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自然 >棕色田鼠
棕色田鼠

棕色田鼠

(啮齿目仓鼠科的动物)
棕色田鼠(学名:Lasiopodomys mandarinus),别称地老鼠。棕色田鼠身体短粗,两眼小,相距较近。耳壳短而圆,被毛所掩盖,尾短,体背毛呈黄褐色至棕褐色,毛基黑色,毛尖棕褐色。棕色田鼠不冬眠,营地下群居生活,在土中挖掘洞道和觅食,较少到地面活动,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岩石低地、山地草原和森林草原,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韩国、俄罗斯联邦。棕色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概述图来源: )
棕色田鼠资料
  • 中文名:棕色田鼠
  • 拉丁学名:Lasiopodomys mandarinus
  • 别名:北方田鼠
  • 分布区域: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韩国、俄罗斯联邦
  • 界:动物界
  • 形态特征

    合并图册

    棕色田鼠身体短粗。两眼小,相距较近。耳壳短而圆,被毛所掩盖。尾短,长约15~30mm。前肢爪比后肢爪稍长。口两边具有皮褶,可将上门齿和口隔开,使上门齿保持在口外,在掘土和啃啮植物地下根茎的时候有阻止沙土进入口腔的作用。左右颊内各有一撮辅助阻挡非食物进入口腔的毛。乳头两对,位于鼠部。

    棕色田鼠体背毛呈黄褐色至棕褐色。毛基黑色,毛尖棕褐色。体侧毛色较浅。腹面毛基灰色或暗灰色,毛尖土黄色。尾二色同背腹色接近。

    棕色田鼠头骨轮廓平扁宽阔,顶部平直,仅吻部略为下弯。眶间宽较窄,老年个体眶间背面中央有纵嵴。顶间骨长方形。颧弓发达,向外扩展。宽约为颅长的60%左右。颧弓前后部等宽。腭骨后缘正中部向后延伸成骨桥状,连接于翼间窝的前缘,并在两侧各有一小侧窝。门齿孔后端不达第1上臼齿前缘水平的连线。

    棕色田鼠的门齿甚为发达,特别是下门齿。第1上臼齿具有较大的前横叶,其后是内外交错的各两个闭合三角形叶。第2上臼齿横叶之后外侧呈两个三角形、内侧一个三角形叶。第3上臼齿横叶由较小的外侧叶和较大的内侧叶及最后的尾叶组成。下颌第1臼齿后横叶前3个内侧叶和2个外侧叶闭合三角形,前叶几呈斜四方形,第2下臼齿横叶前具2个外侧三角形叶和2个内侧三角形叶。

    栖息环境

    棕色田鼠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岩石低地、山地草原和森林草原,一般选取靠水而潮湿的地方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合并图册

    棕色田鼠不冬眠,营地下群居生活,较少到地面活动。每个洞系有鼠5~7只。棕色田鼠日间活动水平较低,夜晚尤其是凌晨活动频繁。日间,大约每2~4小时有一个短时的休息。夏粮成熟至收获后,棕色田鼠大量迁出,部分残存于地埂田边。初冬果园是棕色田鼠越冬的场所。

    棕色田鼠在土中挖掘洞道和觅食。洞系结构较为复杂,由支道端部露于地面的土丘、风口和地下的取食道、主干道、仓库和主巢等部分组成,洞道交错纵横,长十几米。棕色田鼠善于掘土,并将挖松的土翻堆到洞外地面。一一个完整的洞系范围内土丘数一般为25~38个,地表土丘半径为7~20厘米,且分散,不成链状,可与鼢鼠土丘明显区分。

    棕色田鼠主食植物的地下部分,如草根及其地下茎,也食植物的地上部分。贮食,食量大。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韩国、俄罗斯联邦。

    中国分布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区,以长江为南限。

    繁殖方式

    棕色田鼠全年均可繁殖,一年繁殖2~4窝,胎仔数多为3~5只。每年4、8和11月出现3个怀孕高峰,以4月繁殖强度最高。幼鼠8~10个月性成熟后,从老巢中分出,另组成新巢穴繁殖后代。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棕色田鼠指名亚种

    Lasiopodomys mandarinus mandarinus

    Milne-Edwards,1871

    2

    棕色田鼠河北亚种 

    Lasiopodomys mandarinus faeceus

    Allen, 1924

    3

    棕色田鼠山西亚种

    Lasiopodomys mandarinus johannes

    Thomas, 1910

    4

    棕色田鼠韩国亚种

    Lasiopodomys mandarinus kishidai

    Mori, 1930

    5

    棕色田鼠俄罗斯东南亚种

    Lasiopodomys mandarinus vinogradovi

    Fetisov, 1936

    (资料来源:  )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目前没有该种的数量信息,种群数量趋势也未知。尽管可用的数据不多,但一些人类活动可能对其的生存构成威胁,例如,越来越多的放牧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以及人为可能导致的干旱气候环境等。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为害特点

    棕色田鼠钻人地下或在雪下危害果树根部,咬断侧根、环剥主根或树干基部根皮,轻者削弱树势,重者导致全树枯死。

    治理策略

    1. 人工灭鼠。摸清该鼠在当地的活动规律,进行人工捕杀。

    2. 器械灭鼠。可采用捕鼠盒、弹簧钳等器械灭鼠。

    3. 灭鼠管炸。

    4. 毒饵诱杀。

    5. 生物灭鼠。注意保护鼠类天敌猫头鹰、蛇类等,创造其适生条件,发挥天敌的灭鼠作用。棕色田鼠

  • 上一篇百科:苏子
  • 下一篇百科:金小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