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百科信息网!
首页 >自然 >条纹墨头鱼
条纹墨头鱼

条纹墨头鱼

(条纹墨头鱼)
条纹墨头鱼,底层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个体较小。虽肉味鲜美,但数量较少,无多大经济价值。具1对吻须的墨头鱼类。吻略尖,其前端两侧有两个特大珠星。鼻孔前不凹陷。口下位,较小。吻皮向腹面扩展覆盖上颌外面,其边缘分裂成流苏状。
条纹墨头鱼资料
  • 中文名:条纹墨头鱼
  • 拉丁学名:Garra taeniata
  • 别名:舐石头石棍子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形态特征

    条纹墨头鱼

    条纹墨头鱼,具1对吻须的墨头鱼类。吻略尖,其前端两侧有两个特大珠星。鼻孔前不凹陷。口下位,较小。吻皮向腹面扩展覆盖上颌外面,其边缘分裂成流苏状。体棕色,背部棕黑色,腹部黄白色,鳞片中央有一灰黑色斑块;各鳍棕黑色。在繁殖季节,雄鱼的吻部、颊部及头部均披有白色珠星状的细小颗粒,用手摸之有明显的粗糙感。雌鱼个体始终大于雄鱼,且腹部较饱满。体长,背隆起,向后逐渐平直。口下位,吻尖突,吻皮肥厚,吻边缘深裂成10余条流苏,流苏上有许多小乳突。上下颌具角质锐缘。须2对。背鳍无硬刺。

    大眼卷口鱼全长25厘米,头短而宽。吻圆钝。下唇边缘和腹面有许多短须状突起。上颌尖,与吻皮分离;下颌圆,与下唇分离。眼大。体暗绿色,背及头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鳍灰色,分布区狭窄,仅西江水系的左江邕江柳江的部分地区。多生活于底质为石砾石、清澄的水体中。个体小,常见个体以100克左右较普遍。

    生长特点

    生长缓慢,体型比东坡墨头鱼为小,最大个体仅达30厘米左右。但体内富含脂肪,肉味极鲜美,产区视为名贵鱼类。产地渔民常直接将鱼放在火上烤而食之,更具原始的风味。产量不高,仅在原产地有较高的价值。底层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个体较小。虽肉味鲜美,但数量较少。

    识别特征

    条纹墨头鱼

    条纹墨头鱼,体粗短,前部略呈圆筒形,民部侧扁,腹部平坦。头中等大,较宽.头宽大于头高。吻端略尖,鼻孔前方有一极深的凹陷,形成褶沟,将吻分为上下两部分(幼鱼不明显),上部向前伸展,形成多少悬空的游离额突.上具粗大珠星。下部前端为吻突,略上翘,吻端及两侧各有一卵卯圆形区域,上具锥形珠星(有些个体卵圆形区域不显著)。吻皮向腹面扩展,覆盖于上顿外表.具细小乳突,边缘分裂成流苏状,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口下位,横裂。

    上下须具角质薄锋。上唇消失。下唇宽厚,形成椭圆形吸盘,中央为光滑肉质垫,周缘为游离薄片,被细小乳突。薄片前部窄.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沟相隔,两侧与后缘宽,与肉质垫之间无明显界限。须2对,吻须较眼径为短,口角须更短小。眼侧亡位,位于头的后半部。眼间呈弧形,其宽为眼径的2倍以上;眼后头长大于吻长之半。鳃盖膜在眼后缘下方与峡部相连,鳃扎间距太子口宽的2/3。鳞中等大,腹面鳞片仅在胸鳍基前部退化埋于皮下,腹鳍基部具长形腋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外缘微凹,背结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或相等。胸、腹鳍接近腹面水平。胸鳍等于或超过头长。腹鳍末端后伸达到或超过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c臀鳍后伸不达尾鳍基.外缘微凹。

    生活习性

    属于定居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河床宽阔、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以淡水壳菜蚬科类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淡水海绵、藻类及有机碎屑、水生昆虫、水蚯蚓等,每年春季至秋初为其繁殖季节,大批产卵在夏季。产卵场所多分布在其生活、栖息的水域中,产卵处水流急湍、深潭众多;卵多粘附于石头、沙砾等物的间隙中,卷口鱼幼鱼阶段生长较快,成鱼较慢。常见个体为150~500克,最大个体可重达1千克。

    经常栖息于江河、山涧水流湍急的环境中,以其碟状吸盘吸附于岩石上,营底栖生活。食物中多为着生藻类,常混以泥沙。成熟较早,产卵期为早春,产卵须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洪水期产卵。

  • 上一篇百科:光唇裂腹鱼
  • 下一篇百科:白肌银鱼