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地区 >江东
江东

江东

(古代地域名称)
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自古以来属于汉族地区。史记卷七最早有江东记载。因长江在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历史变迁,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有人认为九江属于江西,而以金陵至九江一段长江分东西为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江西之名殆不可晓,全司之地并在江南,不得言西。”“今之所谓江北,昔之所谓江西也。故晋《地理志》以庐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谓之江西。今人以江、饶、洪、吉诸州为江西,是因唐贞观十年,分天下为十道,而江南为东西二道。後人省文,但称江东、江西尔。今之作文者乃曰大江以西,谬矣。”认为古代的江西是指长江以北,而后人以政区概念混淆正是谬论。所以正如有些人的言论史书上最初提到的江东江西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并不是政区的概念。
江东资料
  • 外文名:Eastarea of theChangjiangRiver
  • 别名:江左
  • 属性:古代地域名称
  • 所属国家:中国
  • 中文名:江东
  •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历史沿革

    历史上,自东汉起,江东发展为富庶之地,同时也成为汉地的财赋重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但是江东地区极早就被孙策孙权控制,建立了孙吴政权保持了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至280年西晋攻吴,东吴投降,又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的损害。北部中原地区十年后再次发生八王之乱等大规模战事,三十多年后西晋灭亡。在此一百多年间,江东地区享受了基本太平的年代,南北经济对比由此扭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东晋迁都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原士族随之衣冠南渡,而北方大部分则被外来胡族占领,江东第一次取代中原成为本土汉族政权的核心长达273年,直至隋灭陈之战

    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秦汉、三国时期,以安徽长江两岸划分,江北又称江西。(三国时部分江北地区属于江东六郡之地区)

    唐宋时期长江以南之苏皖浙沪为浙江道,以新安江为界,分浙江东西两道。

    宋代的江东(江南东路)专指皖南赣东江宁府等地区,宋代的两浙路苏南、浙江、皖南、上海。

    在清朝江东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

    即今皖南、今苏南、今苏中、今浙江、今江西东北部、今上海这片地区称作江东。

    江东六郡

    介绍

    东吴时期的江东六郡

    三国时江东六郡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吴郡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任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孙坚长子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而被封为吴侯。孙坚次子孙权,秉承父兄遗志,在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下,稳定江东局势,战败曹操刘备,于公元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1]

    吴郡

    江东[古代地域名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吴县(今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

    吴郡所辖属县:吴县,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海盐(东汉治所在今平湖东南),余杭(今余杭镇),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

    会稽郡

    江东[古代地域名称]

    在今江浙地区。秦置,郡治吴县(今苏州),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汉初为韩信楚国所领,后属刘贾荆国、刘濞吴国。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为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今绍兴),领十五县。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衢州、金华一带)。

    丹阳郡

    江东[古代地域名称]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

    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三国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汉辖今江苏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皖南、苏南、浙北地区。东汉建安后,辖境慢慢减少。

    三国初,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城东部。223年,孙权又任命丹阳太守吕范为扬州牧。

    豫章郡

    江东[古代地域名称]

    楚汉之际置。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厘豫章郡置庐陵郡、彭泽郡鄱阳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吴置豫章郡,治南昌,辖16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江西又被称为江右,与江东呼应。

    庐陵郡

    江东[古代地域名称]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吉安市辖境。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辖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旧城10县。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县城西1.5千米。

    庐江郡

    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

    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无为县襄安镇)、潜县(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行政区划

    江南东道

    唐代地方监察机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其地辖为今江苏省苏南、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徽州。治所在苏州,领原江南道润、常、苏、湖、杭、睦、歙、明、、处、温、、越、台、建、泉诸州,加上从岭南道划来的福、、汀三州,共计19州。

    州郡

    治所

    辖境

    备注

    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镇江润州区

    今江苏镇江、南京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常州晋陵郡

    今江苏镇江丹徒镇

    今江苏常州、无锡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苏州吴郡

    今江苏苏州

    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和上海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湖州吴兴郡

    今浙江湖州

    今浙江湖州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杭州余杭郡

    今浙江杭州

    今浙江杭州市的除建德市桐庐、淳安和萧山、滨江之外的所有区县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

    展开表格

    江南东路

    北宋时期,今天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大多数土地属于江南东路,江南东路置一府(江宁府)、7州、2军、68县。在宋代,江南东路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与淮南东路,两浙路相当,明显领先于附近的淮南西路江南西路等。

