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傣泐文
傣泐文

傣泐文

(傣泐文)
“傣泐文”、亦称“傣庸文”,是古代“勐泐”(即“泐国”、汉译“景陇国”)、“勐庸”(即“庸国”、汉译“兰纳国”或“八百媳妇国”)傣族使用的文字。“勐泐”傣族自称“傣泐”、其使用的文字便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称“傣庸”、其使用的文字便又是“傣庸文”。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普洱市南部、老挝丰沙里省、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是古泐国的范围;古泐国以南,今泰国清莱府、清迈府、帕尧府、南奔府、南邦府、夜丰颂府,老挝琅南塔省、博胶省、乌多姆塞省、琅勃拉邦省、沙耶武里省,缅甸东掸邦(萨尔温江以东),是古庸国的范围。“傣泐文”或“傣庸文”又称作“兰纳泰文”,与暹罗泰文(泰国文)、澜沧泰文(老挝文)、越南泰文(傣端文)、北方大泰文(傣哪文)、南方大泰文(傣绷文)、阿萨姆泰文(古阿萨姆文)并列为傣泰民族七大字体。
傣泐文资料
  • 外文名:LannaWritten words
  • 来源:婆罗米文
  • 基本介绍

    公元1180年,大理国境内的傣族首领诏真率属民南下、征服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陇”、组建联盟国家“勐泐”(泐国);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属邦“勐庸”(庸地)向南扩张,修建王城“清莱”、另组联盟国家“勐庸”(庸国);“勐庸”(庸国)开国君主诏芒莱是“勐泐”(泐国)开国君主诏真的外孙,两国关系非常密切。

    公元13世纪中后期,“勐庸”与“勐泐”共同接受了南传上座部佛教,记录上座部佛教典籍的巴利文在“勐庸”与“勐泐”得到普及;后来,“勐庸”佛教僧侣根据当地傣语发音特点,以巴利文为基础、参考孟文和缅文创制出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先是在“勐庸”与“勐泐”佛教僧侣之间传播,后又随佛教僧侣还俗、普及到“勐庸”与“勐泐”民间。“勐泐”傣族自称“傣泐”,所以称这种文字便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称“傣庸”,这种傣文便又是“傣庸文”;实际上,“傣泐文”和“傣庸文”为同一种文字。中国元朝的《招捕总路·八百媳妇》记载:“浑乞滥手书白夷字奏章,献二象”,“浑乞滥”是芒莱幼子,“白夷”是元朝对傣族的称呼,“白夷字”就是兰纳泰文(傣泐文/傣庸文)

    兰纳泰文(傣泐文/傣庸文)源于古印度婆罗米文。婆罗米文分南北两路传播演化,南路演变为巴利文后、经斯里兰卡传到中南半岛。兰纳泰文(傣泐文/傣庸文)由巴利文演变而来,字母由半圆组合或颠倒、册转方向构成,是一种拼音文字,自左至右横写,词不连字,音节间有空格。

  • 上一篇百科:声调语言
  • 下一篇百科:辅音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