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概念 >PCM
PCM

PCM

(脉冲编码调制)
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由A.里弗斯于1937年提出的,这一概念为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60年代它开始应用于市内电话网以扩充容量,使已有音频电缆的大部分芯线的传输容量扩大24~48倍。到70年代中、末期,各国相继把脉码调制成功地应用于同轴电缆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中、大容量传输系统。80年代初,脉冲编码调制已用于市话中继传输和大容量干线传输以及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在用户话机中采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中传输的是二进制光脉冲“0”码和“1”码,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通断调制而产生。而数字信号是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产生的,称为PCM(Pulse-code 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这种电的数字信号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由PCM电端机产生。现在的数字传输系统都是采用脉码调制(Pulse-code modulation)体制。PCM最初并非传输计算机数据用的,而是使交换机之间有一条中继线不是只传送一条电话信号。PCM有两个标准(表现形式)即E1和T1。中国采用的是欧洲的E1标准。T1的速率是1.544Mbit/s,E1的速率是2.048Mbit/s。脉冲编码调制可以向用户提供多种业务,既可以提供从2M到155M速率的数字数据专线业务,也可以提供话音、图象传送、远程教学等其他业务。特别适用于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高,需要更高带宽的用户使用。
PCM资料
  • 中文名:脉冲编码调制
  • 外文名:Pulse Code Modulation
  • 用于:市话中继传输等
  • 发现时间:1937年
  • 简称:PCM
  • 发现者:A.里弗斯
  • 发展史

    脉冲编码调制

    脉冲编码调制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记录媒体之一的CD,80年代初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推出。脉码调制的音频格式也被DVD-A所采用,它支持立体声和5.1环绕声,1999年由DVD 讨论会发布和推出的。脉冲编码调制的位深度,从14-bit发展到16-bit、18-bit、20-bit直到24-bit;采样频率从44.1kHz发展到192kHz。PCM脉码调制这项技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方面则越来越来小。只是简单的增加PCM脉码调制位深度和采样率,不能根本的改善它的根本问题。其原因是PCM的主要问题在于:

    (1)任何脉冲编码调制数字音频系统需要在其输入端设置急剧升降的滤波器,仅让20Hz-22.05kHz的频率通过(高端22.05kHz是由于CD44.1kHz的一半频率而确定)。

    (2)在录音时采用多级或者串联抽选的数字滤波器(减低采样频率),在重放时采用多级的内插的数字滤波器(提高采样频率),为了控制小信号在编码时的失真,两者又都需要加入重复定量噪声。这样就限制了PCM技术在音频还原时的保真度。

    工作原理

    脉冲编码调制就是把一个时间连续,取值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时间离散,取值离散的数字信号后在信道中传输。脉冲编码调制就是对模拟信号先抽样,再对样值幅度量化,编码的过程。

    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抽样必须遵循奈奎斯特抽样定理。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抽样速率采用8KHZ。

    量化,就是把经过抽样得到的瞬时值将其幅度离散,即用一组规定的电平,把瞬时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值来表示,通常是用二进制表示。

    量化误差:量化后的信号和抽样信号的差值。量化误差在接收端表现为噪声,称为量化噪声。量化级数越多误差越小,相应的二进制码位数越多,要求传输速率越高,频带越宽。为使量化噪声尽可能小而所需码位数又不太多,通常采用非均匀量化的方法进行量化。非均匀量化根据幅度的不同区间来确定量化间隔,幅度小的区间量化间隔取得小,幅度大的区间量化间隔取得大。

    一个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后,得到已量化的脉冲幅度调制信号,它仅为有限个数值。

    编码,就是用一组二进制码组来表示每一个有固定电平的量化值。然而,实际上量化是在编码过程中同时完成的,故编码过程也称为模/数变换,可记作A/D。

    话音信号先经防混叠低通滤波器,进行脉冲抽样,变成8KHz重复频率的抽样信号(即离散的脉冲调幅PAM信号),然后将幅度连续的PAM信号用“四舍五入”办法量化为有限个幅度取值的信号,再经编码后转换成二进制码。对于电话,CCITT规定抽样率为8KHz,每抽样值编8位码,即共有2∧8=256个量化值,因而每话路PCM编码后的标准数码率是64kb/s。为解决均匀量化时小信号量化误差大,音质差的问题,在实际中采用不均匀选取量化间隔的非线性量化方法,即量化特性在小信号时分层密,量化间隔小,而在大信号时分层疏,量化间隔大。

    在实际中使用的是两种对数形式的压缩特性:A律和μ律,A律编码主要用于30/32路一次群系统,μ律编码主要用于24路一次群系统。A律PCM用于欧洲和中国,μ律PCM用于北美和日本。

    编码

    脉冲编码调制编码

    PCM编码原理与规则:PCM数字接口是G.703标准,通过75Ω同轴电缆或 120Ω双绞线进行非对称或对称传输,传输码型为含有定时关系的HDB3码,接收端通过译码可以恢复定时,实现时钟同步。Fb为帧同步信号,C2为时钟信号,速率为2.048Mbps,数据在时钟下降沿有效,E1接口具有PCM帧结构,一个复帧包括16个帧,一个帧为125μs,分为32个时隙,其中偶帧的零时隙传输同步信息码0011011,奇帧的零时隙传输对告码,16时隙传输信令信息,其它各时隙传输数据,每个时隙传输8比特数据。