    府州军

    附郭县

    江宁府

    上元县江宁县

    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

    宣州

    宣城县

    南陵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泾县

    徽州

    歙县

    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县绩溪县黟县

    江州

    德化县

    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县德安县

    池州

    贵池县

    青阳县铜陵县建德县石埭县东流县永丰

    展开表格

    江东建康道

    集庆路:上。宋建康府为江南东路治。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四年(1277)升建康路,天历二年(1329)更名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应天府

    录事司

    上元县:中,倚郭[城东北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徙治淳化镇,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复徙旧治。

    江宁县:中,倚郭[城西南偏]。

    句容县:中。

    溧水州:中。宋溧水县。元贞元年(1295)升溧水州。

    本辖:溧阳州:中。至元十四年(1277)于溧阳县置溧州,十五年(1278)升溧州府,十六年(1279)升溧阳路,二十七年(1290)省府入县,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溧阳州。

    本辖:宋溧阳县。元初为溧州、溧州府、溧阳路倚郭,至元贞元年(1295)升溧阳州。

    宁国路:上。宋宁国府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宁国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宣城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复名宁国府。

    录事司:宋设四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宣城县:上,倚郭。

    南陵县:中。

    泾县:??。

    宁国县:中。

    旌德县:中。

    太平县:中。

    徽州路:上。宋徽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兴安府,二十七年(1367)更名徽州府

    录事司:宋设四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二十九年(1292)废。

    歙县:上,倚郭。

    休宁县:中。有五城务。

    祁门县:中。

    黟县:下。

    绩溪县:下。有西坑寨。

    婺源州:下。宋婺源县。元贞元年(1295)升婺源州。

    本辖:有惠洽乡巡司。

    饶州路:上。宋饶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饶州路,十九年(1282)改属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复属江浙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鄱阳府,寻更名饶州府,改属江西行省。

    录事司:宋设三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阳县:上,倚郭。

    德兴县:上。

    安仁县:中。

    馀干州:中。宋馀干县。元贞元年(1295)升馀干州。

    本辖:

    浮梁州:中。宋浮梁县。元贞元年(1295)升浮梁州。

    本辖:乐平州:中。宋乐平县。元贞元年(1295)升乐平州。

    太平路:下。宋太平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路。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改置太平府。

    录事司:宋设四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当涂县:中,倚郭。

    芜湖县:中。

    繁昌县:下。

    池州路:下。宋池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九华府,寻更名池州府

    录事司:

    贵池县:下,倚郭。

    青阳县:下。

    建德县:下。

    铜陵县:下。

    县:下。

    东流县:下。

    信州路:上。宋信州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置广信府,改属江西行省。

    录事司:

    上饶县:上,倚郭。

    玉山县:中。

    阳县:中。有宝丰场。

    贵溪县:中。

    永丰县:中。

    广德路:下。宋广德军属江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广德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广兴府。

    录事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废。

    广德县:中,倚郭。

    建平县:中。

    铅山州:中。宋铅山县属信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铅山州,为直隶州。至正二十二年(1262)朱元璋改属江西行省。

    本辖: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上饶县乾元、永乐二乡、弋阳县新政、善政二乡来属铅山州。

    文化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顾炎武《日知录》等。

    相关典故

    霸王别姬

    江东[古代地域名称]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各自拥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本来刘邦实力并不比项羽强,怎奈,项羽刚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就连被他尊为亚父的谋士范增最后都哀叹“竖子不足与谋”。他与刘邦决战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被刘邦用四面楚歌彻底地瓦解了军心,身边的宠妾虞姬拔剑自刎,而他则带着残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安徽和县乌江的长江岸边,后面追兵渐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乌江亭长驾一叶小舟欲渡他过江逃命,想起随他多年的将士到如今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在这江边拼死,真是愧对江东的家乡父老,他无论如何也不愿一个人过江,只是托付亭长把他的乌骓马渡过江,随后自刎于江边,幻灭了他的一番宏愿和本来可能成就的霸业。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并尊他为项王菩萨。时至今日,在乌江,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总是香烟缭绕,四乡八镇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一场小型庙会,人们或以物易物,或说唱游乐,在喧嚣中,伫立着的项羽似乎也多了几分欢愉,少了些许威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商隐的诗

    【作品介绍】

    《江东》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72首。

    【原文】

    江东

    作者:唐·李商隐

    惊鱼拨剌燕翩,独自江东上钓船。

    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

    参考资料

    [1] 江东六郡之主,原来是「 ”孙会稽” · 新知网[引用日期2021-12-08]

    相关视频

    全部

    04:13

    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到底在哪里?

    出处

    02:27

    乌江上留下的诗词,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感怀#文创 #传统文化 #古诗词 #国学

    相关典故

  • 上一篇百科:东西伯利亚
  • 下一篇百科:杜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