

    柿子辣角角(jieq/jyeq)

    彩椒

    青(qi)辣角角(jieq/jyeq)

    长形青椒青(qi)辣角角(jieq/jyeq)

    青(qi)菜

    菠菜

    芫荽(xy)

    香菜

    得溜

    洋姜

    展开表格

    医药生理类词汇

    太原话

    普通话

    号脉(mieq)

    把脉

    落(lao)渣(ca)

    煎药后的药渣

    肉(zsueq)桂

    肉桂

    发夜证(zi)

    梦游症

    甑(ji)箅箅疮(cuo)儿(a)

    铜钱癣

    展开表格

    身体部位词汇

    太原话

    普通话

    囟子

    脑门

    头(dou)发(faq)

    头发

    奔头(tou)

    额头

    眉(mi)骨(gueq)

    眉骨

    眉(mi)毛

    眉毛

    展开表格

    节日和节令类词汇

    太原话

    普通话

    腊月二十三、打发爷爷上咾天(指送神)、

    接家堂(tuo)老爷(祖宗)、贡(gui)献车

    腊月二十三

    小年年【未受北方官话区影响前】

    腊月二十九

    年除(zu)下(ha)

    除夕

    大(de)年

    大年初一

    避忌初二、上新坟(三年内离世亲人) 【未受河北影响前】

    大年初二

    展开表格

    语句

    谚语

    1.云往东,一场(zuo)空;云往西,直圪星(xi);云往南,雨点赛和(huo)粪笸篮;云往北(bieq),雨点打烂房拐角(jyeq)。

    2.过咾冬,四十五天就开春(cong)。

    3.勤(jin)吃懒做不待动,腰了别(bieq)的讨吃棍(gong)。

    4.人活(huaq)脸面树活(huaq)皮,狗狗活(huaq)的四条(diao)蹄(di)。

    5.有营生做不咾,有吃的都吃咾。

    6.忙年歌:二十三,打发灶马爷爷上(suo)咾天;二十四,割(gaq)下(ha)对子写下(ha)字;二十五,胡萝卜儿冻豆腐,二十六(lueq),割(gaq)上(suo)刀刀肥(xi)羊肉(zsueq);二十七(qieq),关住门子洗臭脚(jieq/jyeq);二十八(baq),枣山山蒸(zi)下(ha)一笸(peq)拉(laq);二十九,提上壶壶打烧酒;三十日(zseq),扁食跳的锅儿了。

    7.东虹(jio)雽雷(luai/lai)西虹(jio)雨,起咾南虹(jio)下(ha)大(de)雨。

    8.气力(lieq)是奴(nou)才,走咾再来。

    9.做甚的务(mu)甚,讨吃的务(mu)棍,天暖随(xy)衣裳(suo),肚饱随(xy)干粮(lio)。

    歇后语

    1.磨盘捣石头——实(石)打实(石)。

    2.三张纸糊个驴头——晓不得自家是谁了。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3.屁儿上插旗旗——比喻忙得不可开交。

    4.紧屙咾安茅子——来不及。

    5.灌灌了养王八——越养越圪缩(suaq)。

    6.鸡毛跌的火儿了——了(燎)咧。比喻完蛋了。

    7.靠小姨子养娃娃——好请可是难打发。

    8.瞎(haq)驴认下(ha)一根道——一根筋。

    9.瞎(haq)狗看星(xi)宿——不懂装懂。

    10.驴粪蛋蛋——外面面光。比喻徒有表象,实际毫无内涵。

    11.和(huo)尚(suo)看婆(be)姨——眼饱肚了饥。

    语法

    趋向性和状态性

    趋向性表语

    状态性表语

    表语字词

    例句、解释

    表语字词

    例句解释

    及/kəʔ/geq

    吃饭及了(要去吃饭)

    吃饭的了(正在吃饭)

    行/ɕie/xie

    吃饭行(吃饭走吧,用法虽然与“及”相同,但只用于祈使句

    杀、煞

    打杀

    气煞哒

    只能紧跟在动词后做表语

    不能跟在动词后,只能单纯作为形容性质词汇或者单独作为动词。

    除去城区新派普化严重外,“及”和“的”性质大部分语言点能够区分,

    但是发现以下几个地方虽然未受普通话影响,并不区分“及”“的”:

    小店区南马村、王吴村:完全不区分,只使用“的”或者借用普通话的“去”

    阳曲县泥屯镇:部分人区分不明显

    使动态表语

    着+形容词构成

    着虚——使收到惊吓

    着落/tsaʔ laʔ/ zaq laq——使承受,使享受

    着慌/tsaʔ xuɔ/ zaq huo——使惊慌失措

    “着”除在“着急”一词中文读为/tsɑu/,其余均白读音/tsaʔ/

    副词和主语后置

    一般陈述:我才刚吃咾饭 表示我吃过饭

    后置强调:吃咾饭我才刚 表示我才吃了饭

    语气词的时态作用

    咧——完成时态

    咾——过去时态

    哇——将来时(具有不确定性质和祈使句的请求性质) (有时“及哇”连读为“呱”)

    吧——将来时(具有确定性质和祈使句的命令性质)

    呀/也——最近将来时(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件)

    来来——过去完成时

  • 上一篇百科:雅姿娘
  • 下一篇百科:榆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