    可采用μ率或者是A率进行编码。我国采用的是A率13折线编码。

    PCM以采样技术为定理。采样定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有效信号最高频率的二倍或二倍以上的速率对该信号进行采样,则这些采样信息值中包含了全部原始信号信息。

    E1标准

    脉冲编码调制E1标准

    E1是PCM其中一个标准(表现形式)。由PCM脉码调制编码中E1的时隙特征可知,E1共分32个时隙TS0-TS31。每个时隙为64K,其中TS0为被帧同步码,Si,Sa4,Sa5,Sa6,Sa7 ,A比特占用,若系统运用了CRC校验,则Si比特位置改传CRC校验码。TS16为信令时隙,当使用到信令(共路信令或随路信令)时,该时隙用来传输信令,用户不可用来传输数据。所以2M的PCM码型有:

    1、PCM30:PCM30用户可用时隙为30个,TS1-TS15,TS17-TS31。TS16传送信令,无CRC校验。

    2、PCM31:PCM30用户可用时隙为31个,S1-TS15,TS16-TS31。TS16不传送信令,无CRC校验。

    3、PCM30C:PCM30用户可用时隙为30个,TS1-TS15,TS17-TS31。TS16传送信令,有CRC校验。

    4、PCM31C:PCM30用户可用时隙为31个,TS1-TS15,TS16-TS31。TS16不传送信令,有CRC校验。

    CE1,就是把2M的传输分成了30个64K的时隙,一般写成N*64,

    CE1----最多可有31个信道承载数据timeslots1----31,timeslots0传同步

    PCME1形式结构简述

    在PCME1形式信道中,8bit组成一个时隙(TS),由32个时隙组成了一个帧(F),16个帧组成一个复帧(MF)。在一个帧中,TS0主要用于传送帧。定位信号(FAS):CRC-4(循环冗余校验)和对端告警指示,TS16主要传送随路信令(CAS)、复帧定位信号和复帧对端告警指示,TS1至TS15和TS17至TS31共30个时隙传送话音或数据等信息。称TS1至TS15和TS17至TS31为净荷,TS0和TS16为开销。如果采用带外公共信道信令(CCS),TS16就失去了传送信令的用途,该时隙也可用来传送信息信号,这时帧结构的净荷为TS1至TS31,开销只有TS0。

    PCME1形式接口

    G703非平衡的75ohm,平衡的120ohm2种接口。

    使用PCME1形式有三种方法

    1、将整个2M用作一条链路,如DDN2M。

    2、将2M用作若干个64k及其组合,如128K,256K等,这就是CE1。

    3、在用作语音交换机的数字中继时,这也是E1最本来的用途,是把一条E1作为32个64K来用,但是时隙0和时隙15是用作signaling即信令的,所以一条E1可以传30路话音。PRI就是其中的最常用的一种接入方式,标准叫PRA信令。用2611等的广域网接口卡,经V.35-G.703转换器接E1线。这样的成本比E1卡低,DDN的2M速率线路是经HDSL线路拉至用户侧。E1可由传输设备出的光纤拉至用户侧的光端机提供E1服务。

    PCME1形式使用注意事项

    PCME1形式接口对接时,双方的E1不能有信号丢失/帧失步/复帧失步/滑码告警,但是双方在E1接口参数上必须完全一致,因为个别特性参数的不一致,不会在指示灯或者告警台上有任何告警,但是会造成数据通道的不通/误码/滑码/失步等情况。这些特性参数主要有:阻抗/帧结构/CRC4校验。

    PCME1形式阻值有75ohm和120ohm两种,PCME1形式帧结构有PCM31/PCM30/不成帧三种。

    PCME1形式和PCME2形式区别

    1、PCMT1形式是高速传输的另一种标准。一条PCMT1形式可以同时有多个并发信道,每个信道都是一个独立的连接。在美国的标准PCMT1形式服务提供24个信道,每个信道的速率是56K。PCMT1形式服务与其相应的设备ISDN和普通电话相比都更加昂贵。而PCME2形式相对费却较少。

    2、PCMT1形式通常用于需要在远程站点间进高带宽高速率传输的大型组织。64K专用数据线(DDL)作为T1服务的一个变种或一个分支服务,也提供此类服务。而一条PCME1形式线,只要有ProxyServer提供的缓冲功能,在同等传输下,比PCMT1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省带宽。

    3、PCMT1形式提供23个B信道和一个D信道,即23B+D.1.544Mbps;PCME1形式提供30个B信道和一个D信道,即30B+D.2.048Mbps。

    4、PCMT1形式表示具有高质量的通话和数据传送界面,北美使用T1标准,能够支持Max的24位用户同时拔号,而欧洲使用E1标准,可以支持30位用户,PCMT1形式仅是MAX的简单接口。

