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出痧
出痧

出痧

(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黑斑的现象)
出痧,是指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亦即指“痧痕”。通过刮蹭,使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淤血渗透到皮肤中,造成淤青。皮肤的这些变化可持续1天至数天。
出痧资料
  • 中文名:出痧
  • 含义刮痧后皮肤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别名:“痧痕”
  • 痧痕:痧痕一般5~7天自动消退
  • 感觉:出现火辣辣的疼痛感
  • 颜色:红、紫
  • 痧象

    ①身体健康者,经过系统的保健刮痧,一般不会出现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局部发热、身体轻松。

    ②通过出痧部位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循环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比如在背部膀胱经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痧斑或紫痧,则说明心脏功能有异常变化,应提早保健。

    ③痧象可判断康复程度。若出散痧,颜色浅淡,说明病情较轻,容易康复;若出痧较多而且点大成块,紫色血包等,说明病情较重,多次保健才能康复。

    ④痧症与出痧不同。痧症是指多发于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秽浊毒气所出现的一些病症。如头痛、发热、咳嗽、烦闷、眩晕胸闷、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手足、头面、身体肿痛、指甲青黑等,称之为痧症、痧气或痧胀。

    ⑤刮痧过程中,局部出现痧迹后改为轻刮法刮,使痧慢慢透发出来,以减轻疼痛,称透痧。另外一些神经肌肉瘫痪之人,刮痧后不易出痧,不可硬刮、重刮,强求出痧,宜多刮几次,痧象自然浮现,说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⑥若刮下肢部位出现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说明静脉循环功能较差,应立即采用轻刮法逆向刮拭,并保护好皮肤,促进血液回流。

    不出痧

    根据我们临床上的经验,把不出痧的原因归结为四点:

    气血不足的虚症

    气血不足的人因为体质较虚,身体内血流缓慢,即使身体内某个部位有淤滞,堵塞,刮痧也往往不容易出痧,这时候我们不要强求刮痧,刮拭的时候力度要轻,只要刮到毛孔开泄,局部发热就有治疗的效果。

    服药过多的人不容易出痧

    是药三分毒,长期的服药患者,会造成身体的免疫系统混乱,即使刮拭的部位不舒服,疼痛,也不会出痧

    脂肪较厚者

    常见于重体力劳动者

    最好的一种情况

    完全没有亚健康状态,全身健康的人,也是不会出痧的

    应用

    刮痧作为中国传统医疗保健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爱美的女性朋友对刮痧是又爱又恨。爱它,因为它可以祛除体内邪气,带来健康;恨它,因为满身的红痧影响了美观。从中医理论讲,人体感染风、湿、火等邪气后,阳气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刮痧可以帮助宣泄邪气,出痧是祛除邪气的必然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出痧是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血斑的一种表现。如果想让刮痧起到治疗作用必须出痧,这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标准。想做到不出痧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在刮痧过程中,还没来得及处理,痧就已经出来了。如果不出痧,其作用也会打折扣。

    退痧小常识

    刮痧后,皮肤上的黑紫印有碍美观,毛巾热敷、多喝水更易退痧。

    退痧的时间长短因体质不同而有区别。体质好的人,一般2天~3天即可消退;体质差的人,一般需要4天~5天。如果刮痧后用热毛巾敷,使身体处于温度较高、较热的环境,可以改善出痧局部血液循环,缩短痧存在时间,加速痧的消退。刮痧后多喝水,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因为刮痧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适当补充液体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注意事项

    体虚者不宜刮痧

    刮痧效果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刮痧也有禁忌,特别是面部刮痧,更需谨慎。

    有的人说,面部刮痧会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刮痧的手法很轻不会伤害皮肤。但是面部长粉刺等的人不宜进行面部刮痧,如果消毒不严或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感染。同时,体质虚弱、气血较弱者,有血小板减少等出血倾向的人不宜进行刮痧。

    相关视频

    全部

    6952次播放01:27

    刮痧后,出痧红和紫的区别:颜色越深,寒气越重

  • 上一篇百科:无限连带责任
  • 下一篇百科:消费者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