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自然 >荩草
荩草

荩草

(禾本科荩草属植物)
荩草(学名:Arthraxon hispidus (Trin.) Makino)是禾本科、荩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杆较纤细,基部倾斜而节上生根,上部直立,高可达60厘米,多分枝,叶鞘有时开展或早落;叶舌膜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叶片卵披针形,基部心形抱茎,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或疣基毛。总花梗长纤细,通常无毛,有时上部有白色柔毛;花序指状兼伞房状排列的总状花序组成,穗轴通常光滑无毛或近无毛,卵状披针形,颖不等长或近等长,除边缘外纸质;第一颖背部圆形,边缘扁平而不反折,第二颖具膜质;外稃膜质透明,无脉,边缘无毛;芒中部膝曲,芒柱扭转,花药深黄色;有柄小穗退化,无毛或有时上部有毛。
荩草资料
  • 中文名:荩草
  • 拉丁学名:Arthraxon hispidus var. hispidus
  • 命名者及年代:(Trin.) Makino,1912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生物简介

    一年生。秆细弱,无毛,基部倾斜,高30-60厘米,具多节,常分枝,基部节着地易生根。叶鞘短于节间,生短硬疣毛;叶舌膜质,长0.5-1毫米,边缘具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0.8-1.5厘米,基部心形,抱茎,除下部边缘生疣基毛外余均无毛。总状花序细弱,长1.5-4厘米,2-10枚呈指状排列或簇生于秆顶;总状花序轴节间无毛,长为小穗的2/3-3/4。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呈两侧压扁,长3-5毫米,灰绿色或带紫;第一颖草质,边缘膜质,包住第二颖2/3,具7-9脉,脉上粗糙至生疣基硬毛,尤以顶端及边缘为多,先端锐尖;第二颖近膜质,与第一颖等长,舟形,脊上粗糙,具3脉而2侧脉不明显,先端尖;第一外稃长圆形,透明膜质,先端尖,长为第一颖的2/3;第二外稃与第一外稃等长,透明膜质,近基部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长6-9毫米,下几部扭转;雄蕊2;花药黄色或带紫色,长0.7-1毫米。颖果长圆形,与稃体等长。有柄小穗退化仅到针状刺,柄长0.2-1毫米。染色体2n=10 (Sindhe et al. , 1975);2n=18(Mehra & Kalia, 1975);2n=36 (Tateoka,1953;Chen,Hsu,1960;Gould & Soderstrom, 1970,Pohl & Davidse,1971)。花果期9-11月。

    遍布全国各地及旧大陆的温暖区域,变异性甚大,我国有以下变种;生于山坡草地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 上一篇百科:北江荛花
  • 下一篇百科:阔叶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