    技术基础

    一位可变

    如同RAM或EEPROM,PCM可变的最小单元是一位。闪存技术在改变储存的信息时要求有一步单独的擦除步骤。而在一位可变的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在改变时无需单独的擦除步骤,可直接由1变为0或由0变为1。

    非易失性

    相变存储器如NOR闪存与NAND闪存一样是非易失性的存储器。RAM需要稳定的供电来维持信号,如电池支持。DRAM也有称为软错误的缺点,由微粒或外界辐射导致的随机位损坏。早期Intel进行的兆比特PCM存储阵列能够保存大量数据,该实验结果表明PCM具有良好的非易失性。

    读取速度

    如同RAM和NOR闪存,PCM技术具有随机存储速度快的特点。这使得存储器中的代码可以直接执行,无需中间拷贝到RAM。PCM读取反应时间与最小单元一比特的NOR闪存相当,而它的的带宽可以媲美DRAM。相对的,NAND闪存因随机存储时间长达几十微秒,无法完成代码的直接执行。

    写入/擦除速度

    PCM能够达到如同NAND的写入速度,但是PCM的反应时间更短,且无需单独的擦除步骤。NOR闪存具有稳定的写入速度,但是擦除时间较长。PCM同RAM一样无需单独擦除步骤,但是写入速度(带宽和反应时间)不及RAM。随着PCM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储单元缩减,PCM将不断被完善。

    缩放比例

    缩放比例是PCM的第五个不同点。NOR和NAND存储器的结构导致存储器很难缩小体型。这是因为门电路的厚度是一定的,它需要多于10V的供电,CMOS逻辑门需要1V或更少。这种缩小通常被成为摩尔定律,存储器每缩小一代其密集程度提高一倍。随着存储单元的缩小,GST材料的体积也在缩小,这使得PCM具有缩放性。

    结论

    相变存储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存储技术,数年来再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相变存储器利用可逆的相变现象,通过两相间的阻抗差异来存储信息。Numonyx的早期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将该技术推向了可读写存储领域的前沿。相变存储器集成了NOR闪存、NAND闪存、EEPROM和RAM的特性于一体,这些功能连同存储系统低耗用的潜能,将能够在广泛地创造出新的应用和存储架构。

    芯片

    面世背景

    2011年09月30 日,在北京时代全芯科技有限公司在与美国全芯科技公司(BAMC)及其合作方IBM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基于相变存储器的产品芯片已经设计完成,成为中国第一批高密度相变存储器芯片。

    公司已经成功设计了两颗完整的产品芯片(256Mb的LPDDR2和32Mb的SPI 芯片),并设计了 一个16Mb的嵌入式相变存储器的宏模块,和一些其他的测试结构。

    芯片优点

    时代全芯设计的芯片在市场中有突出的优点。SPI芯片和现有使用闪存的系统完全兼容并可以直接插入现有系统使用。LPDDR2芯片是第一个效仿DRAM功能的相变存储器,它的设计数据速率达到突出的800 Mb/sec。16Mb的嵌入式相变存储器IP可以用于很多SoC设计,重要的是嵌入式IP完全由北京时代全芯团队设计。

    管道检测

    PCM:低速数据接入设备。

    PCM:埋地管道防腐层状况检测系统。

    可以对埋地管道在非开挖状况下进行检测,对埋地管道的外防腐层的破坏情况评估、定位,同时对管道进行精确定位、测深。英国雷迪新推出的RD-PCM+埋地管道防腐层状况检测仪和埋地防腐层状况检测系统,解决了以往定位、数据采集与分析两步走的工作消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

    检测原理

    PCM检测技术利用交流电流梯度(简称ACVG)法,通过在管道和大地间施加某一频率的正弦电压,给待检测的管道发射检测信号电流,在地面上沿路由检测管道电流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强度及变化规律。通过管道上方地面的磁场强度换算出管中电流的变化,据此判断管道的支线位置或破损缺陷等。PCM检测的基本原理是:管道的防腐层和大地之间存在着分布电容耦合效应,且防腐层本身也存在弱而稳定的导电性,信号电流在管道外防腐层完好时的传播过程中呈指数衰减规律,当管道防腐层破损后,管中电流便由破损点流入大地,管中电流会明显衰减,引发地面磁场强度的急剧减小,由此对防腐层的破损进行定位。在得到检测电流的变化情况后,根据评价模型可推算出防腐层的性能参数值Rg。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对防腐层的破损进行定位,推算出防腐层的性能参数值Rg,而且可对管道路由精确定位描述,测量深度。本测试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大地的电性和杂散电流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主要功能

    1.油气管道防腐层绝缘性能评估和缺陷点精确定位。

    2.重要管道防腐层的定期跟踪检测和安全评价。

    3.查找和定位管道搭接点、不明管道和分支管道。

    4.长输管道的路径定位和深度测量。

    5.新铺管道涂层施工质量验收。

    6.协助对缺陷故障进行分类。

    7.协助修复工作进行优先级排序和修复计划。

  • 上一篇百科:跨境巴士
  • 下一篇百科:程控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